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科协等发布了2014年十大科学类谣言,其中包括“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等等,这些谣言多流传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诸多天然优势,在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是,一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虚假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海量传播,导致“微言”极易变得“耸人听闻”,甚至会影响社会整体情绪和秩序稳定。 分析最终演变成“耸听”的“微言”,其生存之道不外乎两种。一是有意制造、有目的传播;二是有意制造、无意识传递。前者是因为个别别有用心者,为了商业利益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博眼球、引关注;后者则是因微平台传播消息格外容易,网友缺乏识别,简单“转发”。对于这些堪称谣言的“微言”,人们深恶痛绝,却又防不胜防。如果让这样的谣言通行无阻,短期来看,会影响公众对基本科学常识的判断,形成错误的“舆论场”;长期来看,则会削弱新媒体的公信力。 谨防“微言”变耸听,首先需要每一个公民加强自律,擦亮眼睛,提高对“假货”的辨别力。比如,对耸人听闻的消息,对打着科学旗号的“真理”,转发前思考几秒钟;对“网传”这样的高危字眼,慎重转发;如果转发的消息被证伪,及时进行转发辟谣;看到朋友转发的你明确知道是不实的信息,留言提醒,告之真相,等等。其次,谣言之所以能畅通无阻,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政府的缺位。在一些权威信息的发布上,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回应不足,也为谣言的生长流传留下空间。如果政府能够赶在谣言产生之前及时地发布相关信息,如果专家学者能够站在科学、客观、中立的立场,以专业知识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就可以及时澄清虚假言论,有效地将谣言遏止在“摇篮”内。否则,谣言就可能取代真相,横行于网络内外。此外,监管部门也要有所作为,只有采取法律的手段加大对制造、传播谣言者的打击和惩罚力度,才能维护网络社会的健康生态体系,保证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