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北约2公里处,因其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据南宋王应麟著的《玉梅》记载,河南睢州(商丘)睢阳书院、登封的嵩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这四大书院里,我们河南就占据了两大书院,其中的嵩阳书院尤为著名。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隋朝著名道士潘师正、唐朝著名道士孙太冲等曾在此炼丹。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在此聚众讲课,传播儒学思想。后周世宗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宋朝时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这晨成为伊洛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赵祯景佑二年(年),皇上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北宋的范仲淹、司马光、杨时,南宋的朱熹等均曾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第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明清时期,嵩阳书院学风很盛,明朝登封籍著名进士焦子春、崔应科、刘景耀、常克念等都是在此就学后考中的。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每县不足一人,而嵩阳书院就考中5人。嵩阳书院也随之被称为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名珠。 嵩阳书院是一处集讲学、藏书、科举、祭祀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场所。书院建筑历代均有重修,现存面积万余平方米,南北长米,东西宽78米,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藏书楼共五进建筑。两侧东西廊房为文物陈列室,保存有象牙化石、汉三阙、著名碑文拓片等珍贵文物,东廊房前有收集而来的记述书院历史的石碑共70余通,有唐代《经幢》,宋代黄庭坚的《忆故乡诗书碑》《真武君经碑》,清乾隆《御书诗碑》及冯玉祥、康有为等名家诗书珍品。 嵩阳书院最有名的一通石碑是大唐碑,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位于书院大门外西侧的草坪上,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背五层雕石组成。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年),碑高9米余,宽2.04米,厚1.05米,形制宏大,历史悠久,全国罕见。碑由当朝宰相李林甫撰文,当时书法名家徐浩八分隶书,刚柔适度,气势遒劲,被称为祖国书法宝库中一颗珍珠。碑文的内容主要记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崇信道教,为求“长生不老”之术,命道士孙太冲在嵩阳观炼丹九转的故事。碑座碑顶雕刻有武士、游龙、麒麟、雄狮、云朵花纹、双龙戏珠等,刀法圆熟,形象逼真。此碑不但雕工精细,而且石质细腻,历经多年,碑面平滑,基本完好无损。大唐碑的书法艺术、雕刻图案、书法造型,被誉为该碑“三绝”,古今备受人们珍爱。 此碑在建制方面有其独到的特点,在石碑上面戴有特大的青石碑帽。大家可能会问,在当时技术落后、尚无起重设备的条件下,这么大的碑帽究竟是怎么戴上去的呢?传说碑刻好后,玄宗皇帝亲临察看,虽大小中意,唯无碑帽而不称圣意,唐朝建筑风格重视顶部的华丽装饰,因此皇上下令要给石碑戴顶帽子,监工大臣期限天完成,由登封县令具体施工,不能完工者即令斩首。因此连续杀了3任县令,到第4任县令的时候,工匠依旧愁眉不展,束手无策地围坐在碑四周。正在无奈之际,从北方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身背几件简单的木匠工具,看着碑,笑眯眯一言不发。有名年轻石匠劝他快点走开,免得连带遭殃,没想到老头儿却不紧不慢的说了一句:“我这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说啥死不死,活不活的,啥时候土围到脖子上了,也就心静了。”说完之后就不见了,但是他说的“土围脖子”四字却提醒了这些年轻石匠,他们用土把这通碑围起来,然后把碑帽沿着土坡推上去,碑帽戴好再把土运走。后来人们便传说那位老者是鲁班祖师化身相助,鲁班显灵智立唐碑的故事也就随之代代相传。 大唐碑背面云盘,在明隆庆三年(年)遭雷击毁一半。对此,当地有一传说,说是碑文的撰写者李林甫臭名昭著,他的碑文怎么能久立于神仙洞府中岳嵩山呢?一天,天神差遗神龙来毁掉它,可是徐浩的书法实在惹人喜爱,神龙不忍毁,于是看准没有字的碑顶,轰去了一小半,以示惩罚,而碑的正面完整无损。 碑阴刻有明隆庆三年(年)七月八日河南府巡监察御史蒋机的五言题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庾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这是对李林甫无情的揭露和唾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嵩阳书院的大门,这是一座三开卷棚硬山式建筑。大门原有两块匾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现门额:嵩阳书院。是登封书法家宋书范临摹宋朝大书法家苏东坡的书体。门两旁有对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缠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三台是古代供天子登高远眺的三种台阁: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先圣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和祭祀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也是历代人们对儒家圣人施之以礼的场所。殿内正中供奉儒教至圣先师孔子塑像,两侧则是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四人的石刻画像。颜子、曾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思为曾子的弟子,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和孟子对发展孔子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历史上就有“孔孟之道”的说法。西贤是72贤人撰略,12先哲的线刻画像。东墙陈列《儒学思想简述》,介绍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殿前月台下有石刻数通,其中登封县令全图石刻一通,是明神宗万历癸巳年(年)刻立的,图上刻制有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理图。这通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虽然嵩山的文物名胜在当时已经有许多详尽的记载,但以地图直观告诉人们的却只有这一石刻地图。客人来此,只需一览此图,便能对嵩山的全貌了如指掌,是一通难得的我国明代石刻县图珍品。 大家一定听说过“将军柏”吧?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棵,现存两棵,前面一棵小的是“大将军”,后边一棵高18.2米,围粗13米的高大古柏是“二将军”。为什么最小的称大将军,较大的称二将军呢?这是也有一段故事。 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率领文臣武将游历嵩山来到此地,他老远就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赞叹不已,说道:“朕遍游天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柏树!”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赐封他为“大将军”。 汉武帝在群臣簇拥下,继续往前走,这时迎面又看风一棵大柏树,这棵柏树,要比大将军大得多,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拿定主意,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你为二将军。“当时,随从官员觉得武帝对二将军柏封者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议,但又不敢直讲,只好从侧面向提示说:万岁,臣看这棵树比前这那棵那得多呀!”汉武帝早已成竹在胸,什么大的小的,先入者为主!“。吓得随从官员连忙叩头称是,谁也不敢强辩了。 群臣簇拥着皇帝,继续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汉武帝犹豫了一下,心想:怎么一棵比一棵大?但我已赐封在先,岂能改口!只能按照先来后到次序加封。武帝对最后一株柏树说,你再大也只能当三将军了。“ 三棵受封的大柏树,因皇上封得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柏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大的柏树,被封为三将军实在不合理,感到无颜活于人世,一气之下引火自焚,一命呜呼!现在游人已经看不到它了。二将军柏感到,自己比大将军柏大几部,却封二将军,实在委屈,它虽心怀不满,却不敢直说,后来,把肚皮气炸了。现在该树干的下部还有裂痕。大将军呢,实在不称职,深感内心有愧,因而经常低着头弯着腰,不敢见游客,久而久之,慢慢变成了现在这样子的弯腰树。后人有诗写道: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被气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羞愧低下头,金口玉言谁评价。 时到今日,两棵汉封的将军柏,依然生机盎然的成长在嵩阳书院里。汉武帝怎么会想到这两株柏树,已成为他“先入为主”、知错不改的见证呢? 所幸前几年国家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确认二将军柏乃中国最大最古老的柏树。那么这二将军柏的树龄到底有多高呢?经植物学家考证,树龄在年以上。不愧为树中将军! 讲堂有正房三间,是理学先师程颐、程颢讲课的地方,司马光、范仲淹也曾在此讲学。清代名儒耿介曾捐资学数百亩,修建书院,并在此讲学著述,备受尊敬。门额上书“讲堂”二字,行书字体,是年河南著名书法家陈天然书题。门联是: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草书字体,为河南省著名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郑玉昆年题写。堂内东墙有《二程讲学图》,图中描绘了程颢、程颐兄弟在二将军柏下,周围围坐数名学生专心致志听讲的场面,再现了北宋书院的兴盛。西墙有宋代在此讲学的人员名单和书院的教学特点。这时太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发生的地方。北宋学者杨时、游酢、吕大临、谢作良为程门四大弟子。杨时、游酢原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已经40多岁且已考上进士的杨、游二人,还要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有一天下大雪,二人来到这里,看到程颐在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他俩就静静地站在门外一声不吭,等到程颐醒来,院里的雪有一尺多深。程颐惊问,二人久立门外雪中作甚?杨时、游酢忙上前跪地叩头,“千里投奔先生门下,万望先生赐教。”程颐说,“涵养须用教,进学在致知,识仁于精勤,有志者事竟成。”二人知道先生无收留之意,便长跪雪中不起,程颐深感其诚,忙说道:”我收下你们了。“由于二人刻苦钻研,勤学不倦,程颐毕生所学相教,使二人深得二程真传,成就了著名的理学大师,后来”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求学志坚和对老师的尊敬。 讲堂前有《四箴碑》,主要内容为阐述孔子的以仁为本、以德治学的儒教思想,“四箴”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堂东碑廊北端有一棵苍劲龙钟古槐,树高19.5米,虽树干嶙峋,中空外实,却新枝簇,生机依然,老而不衰。是二程亲手所植,雅号“儒槐”。 乾隆御碑亭遗址位于讲堂前东南角。创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年),亭内有清高宗弘历皇帝御制诗书碑一通。该亭毁于清末节,现存台基,乾隆御碑也被砸毁,现在遗址上仅存半截残碑。 泮(pan,四声)池位于讲堂后面,池上有一青石拱桥,因孔子故乡在山东曲阜的泮水之滨,泮池的建筑便成了古代高等学府的象征。儒生考中秀才称“入泮”,要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然后再去先圣殿拜谒孔子圣像。绕池是为继承至圣先师孔子的博学,拜谒孔子像是要永远效法先师之德,安邦治国。 道统祠始建于康熙年间,后多有重修。门额“道统祠”三字,行书字体,为年河南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先生书写;门联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著名书法家毛秉谦草书。道统是传道的系统,古代儒家倡导有道统就有治统,因为治统得道统而昌盛,道统赖治统而光大。祠内供奉着唐尧、大禹、周公坐像。坐像后面是古代发生在登封的三次重大活动场景图:《唐尧巡狩图》《大禹治水图》《周公测影图》。尧帝在岁生日时到嵩山巡狩,不幸的是,他却在巡狩时崩于阳城乱草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流传着黄帝、尧、舜三代帝王巡祭名山的轶闻,这种出巡又叫巡狩,就是去各地视察,到了五岳名山则祭祀。《大禹治水图》说明大禹治水时,曾经以登封作为治水中心。据《淮南子》记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家就在嵩山太室山脚下。《周公测影图》是说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女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在古阳城修建一座测影台,通过每天正午测量的日影长短,检验出四时季节变化,并根据盖天说原理认定此地即为天地之中。 藏书楼是嵩阳书院最后一层建筑,是古代储藏经典的地方。历史上藏书甚多,北宋太宗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此楼。现在珍藏有历代古书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请看这一块武则天金简。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杰出的政治家,她曾八次游幸嵩山,封禅祈福。年,武则天封禅中岳,将嵩山所在地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阳城县改名为“告成”县,以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同时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自制的金简投放到嵩册山峻极峰上。金简由黄金镌刻而成,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上言大周国主武照,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照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忠(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大意是,乞求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九府(指所有的神)免除过失,降福平安,保佑自己延年益寿,天下百姓永享太平,使大周江山昌盛不衰。年5月12日,此金简在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被发现,一时轰动中外,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块皇帝金简,是研究唐代和武周时代的珍贵文物。 . 本文内容源自导游考试教材 赞赏 长按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