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山东故事”征稿要求请看:

大赛丨“讲好山东故事”征文大赛,你怎能缺席

这座不高的薛山就名扬苏鲁豫皖四省,关于“梵王老爷”的传说故事,百姓津津乐道。

//

薛山梵王

民间故事

作者/楚振岭

鲁南有一座山叫薛山,山顶上有座庙供奉着一尊救灾救难、普度众生的大神,百姓尊称他为“梵王老爷”,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此这座不高的薛山就名扬苏鲁豫皖四省,关于“梵王老爷”的传说故事,百姓津津乐道。

一.马蹄水煮鸡蛋治瘟病

东汉年间适逢战乱,山东鲁南一带爆发大瘟疫。病人轻者身目俱黄,头面浮肿;重者呕吐泻急,高热神昏而死。

社会动乱,官府无法自保,许多怕死郎中也怕被传染远遁他乡,所以根本无人过问消除瘟疫之事。瘟疫肆虐,致使死者相枕,哀鸿遍野。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人们发现有一个手里牵着一匹高头大马,马背上驮着很多大布袋的老者,他一边走路,一边在马背上摸东西往外撒。特别是每到河溪、水井,总能看到他往里投放些粉状东西。

这天,老者在十字河北岸,遇见一个哭得很伤心老妇人,老妇人面前有一领蓆,蓆下盖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男童。老者掀开蓆一看,吓了一跳,只见男童头大身小,两腮鼓鼓,浑身不停地打哆嗦。老者对老妇人说:“你不要哭,这孩子还有救。”老妇人听后停止哭泣说:“这哪里还有救啊?村里都死了那么多人了,哪一个也没救活,一旦被传上,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啊。”

说话间,老者到河里用钵盂舀了一些水,然后把手伸进马背上的布袋里摸出一把粉面面放到里面。蹲下身子撬开男孩的嘴灌了几口,又用剩下的药汤把他浑身洗了个遍,又对着他的穴位点了几下,转身对老妇人说:“他马上就要好了”。

老妇人半信半疑地瞅着躺在地上的孙子发愣发呆。一会儿,男孩坐起,并大声喊道:“奶奶,我饿了。”老妇人又惊又喜,抱着男孩大哭起来。转过身来就给牵马人磕头,嘴里不住地喊着:“神仙下凡了!神仙下凡了!”老妇人急忙站起,拉起孙子的手拼命的向村里跑,边跑边喊:“快来啊,乡亲们,快来啊,我们有救了,神仙下凡来救我们了!”老妇人高兴地跑遍了整个村子,喊遍了家家户户。

村里能动动的人都围了过来,每个人都面黄肌瘦,面带愁容。老妇人手指着河边说:“神仙就在河边上,来救我们了。”又指着自己的孙子说:“你们快看,是神仙我把孙子给救活了。”大家围上一看,男孩恢复正常能张嘴说话了。

于是,人们都飞似的向河岸跑去,老远就看见牵马人微笑地站在那里。人们跑向前向他跪下,哀求说:“救救我们吧。”牵马人在人群的簇拥下,来到村里,支上一口大锅,把锅里添上水,让大家烧火。把布袋里的面粉加水活成面,又捏成一片片面皮,把几片中草药的叶子包在其中,倒入锅中煮,之后,让全村老少都吃,每人三个。老者说:“这叫饺子,吃了治百病。”就这样连喝了三天,全村人都恢复了正常。从那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全部传开了。

牵马人就在方圆百里瘟疫区域里不分昼夜地忙碌,支了很多锅,教他们怎么做,并且给他们布袋里的面面。就这样黄疸与霍乱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了根除。唯独还有一样儿童长得大头瘟疫没有得到彻底控制。因为这种病随风传播很快,区域又大又广。最后老者想了一个办法,把布袋里的面绑在马背上满河边撒,让人们用马蹄踩过坑窝里的水,回家煮鸡蛋喝水就可以了。于是老者就牵着马在各个村的河边上行走,让人们都能得到马蹄水,其实人们不知道马蹄水也已经融入了马背上的药面。这样成千上万的大头瘟儿童也彻底治好了。

当人们一喊牵马人神仙时,牵马人就回答说:“我不是神仙,我是家在薛山上的种药人。”人们问他贵姓,就回答说姓梵。

数年后,人们终于打探牵马梵郎中以及他居住的薛山,并在“转(生)身洞”看到他的影像和钵盂。

从那以后,鲁南的一方百姓一到每年的三月三日都来薛山给梵王老爷烧香磕头,以表救命之恩。现在,鲁南一带仍有流传治疗蛤蟆瘟(腮腺炎)用马蹄水煮鸡蛋的单方。

二.湖西赊马

隋朝开皇年间,江苏沛县、河南商丘一带(这一地区在微山湖西面,鲁南称这一带平原为湖西),麦田飘香,丰收在望。正当人们挥镰收割时,天不帮忙,时阴时晴,牛毛细雨时下时停,如何才能丰产丰收,确保颗粒归仓,寸草归垛,这一带人们心急如焚。

正在人们犯愁之时,在村头突然来了一个卖马的老头。老头边走边不住地吆喝:“卖马喽,卖马喽,有钱无钱都可买,先用后给钱,只管牵去用,秋后有钱给钱,无钱还马。”这一喊不要紧,人们哗的一下围了过来。老头右手牵三匹,左手牵两匹,一会儿被人都领走了。临走老头反复叮嘱人们:“此马只可喂草料,万万不可饮水,要不你们会亏本的。”

就这样在方圆二百里的湖西里,到处都有赊马老头的足迹。也不知道他家有多少马,每天忙忙碌碌,三五成群,七八一堆的往外赊。有好奇的人便问赊马老头:“你是哪里人,姓什么,你不说清,我们还真不敢买。”赊马老头微笑着说:“我家在薛河东90薛山之上,我姓梵,是专养马的人,家里马棚里还多着来,你们尽管用,千万别给马水喝就了。”

村民们有了马,也就格外来了精神。场里有马打粮,地里有马运输,整个湖西忙的不亦乐乎。人们总算松了一口气,在休息之余,看着面前出了这么大力的马,想起赊马老头只让喂料,不让饮水,可看到马出了这么多汗,于心不忍,就给马饮了水。突然间,一匹匹活蹦乱跳的高头大马不见了,都变成了一堆堆黄胶泥。人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后来经过很多买马的人议论,才知道是神仙显灵,来帮助人们收割粮食。

事后,许多湖西人们带上干粮,晓行夜宿来到薛河一带,打听姓梵的养马人。终于在薛河北岸找到了薛山。他们爬到山顶梵王宫一看,正是赊马人端坐在那里。在薛山东侧悬崖上的一个石洞里,人们发现存放着很多泥马,还有一绺马鬃,地上还有没用完的黄胶泥。从此石洞也就成了流传至今的梵王凉马棚了。后世传说,梵王老爷把泥土变成活马秘诀是利用了观世音菩萨赠给他的镇山之宝——金马雕塑。据说只要念动咒语,金马就可成真,然后在成真的金马脖子上剪下一绺马鬃,给每个泥马注入一根,吹口法气,念声咒语,他就活灵活现的变成真马了。

从此梵王老爷尽享苏鲁豫皖四省香火,受到万民敬仰,每到3月初3薛山庙会,数万信众纷至沓来,由此惊动了上天众神仙,于是每到三月三这天,都纷纷驾着祥云来薛山梵王宫前来观光做客,盘桓数日才返回天宫,因此薛山顶上留下了一处处图样可观的祥云图,因此雪山顶也叫祥云顶。

三.银锥洞求财

在薛山南侧,有一银锥洞。该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很小,只容一人,进入此洞后可以听到嗡嗡的响声,屏气细听,犹如深处传来的机器运转声。据说这响声是内洞里的金马驹子拉石磨粉碎元宝的声音。

有关银锥洞的由来,有这样一段的传说:住在薛山脚下刘庄村的一个放牛老汉,有一天到山上放牛,打了一个盹,醒来发现牛不见了,找遍全山也没找到,后来听到牛的叫声,循声而去,只见牛被卡在一个石洞内,只露出牛头在哞哞叫。老汉赶到后,竭力拉拽,就是无法拉出。由于用力太猛,那牛疼痛的一声高叫,顿时风驰电掣,一声巨响,石门洞开,那牛一下从洞内弹出。随即道道金光从洞内射出,光彩夺目,璀璨辉煌。老汉定神一看,只见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从洞内随气流而出。见此,老汉连抓数把,把自己的褂兜装的鼓鼓的,但金银财宝仍然溢出,老汉急中生智,索性脱下褂头,以便包装更多的财宝。

老汉忙得手忙脚乱,一回头,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正看着他笑,白胡子老头边笑边说:“行了,行了。”

放牛老汉见有人看见,于是顺手薅了一把土名叫“万年蒿”和“山网子”的山草赶紧把洞口堵住。

洞口一下被堵住,财宝再不流出。这一堵一网不要紧,这洞口一万年才能网开一次,而且只能是有缘人才能开启。待老汉把包好的金银财宝送回家,邀约家人再次来到这里时,只见洞口还在,那抱辣蒿草和山网子确不见了踪影,洞口被一块石块堵住,该石卡在石缝内,可以自由活动,就是拿不出来,成为堵住洞内金银财宝流出的“塞子”,“银锥”之名由此而来。

放牛老汉后来想起,白胡子老头和梵王老爷的像一模一样,才知是“梵王老爷”化身。就偷偷地来“梵王老爷”庙里求进山洞的破解之法,放牛老汉不断地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终于看到地上有一个纸条,上面有诗:

十年执著但求真,

子虚乌有费劳神。

可往东海寻法宝,

得来不负一片心。

放牛老汉悟出了道理,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十子可得”。后来老汉带领他的十个儿子来拔此银锥,就在那银锥即将拔出的关键时刻,得意忘形的老汉竟一时激动脱口喊了一声:“你姐夫使劲!”此话至关重要露出了尾巴,原来他十个儿子中有一个是女婿,拔出半截的银锥竞又缩了回去。

文章作者

楚振岭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

编辑:柒柒

设计:海岱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出品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承办: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活动总策划:于凤贵刘德龙

策划:王建华衣向东赵桂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lt/883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