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

隆兴寺往西几百米就是天宁寺。天宁寺原名“永泰寺”,始建于唐代宗时期(76~年),北宋大观二年()奉敕改名天宁寺。

据隆兴寺内的《真定府龙兴寺铸金铜菩萨并盖大悲宝阁序》碑文“……帝言郭内踏逐宽大寺舍,别铸一尊金铜像观音大菩萨。寻时差三道殿头,一道入龙兴寺,一道入开元寺,一道入永泰寺,亦画地图,三寺并将进呈”,可知天宁寺的前身“永泰寺”于宋初己成为了正定古城内规模相当可观的寺院,也是正定古城传说中八大伽蓝之一。

据寺志与天宁寺碑文载,唐宝应元年公元年,因慧光法师劝说张忠志叛军归顺朝廷有功,唐代宗令工匠为其建造寺院。据宋大观二年公元年一通有关十方洪济禅院的碑文《救文割子》日“本府天宁寺原系永泰寺,近蒙救改充天宁禅寺……”,由此可知,永泰寺于宋代才奉救改为天宁寺,并沿用至今。同时,凌霄塔地宫出土的宋崇宁二年石函函身左、右壁口沿处铭文“内殿承制真定府路走马承受,江沫施十方永泰堂头供使”亦提及“永泰”称谓。

寺院鼎盛时期沿中轴线兹南向北曾建有牌坊、天王殿、重门、前室、塔和后殿,是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的寺院。宋、元、明、清各代均进行过不同程度修葺。民国初年,寺院毁坏,至解放时,大部分建筑都已荡然无存,仅剩宝塔一座、重门一座。

凌霄塔

凌霄塔始建于唐,砖木混合结构,为楼阁式塔,现通高40.98米,是正定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因其上半部分全为木构,故又称“木塔”。人们因天宁寺塔突兀挺拔、直冲霄汉,又将之称为凌霄塔。明嘉靖三十一年(年)《重修天宁寺木塔记》载:“我真定世系累朝之巨镇,亦有天宁久为天下之名山,中有一塔,俗以木名,创始大唐,规模浩浩,下压鸿庞,形势巍巍,上凌霄汉……”。另外,清同治十三年(年)《重修天宁寺正殿记》载:“此寺列八寺之一,而又宝塔凌乎霄汉......可见,最晚于明代,此塔以”凌霄“命名,沿用至今。

外观

塔身平面呈八边形,上下共九层,耸立于八角形台基上,台基高1米,底座周长9.0-9.米。

第一层最高,第二层起各层高度递减,从第五层开始层高度骤降,径围也逐层收煞,是一座略带密檐特点的楼阁式塔。

塔身一至三层为青砖砌筑,其柱、枋、斗栱及冰盘式平座、门窗等均为砖仿木结构,是宋代在唐塔的残址上重修。砖筑冰盘檐一层的做法,在现存宋塔中已属孤例。四层以上的木构部分为金代重建。

(首层斗栱瓦檐,其上为类似仰覆莲的平座。斗栱为单抄单昂,下三层砖仿木结构塔身每面施三朵补间铺作,这部分颇为局促)

(下部砖仿木斗拱和上部木斗拱出一跳斗拱,此为砖仿木铺作细部)

(转角斗栱,不用宝瓶由昂,令栱至角相列,做交手栱,承撩檐枋。)

(连檐几成直线。)

(上部木斗拱每面施二朵补间铺作,这部分构造极为豪放,每层转角皆挂四瓣心形风铃。)

(五层金代木构斗栱,有普柏枋,撩檐槫下有通长替木。)

(顶部密檐)

(铁质塔刹,仰莲座上相轮、宝盖)

内部构造

凌霄塔外观好似高层楼阁,每层均设门、窗,塔内逐层设置楼梯,可以登临远眺。由第一层进东、西、南三门可至塔心室,塔心室室内顶作穹庐式。进北门沿阶梯可登临顶层观古城景色,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不过今时今日木塔已禁止游客攀爬。

(天宁寺凌霄塔剖面及平面结构示意图)

据资料记载,二楼塔心室内方砖铺地,四正面下半砖部砌拱形门洞,门作直棂窗式。八面墙壁原均会有佛教题材壁画,现除西南全部剥蚀外,其余面均残存上半部分,其云纹和四正面佛像及背光依稀可见。

(塔内斗栱,上层如意纹。)

三层楼板为木质,顶部南北向平行施梁四根,中两根并列于塔之当心,与上面的东西向承重两根十字相交,其上置柁墩,承龙骨及楼板。

四层塔心室中心立有一根木质通天柱(即塔心柱),柱脚坐在三层顶部十字大梁上,上至顶层。柱身附有八根圆木抱柱。其上依层位由柱身平出八根木梁,呈放射状伸出,形如伞骨状与各角内柱柱头榫卯相接,上托龙骨、楼板。

(天宁寺凌霄塔木质刹柱结构之一)

(天宁寺凌霄塔木质刹柱结构之二)

(九层转角处上置角梁,向内则为续角梁,梁尾直插中心柱之抱柱柱头)

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建造大型木塔须先立中心木质刹柱,然后再层层架设梁架,这种形制的早期古塔中国境内没有一处实例,日本飞鸟时代所建的法隆寺五重塔,即属此类木塔。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乃“飞鸟”时代物,相当于我国隋代,其建造者乃由高丽东渡的匠师,其结构与《洛阳伽蓝记》中所述木塔及云岗石刻中的塔多符合)

(木津川市净瑠璃寺)

(法隆寺塔(年建)与净瑠璃寺塔(年建)结构图)

由于巨材难得,另外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古代工匠意识到贯通上下的中心刹柱其实并不完全承担塔身主体负载,在建造木塔时将中心刹柱位置上移,这样可以使中心刹柱有了水平位移的空间,由此可以消耗大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水平方向的负荷,高大的佛塔也借此提高了抗风抗震能力。

天宁寺凌霄塔下部为砖砌结构,上部木质的塔心柱未能直落底层塔基,就是这种先进建筑形制的在中国的一个唯一重要例证。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木质刹柱上移结构防风抗震原理示意图)

塔心维修之偷梁换柱

天宁寺凌霄塔的塔心维修,《宋史·卷四百六十二三九传》记载:“僧怀丙,真定人。巧思出天性,非学所能至也。““真定构木为浮图十三级,势尤孤绝。既久而中级大柱坏,欲西北倾,他匠莫能为。怀丙度短长,别作柱,命众工维而上。已而却众工,以一介自从,闭户良久,易柱下,不闻斧凿声。”“怀丙换柱”从此成为令津津乐道的一个谜,也许“偷梁换柱”的技巧就来源于此。

往昔岁月地宫石函

凌霄塔宋金时大修,现为宋代遗存。古塔自请乾隆二十六年(年)重修后,一直未进行过重修.。年3月日地震,木塔铁质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至年对其进行了为其三年的复原性修复。年9月在对塔基进行勘测时,于底层塔心室正中地面下98厘米处发现地宫,并进行了清理。地宫为砖砌圆室直壁穹窿顶,通高.01米,内高1.64米,宫底外直径为.76米,内直径为1.5米。地宫顶部的砖缝间夹铁钩,其下旋着一面直径为30.5里面的大铜镜。地宫中置一大型莲花半圆形的青石石函,通高0.9米,径1.0米,由方座、圆函和圆盖三部分扣合而成。其体积之大、形象之美,在我国各地宫石函中甚属罕见。在出土的57件文物中,两件带铭石函尤为重要。

金代石函

金正隆六年(年)仰莲式石函。此函系青石雕制,形体较大,通高达9厘米。函盖为内凹式圆盖,直径79厘米,盖面阴刻楷书铭文:“自唐代宗朝起寺建塔,至宋庆历五年重修,又至大金皇统元年再建宝塔一座。时正隆六年十月二十八日藏佛牙、舍利塔铭。起塔功德主张化主,起塔功德主窦化主,劝缘住持传法沙门惠领,劝缘西堂和尚道彦,劝缘河北西路管内都僧录住持传法、特授赐紫通悟大师道昌。”

关于天宁寺的始建及重修,《正定府志》、《正定县志》均记始建于唐咸通初,明、清重修,而此石函铭文则明确记为“自唐代宗朝起寺建塔”,确定了寺及塔的创建年代,也将原志书所记天宁寺始建时间提前了约一个世纪。铭文“至宋庆历五年重修,又至大金皇统元年再建宝塔一座”,则补充了志书的记载。

宋代石函

另一方为宋崇宁二年(年)方形石函,置放于金正隆六年石函盖顶中间。出土时函内盛水,水内浸泡鎏金楼阁式银片、水晶珠和璞玉。函盖青石质,作顶式,盖顶阴刻铭文7行:“睢阳刘曾奉为资荐先考大夫、先妣仁和县君宋氏、先妣焦氏生界舍所藏舍利置慧光塔下,永充供养。崇宁二年九月丙戌曾谨记。”

铭中“睢阳”为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刘曾之父官为“大夫”,唐宋以来高级文职阶官号大夫,北宋后期高级武官及医官亦号大夫。刘曾藏舍利置正定慧光塔下,推测刘曾之父或刘曾本人曾在正定一带为官。此石函揭示了天宁寺木塔曾名“慧光塔”。

旧照今影

(天宁寺凌霄塔民国旧影)

(梁思成所见木塔)

(赫达?莫里逊所摄的天宁寺原大殿上琉璃鸱吻残件已无存,年左右)

小趣小景

山门为二进。第二进门前两对石狮,一大一小。据说小狮子为金代遗存。

(生于宋代的国槐。介绍铭牌写到:干中空根已朽,只连一皮;干向西南斜卧,下设立柱。)

延伸阅读木塔

木造楼阁式塔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我国保存下的木塔为数甚少,纯木构塔仅存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和甘肃敦煌慈式塔;半木构塔为甘肃张掖木塔和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凌霄塔在建筑年代上臂张掖木塔造近千年。

应县释迦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高67米,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年),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应县木塔没有中柱,而是由每一层塔身周围的两圈木柱将塔的荷载层层向下传递,这种独特的力学设计比中柱式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也使得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而始终屹立不倒,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应县木塔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7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

敦煌慈式塔

慈式塔,一座举世罕见的早期亭阁氏木塔实物,原在距莫高窟30公里的老君堂山巅,为了加强保护,1年将该塔及其壁画造像完整无损地拆迁于莫高窟前。

塔八角形,直径约为.6米,单檐攒尖顶。高5.5米左右。木构塔身建在一八角形基座上。木塔是一木构八角亭形状,外绕以围廊,外廊内塔身正南面辟门,内部是一个方形穹隆顶小室,中塑慈氏像,四周壁画是彩绘文殊、普贤像。室顶藻井是圆形绘团龙,塔门口隐塑双龙。慈式塔形小、精巧,玲珑如亭,以秀美取胜,比之其他有许多特殊之处,如用材的高度比例为l8:10,较宋代《营造法式》规模还略高,拱端卷刹呈反曲线形,角昂上隐刻华拱等,均为其他木结构所少见。塔构造虽是木和泥混合组成,但其主体部分还是木结构,所以将其归入木塔类。关于该塔的建筑年代,尚无文字记载。按它的建筑形制和绘画、塑像艺术风格推断,应属北宋早期作品。

张掖木塔

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年(公元58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作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存木塔重建于年,为张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塔高3.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

密檐塔特点

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

密檐塔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在塔内也用砖造出楼梯可以登上各层;也有的砖塔、塔内用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上下。

外形: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

密檐塔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密檐式塔由于多是实心的,所以,一般都将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

密檐式塔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而且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著名的登封县嵩岳寺塔、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北京的天宁寺塔等,都是密檐式塔的典型代表。

演变

自唐代开始,密檐塔和楼阁式塔是中国佛塔最流行的两种形制,现存的唐塔,无论是密檐式还是楼阁式,几乎都是方形平面,而五代、辽宋金时期的古塔,却大多为八边形平面。之所以有这样的形制变化,一则是为了增加更多的登塔眺览方位视野,二是八边形平面可以消除建筑结构中最为薄弱的转角部分,承重负载可以更为均匀的分布,从而使塔更为坚固。

典例——北京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较典型的一座。据文献记载,这座塔隋代已有,但现存的天宁寺塔系辽天庆九年(年)所建;个别细部还在明、清时重修过,是今日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

天宁寺塔全砖造,平面八角形,塔下为台基与须弥座,座上为塔身部分,塔身上有门窗与菩萨、天神等雕像;塔身以上为13层由斗栱挑出的密檐,塔内实心。塔表面须弥座各部分的装饰、塔身的门窗细部与雕像、各层密檐的屋脊、瓦、吻兽直至塔上的刹全部都用砖材雕制,整座塔仿佛是一件大型的砖造佛教雕刻品。

天宁式

梁思成、林徽因曾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定义了一种塔体典例,名为“天宁式”。从形式来说,此塔有以下主要特征:

?八角形平面与密檐式造型。据现有资料,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墓塔是八角塔之首例,此塔建于天宝五年()以后,下为须弥座、中为仿木结构塔身,上为三重屋檐。檐下部分俨然就是天宁寺塔下部的原型。天宁寺塔继承了净藏禅师墓塔的造型,时代是在唐天宝以后。这种造型的形成和当时的宗教背景有直接关系。

(登封净藏禅师墓塔)

?华丽的定型基座。台基下为方型,上为八角形,其上的塔基座由三部分组成,最上为三层莲瓣,称为莲台;最下为台座,有雕壶门、狮、佛等装饰;中间部分是造型重点,又由须弥座、平座斗拱及栏杆部分组成,雕饰十分华丽,仿木构件也很真实。

?枋木结构的塔身。八角有圆形倚柱,其上构件都与真木结构比例一致,砖砌斗拱件数齐备。其他部件尺度、比例及细部手法均与当时木结构一致。角梁、椽飞为木制,与砖作部分结合严密。

?仿木装修。平座栏杆虽为明代重做,但仍为原形制。栏板有卍字、十字、方胜及图案化“寿”字等图案,全是当时仿木式样。

?铁制相轮塔刹。原物已毁。参照时代最接近同为密檐式的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大安六年,年),刹由覆钵、九层相轮、正交圆光、宝盖和宝珠组成,中为铁刹杆,用八根铁链拽牢,固定在屋脊上。

正定天宁寺凌霄塔与北京天宁寺塔相印证,其在形式上本符合“天宁式”特征,唯其塔内设有供上下攀登的塔体,兼具楼阁式佛塔的特点。

塔刹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是“冠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

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陇等部分,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刹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建筑艺术上看,塔刹往往玲珑奇巧直插云霄,给人以超脱、崇高的审美快感。因此,人们把塔刹的“刹”也作为佛寺的别称,寺也被称为刹,古寺也就被称为古刹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在有的刹座中,还设有类似地宫的窟穴,被称作刹穴。刹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经书和其他供器。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妙应寺塔就是如此。

(云南大理千寻寺塔)

(北京妙应寺塔)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行事妙》云:“人仰视之,故云相。”可见,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小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比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分别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济南四门塔)

(登封嵩岳寺塔)

?刹顶,是全塔的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形状,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将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上说,刹杆又有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构形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银川海宝塔的刹顶作方葫芦形,或称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又是一种情况,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它与佛教的塔刹意义完全不同。

(银川海宝塔)

(广州怀圣寺光塔)

未完待续主要参考资料Reference

1、《正定调查纪略》、《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五—正定四塔》,豆瓣,朱一点头

3、《隆兴寺山门、摩尼殿》,千钧一发blog

4、《凌霄塔——我国现存古塔塔心柱结构形式的唯一实例》,张锦洞,《文物春秋》,00年第6期5、《正定古建筑维修中发现的文字题记初步研究》,刘友恒、樊瑞平、杜平,《文物春秋》年第1期

6、《北京天宁寺塔三题》王世仁,《北京文博》,

7、《正定佛塔建筑研究》赵琨,

8、《中国古塔》,金开诚,吉林文史出版社,年10月

PS

1、文中含YQ樯印记图为本人拍摄,含“正定之行”印为实景拍摄;

、其他无以上印记图为网络搜图,或书本附图截屏拍摄(部分本人添加图注);

3、纯外行,文中必有差错,请诸位多多包涵,多多指正;

4、图片好看,还是看图吧;

5、开始涉及“塔”,坑儿太大一时填不动,先做零星介绍。本文密檐塔蜻蜓点水,以后开贴写辽塔时再详细做功课。(辽塔细密繁复的装饰感实在值得一书)









































白蚀丸价格大概是多少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zx/821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