热爆,旱爆,河南人快扛不住了 年6月14日中午,刘河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某村庄的农田里,还没有等来一场雨。 一个多月以来,刘河只经历了一次阵雨。阵雨下了大约半小时,“也不算有效降雨,没把地下透”。作为农村社会学博士,刘河在该村庄调研,当地的小农户郑树告诉他,最近三个月都没有见到有效降雨,“这10年都没有遇到过这么长时间不下雨的”。 全省范围内,降雨量也大幅减少。6月12日,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讯抗旱处处长杨文涛在央视《新闻1+1》回应河南目前的旱情程度时表示:“5月份以来,我们省的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目前达到了中旱以上的等级,重度干旱、特旱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到6月12日,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到了万亩。” 6月12日,河南省气候中心发布的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河南省内16个地市72个国家级气象站监测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以上,并已持续10天。预计6月12日至6月20日,上述区域及周边的干旱天气和干旱范围将进一步发展。气象干旱共五个标准等级,其中,重旱、特旱是最为严重的两个。 年6月13日,河南省气象局网站发布的预警信号,其中橙色标记为“干旱”,红色为“高温” 同时到来的是高温。6月11日,郑树告诉南风窗,印象中过去这一时期的温度不会超过37℃,而最近几天的最高温则达到了40℃。市民盼盼所在的漯河市郾城区平均温度更高,在38℃左右,最高地面温度则有41℃。 年的高温有一定极端性。据中国天气网消息,6月10日至6月14日,北方的最强高温进入鼎盛时段。这轮高温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气象分析师在央视采访中表示,从常年来看,6月至7月是华北、黄淮等地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这次过程并不算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具有一定极端性,局地还存在破纪录的可能。 据河南日报6月14日报道,针对近期高温干旱,河南省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气候形势,积极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各项准备工作,将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全力开展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6月13日,根据旱情发展,河南省财政下达万元抗旱资金,用于抗旱播种保苗工作。同时,河南多处大中型灌区自6月份以来已开闸引水,河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霍继伟6月13日向河南日报介绍,目前累计引水6.98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89万亩次。 6月14日中午,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发布最新天气预报显示,19到20日,该省多云到阴天,东部、东南部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他县市有分散性阵雨。 6月14日中午,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6月14日08时至6月15日08时河南多地有降水 抢井 旱情之下,新一季的农作物正要播种。驻马店市一村民夏玲介绍,当地一年种两季,秋天种小麦,来年5月收成,接着会种玉米,以及少量的花生、大豆,再到秋季收成,周而复始。刘河告诉南风窗,当地农民大约在5月25日收割此前种下的小麦,此后5月27日左右就会开始夏播,播种秋季作物玉米、花生等等。 “按照往年的情况,这时候(6月12日前后)村里的大户小户都已经种完地了,今年到现在(村里)都还有一半以上的地没有播种。”刘河说。 据媒体从河南农业农村厅获得的消息,截至6月13日,全省夏播面积.2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7.9%。粮食作物已播.5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9%,其中玉米万亩、水稻万亩、大豆万亩;花生已播万亩;瓜菜已播万亩。 播种期正是农作物需要用水的时候。刘河与当地小农户郑树一同向南风窗解释,如果播种前后没有雨,土壤湿度不够,可能影响种子出苗。 有的农户为了等雨拖延播种时间,更多小农户选择用人力把地“浇透”。6月12日,刘河看到,当地一户人家里有五六亩地,只有两个七十来岁的老人。为了播种,他们从村里的机井接了一根水管到田地里,把土地来回浇了三遍。为了浇地,他们三天三夜都住在田里没回家。 “两亩多地要浇十五六个小时才能浇透,”刘河说,“每隔三四个小时(水管)就得挪个地方”。因此,农户得一直守在田地里浇水。 刘河告诉南风窗记者,当地小农户多用这样的水管灌溉农田/受访者供图 浇透的土地呈棕褐色。在刘河拍下的视频里,一个老人戴着白色草帽蹲在田边,手里仍拿着水管给田边喷水,水管喷出的水流覆盖面积不大,最远距他有一两米。在老人身后,水管沿着棕褐色的农田边缘延伸出去,看不到尽头。 年6月12日,烈日下,农户在田边浇地/受访者供图 夏玲一家用了七天七夜,浇完了家里十几亩地。她家买了一个抽水机,搭配喷水管,一两个小时挪一下地方,就这样全家坚持了一周。“晚上还好,晒不到,就是蚊子比较多,白天只能去有树的地方躲一下,有的(人)打个大伞。” 村里机井数量不多。刘河所在的村子大概40口井,需要浇灌的田地有亩。他还打听到隔壁村亩地,有60口井。一口井同时只能供一两户人用,而浇两亩地就要花十五六个小时,三亩地大概需要二十四个小时,农户都需要排队用井。 夏玲的村里,全村人“都在排队抢井浇水”。平顶山市鲁山县磙子营乡一村民张晴也提到村里机井不够用:“我爸在地里等了一晚上,等其他农民浇完地,第二天中午才到我家。”另一村村民林雪也发现,村里的井“一直空闲不了,一直有人用”,她告诉南风窗:“浇地都要靠抢,我妈(凌晨)三点起床去占井。” 为了能排上水井,漯河市郾城区村民盼盼看到不少人“都睡在地里”。盼盼发来的照片里,田地干得裂开了缝。 盼盼家的田地裂开了缝/受访者供图 水源在逐渐减少。6月12日接受南风窗采访时,夏玲村里的几口水井已经快没水了。她现在每天望着干涸的田地发愁,如果还不下雨,可能又要开始浇第二轮水,但夏玲说:“第二轮的时候都不知道水井还有没有水。” 一位商丘市民权县褚庙乡的村民介绍,6月12日,村里的河水都被抽干了。他回忆,当地之前也旱过,但没这次严重。“以前是玉米种下去能发芽,只是浇下水会长得更好,今年是不浇水没法种。” 损失 忙碌的农户们担心延误农时。来自郑州市新郑市的村民王丽,她家在5月15日就完成收割了,可因为天气干旱无法播种。“玉米的成长周期在天~天,再推迟播种会使生长期变短,产量降低。”因此,王丽告诉南风窗,现在有水利条件的都开始浇水播种了。 农户郑树也告诉南风窗,播种时间不能一直往后拖,“过了夏至就不行了”。他们需要赶在这几天把地浇上,否则就会耽误作物后期的生长。 种子播下后也要抓紧时间浇水。盼盼家里种下了玉米,这段时间正是玉米苗生长的黄金时期,“俺这边都开始浇第二遍了,得赶紧要浇,不然玉米苗出不来,再不下雨还要浇”。 夏玲已经有预期,“估计今年的玉米收成不会有多好”。6月12日,她所在的村子已经播种完了,但由于缺水,她觉得目前玉米“肯定不出苗”。 农田里的玉米出苗的样子/受访者供图 相比往年,夏玲估计玉米的收入会损失几千块钱。 农田里,种地的小农户大多是老人。夏玲看到,村子里种地的大多是“父母那辈人”,她是全职妈妈,平时也为务农的家中老人搭把手。林雪所在的村子,种地的也主要是60岁左右的老人,高温下浇地是重体力劳动,“这天气对种地的农民来说是太难了”。 “累不说,收入也低。”夏玲这样的“90后”都不愿意种地了。她盘算:“一年除去种子化肥还有种地收割、买打农药的钱,也就能挣个一季的钱,种地一年收入一万左右,医院就要(花)小一千。”今年因为干旱,她家买了一个抽水机,“又搭上两三千”。 作为最主要作物的玉米和麦子,这几年价钱都不高。夏玲告诉南风窗,前年雨水太多,导致去年收成时,很多麦子都出芽了,生芽的麦子每斤只能买5、6角钱。 少雨的情况从4月就已经出现。据河南省气象台消息,4月下旬以来,河南省温高雨少,湿度小,截至6月7日,全省68%的站点出现气象干旱。 此前的少雨影响了小麦麦粒的饱满程度。刘河告诉南风窗,小麦处于灌浆期时,如果下了雨,麦粒能够长得更饱满,今年灌浆期比较干旱,小麦颗粒也比较瘪。“那时候不能人工浇水,要不然小麦会倒伏,只能靠下雨。” 好在今年小麦产量不错。刘河所在的村子平均亩产能达到一千二三斤。夏玲家收了一万斤左右小麦,品质也好,“但价钱也不高”,他们卖出了每斤1.2元的价格。 年6月,河南的农田/受访者供图 干旱影响的不只是种子,还有普通人的生活。6月12日,张晴告诉南风窗,近一周内,她家的自来水供应也出了状况。“上个星期是固定(时间)停水,这几天是不固定(时间)停水。”张晴说,上周每天的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六点左右,家里会断水,但晚上“来水了也是筷子那么粗的一股小水流”。为了应对停水,她只好在每天上午接好水放着,用于做晚饭和其他用途。 这周情况有所好转。6月12日下午两点多,张晴发现家里又停水了,但三点又有水了。张晴听说,断水是因为村里的大水井坏了正在修,而其他水井因为连日的高温都快干了。比如张晴家院子里的井,即使抽出水来也“都带好多泥”。 “都在等一场雨呢,”张晴说,“如果下一场大雨,(农民)就不需要在地里待一晚上了。” 季风偏弱,高压停留 持续的高温干旱,是季风与高压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6月13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强告诉南风窗,河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它处在东亚季风影响范围的边缘地带,又因为地处我国中部,能够同时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性高压的影响。 东亚季风输送了我国大部分降水需要的水汽,而处在季风边缘的河南受东亚季风影响更为明显,也比较脆弱。“季风弱一点,影响不到河南,降水马上就减少了。历史上,河南也是干旱多发的一个区域。”张强说:“今年到目前来看,正好是属于东亚季风偏弱的时候。” 西太平洋副高压与西风带暖性高压的停留,也形成了高温干旱。张强介绍,暖高压控制就意味着天空中少云,且气流下沉,一方面缺少水汽,也没有上升气流形成降水。而下沉气流控制下,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地面被加热,也会形成高温。 “高温形成以后,还会对干旱形成正反馈。”张强解释,降水越少,地面温度越高,水分蒸发加大后,地面更加干旱,温度更容易升高。“只有在高压控制退去以后,正反馈才会结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也提到,年春天以来华北、内蒙一带降水较往年更少,温度也比一些南方城市温度更高。罗京佳认为,春天“华南多雨”“华北少雨”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目前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发生,此时热带东部太平洋海温更高,使得华南降水多于华北。 两个高压系统的叠加,属于大气环流的异常。张强告诉南风窗,东亚季风的强弱本就存在波动,今年的东亚季风不算特别弱。但在此基础上又叠加了两个高压系统的影响,今年较为异常的表现在于,高压系统比较强,且稳定,维持时间比较长。 年6月13日,河南省气象局网站发布的预警信号中,多地标记“干旱”与“高温”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异常的极端天气有“常态化”的趋势。罗京佳介绍,有研究表明,极端天气如暴雨、高温干旱有增多的趋势。张强则告诉南风窗,由于气候变暖,大气的持水能力不断增强,即大气里能够储藏更多的水,较为极端的旱涝天气因此增多。 张强用“水盆理论”来比喻:“像天上有个水盆,这个水盆变大了,装水的时候老装不满,不容易降下来,这就是干旱。等到装满以后一倒下来,就是暴雨。” 气候变暖也会造成大气环流的阻塞模式更为频繁。这意味着,大气环流里的高低压系统变得更容易长时间停留,“高压停在这不动就容易干旱,低压停在这不动就容易涝”。张强解释说。 干旱之后,也存在旱涝急转的可能。地球大气“相当于一个水泵”,一年里能抽多少水,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气候变暖,抽水的总容量还在增加。因此,如果长时间干旱没有降雨,“水还在天上,迟早会下来”。张强强调说,目前除了抗旱,也要预防随后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 旱情持续,南风窗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