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陈功文——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骨干,主要从事传统学术文化研究,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资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一项,主持省厅级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贾谊研究,目前已著成《汉初贤才贾谊》一书,交大象出版社待出版。 胎教做了,幼儿教育这样的学前教育也做了,接下来自然到了孩子该上学的年龄。贾谊眼中,学校教育也有类似今天的“小学”“大学”的差别。在不同的学校,孩子需要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即使是从“大学”毕业了,依然要接受成人教育。本期,陈功文教授将和大家聊一聊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的那些事。 上学了,需要“德智长” 贾谊的系统教育理念可以分为先天教育和后天教育两种。先天教育当然是胎教,后天教育囊括了孩子出生后受到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后天教育的第二个阶段。 贾谊认为,太子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他说:“及太子少长,知好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太子到了能辨别男女有别的年龄,就应该让他进入学校学习。 那么,太子入学的年龄大概是多少呢? 贾谊在《容经》一文中说:“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如此说来,太子9岁就可以入学,主要学习一些礼节,以读书、作文为业。 贾谊还引《学礼》云:“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子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分别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与太学。其实,东、南、西、北四学,属于小学的范畴,而所学的内容为仁、信、德、爵之类,大体上属于礼的范畴。至于大学,古代亦称太学,贾谊认为这里所学的内容乃是“大节”“大道”。贾谊所说的“大道”即“治道”,也就是治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由此可知,如果说贾谊讲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偏重于德育的话,那么他所说的大学教育则偏重于智育。他认为只有把这两个阶段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做到“德智长”。 贾谊所说的东学、南学、西学、北学与太学,是以太学的地位为最高。而这五学的学习,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太子在东、南、西、北四学学习仁、信、德、爵等礼的内容。然后太子进入太学,不仅能“承师问道”,而且“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如此,则能既长德智,又得治道。 学习中,课程要全面 贾谊对太子入学后的教育内容与教学目标也有说明。他在《新书·傅职》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或称《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以革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或为之称《诗》,而广道显德,以驯明其志。教之《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教之语,使明于上世,而知先王之务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任术,使能纪万官之职任,而知治化之仪。教之训典,使知族类疏戚,而隐比驯焉。此所谓学(教)太子以圣人之德者也。或明惠施以道之忠,明长复以道之信,明度量以道之义,明等级以道之礼,明恭俭以道之孝,明敬戒以道之事,明慈爱以道之仁,明僩雅以道之文,明除害以道之武,明精直以道之罚,明正德以道之赏,明斋肃以道之敬。此所谓教太子也。” 就教学内容而言,太子入学后的教育是较为全面的,不仅为其教授《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还传授古代帝王的诰语、各国记事的史籍、用人的方法以及世系族谱之类的书册等。除此以外,教学内容还涉及忠、信、义、礼、孝、事、仁、文、武、罚、赏、敬等,内容可谓非常全面。 就教学目标而言,贾谊认为主要在于培养太子的德、智,“上述经籍典故之教,即以太子的进德修身为重点,教太子以圣人之德,先王之道,即周孔之道,以奠定太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的思想基础,为其日后治国临民,安身立命,提供一个良好的立足点”。 毕业了,也不能放松 当前社会中,很多人进入大学后便开始进入“放羊”状态,自我放松;毕业后因为远离了学校,更是不愿意再提“学习”二字。如果换成贾谊来当老师,现在的这些“厌学”者一定是会受到严厉批评的。 贾谊眼中,太子即便从太学毕业进入成人阶段,仍然离不开教育,需要进入后天教育的第三个阶段。贾谊在《新书·保傅》说:“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直之史,有亏膳之宰。天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书过则死;而宰收其膳。宰之义,不得收膳则死。于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贾谊的意思是说,太子在成人之后,尽管免去了太保、太傅的管束与教诲,但身边又多了“司直之史”与“亏膳之宰”,他们主要以纠正太子不良行为,或替太子置备膳食等。“司直之史”与“亏膳之宰”的存在,也充当了非常重要的教师角色。尽管此时太子已经长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见解,可以“免于保傅之严”,但仍需要时时加以鞭策。所以,“司直之史”与“亏膳之宰”会针对太子的失误,敢于以死相谏,让太子能知错就改。除此以外,还有瞽史、乐工、大夫、士等,他们也会规劝太子。这些人的教诲与规劝,使太子能做到“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知识与智慧一起增长,平时所做之事没有有愧于心的;“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教化与志向相成,使得心志与道义如同天性一样相融。而这正是殷、周长久有道并长期享有天下的原因。 即使太子以后继位做了天子,也仍然少不了教诲。天子要“食以礼,彻以乐”,如果“失度,则史书之,工诵之,三公进而读之,宰夫减其膳,是天子不得为非也”。贾谊以周成王得周公、太公、召公的辅佐从而“虑无失计、举无过事”为例,证明了太子成人后常得教诲的必要性。 既然太子在成人后还少不了他人辅佐,那么,辅佐太子的人就显得十分重要。贾谊认为,辅佐太子的人必须是贤能之士,他说:“左右前后,莫非贤人以辅相之,总威仪以先后之,摄体貌以左右之,制义行以宣翼之,章恭敬以监行之,勤劳以劝之,孝顺以内之,敦笃以固之,忠信以发之,德言以扬之。此所谓顺者也。此傅人之道也,非贤者不能行。” 另外,贾谊还针对辅佐者如何辅佐天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明确了他们从不同方面辅佐君主的任务,体现了以百官辅佐君王治国的理想。(晚报首席记者贾若晨)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融易商丘原创新闻欢迎各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芥子气软膏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