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也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几个小故事来初步了解一下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的生动有趣吧! 徐福传说 徐福传说的相关记录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始皇帝本纪》:秦始皇的最后愿望就是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公元前年,方士徐福登上历史舞台,向始皇帝进言说要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和具有先进工艺的技术人员,并且携带五谷的种子,乘船出东海寻求仙药。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 前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又找来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诈称海中的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须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才能上岸求药。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两千多年以来,这一传说以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形式口耳相传,世代流播。 陶朱公传说 范蠡(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字少伯,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称为“商圣”。 史载:“文种为宛令”,闻其贤“得蠡而悦”,后同至越国出仕,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俱为著名越国大夫。 公元前年,吴越两国发生战争。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入吴为奴,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范蠡用计取得吴王信任,使勾践得以顺利归国。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强雪耻。经过十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公元前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奇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公元前年,终于灭吴兴越。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积资达数十万,名声远扬。这时,齐人发现了他的才能,又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对人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吉利的。”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尽家财,赠送亲友和乡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定居,重新经商,又拥资产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身后事,在河南商丘柘城县引龙聚水,以文韬武略为千百年后可继承其从商衣钵埋线伏笔。 范蠡在经营上“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朴素的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千百年来被历朝历代的商贾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响着后人,被中外经济学家奉为圭臬。 民 间 故 事 梁祝传说 河南汝南版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正好18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约是18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 这18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对于梁祝来说,这18里路显得太短太短。 京汉古官道把梁、祝墓无情分隔,"鬼不能走旱路,只能走水路,尽管梁祝近在咫尺,也只能隔路相望而不能相聚。古时候,人们为方便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在路的两旁分别挖了一条多米长的水沟,又建了一座桥把两条水沟连在一起,同时在梁山伯墓旁的水沟之上和祝英台墓前的小路上也各建了一座小桥。这样,在一步(6尺)之内,三座小桥挤在一起,是谓一步三孔桥。这样一来,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都有了自己的道路。但不幸的是,梁山伯墓旁的小桥被拆掉了,如今连接京汉古官道与梁山伯墓的,是个‘沟坝。 祝英台一路打听去红罗山书院的路,有个大娘往西一指,对她说走到曹桥(不是草桥,外地说草桥,系曹桥之讹传,曹桥是一个曹姓村庄在村南建的小桥,以下皆用曹桥),一直往南,就是红罗山。 梁祝在曹桥相会,以桥为主(神),撮土为炉,插草为香,结为兄弟—— 咱兄弟曹桥结拜后往前拥(这里用了"拥"这个暧昧的词),咱兄弟红罗山去把书攻。二月里开杏花杏花发白(表达白头偕老的愿望),咱兄弟红罗山去读文才(看,第三者马文才的名字在有意无意之中出现了)。三月里开桃花桃花发红,咱兄弟红罗山苦读五经...... 曹桥周围的风景并不浪漫——路是泥糊糊,路边杂草丛生。但极目望去,"十八相送"的路一沟一洼的,路旁林木参天,地里庄稼翠绿,很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有好几个版本哦,在此小编只介绍了河南汝南版的,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宝宝们可以找度娘哦!) 中国民间故事有许多内容是揭示劳苦大众不屈于被宰割,被污染,被损坏的境遇,他们嫉恶如仇,奋起反抗。这种做法,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看,铲除邪恶,伸张正义,有仇必报,人们爱憎分明;站在阶级的立场上看,它体现了劳苦大众反压迫,反邪恶,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中国民间故事资源十分丰富,像《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等等。这些民间故事是文学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民众生活,进行道德文化教育长期以来有着重要的价值。民间故事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在此小编希望大家能学会主动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阅读我们中国的民间故事,去欣赏那些自然人文,同神仙鬼怪在一起,努力将这些根植于民间的故事口耳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