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4千克,高厘米、口长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文物特征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

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4公斤,高厘米,口长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文物研究

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文物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2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鉴赏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虹桥局部)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内容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人说(汤友常数米法)、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技法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3

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Swordof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剑”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经历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据称,后来越被吴打败,勾践曾把湛庐、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但因吴王无道,其中湛庐宝剑“自行而去”,到了楚国。为此,吴楚之间还曾大动干戈,爆发过一场战争。此剑虽历经数千年,但剑身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实为旷世罕见之奇物。

成语“卧薪尝胆”中的男主角勾践嗜好铸剑。据《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

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他还热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剑。当时的宝剑鉴定大家薛烛,当他看到勾践珍藏的宝剑时,大吃一惊,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

由于勾践名剑众多,收藏价值极高,并且古代尚武之风浓郁,一把稀世神兵更是世人所追求的。特别是勾践死后,有许多人士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但一无所得。

4

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

艺术价值

“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

马踏飞燕-铜奔马

术的稀世之宝,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十分不容易。然而中国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

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5

河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

我国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考古发掘

金缕玉衣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楚王刘戊(一说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腾(曹操祖父)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片,金丝重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片,金丝重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年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僖山汉墓出土,现分别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河南古代玉器馆”和商丘博物馆的金缕玉衣长为1.76米,由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为西汉梁国国王陪葬品。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年参加了北京故宫举行的全国出土文物精华展,年作为中新建交的先行使者赴新加坡参加展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徐州博物馆馆藏国宝“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于~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由徐州博物馆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修复完成。是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多年,推断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玉片最多,玉衣长厘米、宽68厘米,用克金丝连缀起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6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文物研究

兽首玛瑙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

兽首牛角杯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何家村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在一个陶瓮的旁边发现了一个小银罐,兽首牛角杯就躺在里面。

俄国也有类似的物品出土,不过没有中国的漂亮,那个杯子上没有白色的花纹。从轮廓上看,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故也有称角杯的。

玛瑙杯的造型与西方“来通”相似。“来通”起源于西方,这种形制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后来才传播到亚洲。

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甚至进入中国。关于兽首玛瑙杯的产地与年代,仍在讨论之中,有人认为是八世纪唐人的仿制品,有人认为是外来物品,年代在七世纪之前。

兽首玛瑙杯的材料应来源于国外,据《旧唐书·高宗上》载:永徽五年(年)“十二月癸丑,倭国献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大如五斗器。”《旧唐书·波斯传》载波斯曾遣使献玛瑙床。《旧唐书·拂菻传》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可见玛瑙贡品大多来自波斯、拂菻、日本等国。

兽首玛瑙杯由红色缠丝玛瑙琢成,采用圆雕技法,造型、制作堪称精绝。一侧雕成兽首,杯身仿佛飞驰奔腾的瞬间,栩栩如生。这件来自中亚的佳作可在《唐书·德宗纪》里“倭国献玛瑙,大如王斗器”的记载中觅得踪迹。可见当时的玛瑙器物,无论中外都是难得的奢侈品。而元代皇家则专设玛瑙玉局,明清两代存世至今的玛瑙珍品更是屡见不鲜。

7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文物价值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8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此锡杖长.5厘米,重克。锡杖的材质非常贵重,并非由锡金属制

成,而是由金银打造。整条锡杖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

由杖身、杖首、杖顶三部分组成。杖身中空,呈圆柱形,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

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苦、集、灭、道。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共十二环,代表十二部经。杖顶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文物地位

锡杖,是佛教众多法器中至高至尊的法器。僧人在化缘时,振环依声,以代叩门,同时又有防身之用。《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9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为唐朝的文物,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银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在壶身的两面,以模压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翘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提梁、盖及舞马纹饰均鎏金,灿灿金色与灼灼银光交相辉映,色调分外和谐富丽。此壶造型、纹饰别具匠心,制作精湛,舞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风采,更因其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玄宗驯养舞马祝寿的故事而弥足珍贵。

10

北京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大玉山

“大禹治水”的玉山用料产自中国新疆和田,为致密坚硬的青玉。这件文物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大禹治水”玉山高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公斤。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以名贵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玉山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部还有长篇御诗及注文。此玉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来源:今日头条

赞赏

长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ly/858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