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薛凤旋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书号:-7---0

开本:*毫米1/16

印张:22.5

页数:

印次:年3月第1次印刷

版次:年3月第2版

定价:39.80元

编辑推荐·著译者简介·内容简介

上架建议·读者定位·网站分类·目录·序言·正文赏读·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

推荐一:从石器时代,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直到当代中国,梳理总结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脉络,剖析城市发展变化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推荐二:全书收录百余幅精细地图,直观呈现城市的历史面貌,带你重游千百年前的中国城市。

◆著者简介◆————————————————————

薛凤旋,原籍福建,年出生,在香港长大和受教育。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取得地理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年就读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年在香港大学任教三十载。—年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奠基所长。

?薛教授专著及编著共约四十本,国际学术论文逾一百篇,主攻城市、区域发展、基建和发展策略研究。著作包括:《北京:从传统国都到社会主义首都》《中国的大都市》《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香港与澳门》《香港发展地图集》等。

◆内容简介◆————————————————————

这是难得一见的图文述说。读者从中可以发现,历代城市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拓展形态和分布,竟是中国文明的演进及其在空间拓展过程的写照。

薛凤旋教授参考了大量中国的文献材料,以及西方相关的资料和发展经验,将视点时而交错于历朝的重大事件、经济状况、科技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军事和政治体制的变迁等作为营造城市和城市化的动力的细节之间,时而聚焦在中国的独特城市观与城市演化的特点上,其中不乏迥异于西方观点的精辟论述,以及从城市看历史和文明演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书亦系作者累积三十年教研经验的一次专题总结。他精心研制的百余帧历代城市地图,是全书内容的精髓所在。读者只要图文互相参照,自能领悟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透露出来的独特个性。

◆上架建议◆————————————————————

历史、文化、大众读物

◆读者定位◆————————————————————

大众读者

◆网站分类◆————————————————————

亚马逊:图书历史京东:图书历史当当:图书历史◆目录◆—————————————————————

简录

序 言薛凤旋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第二章 由原始村落到仰韶晚期的初城 

第三章 龙山时代的城邦 

第四章 夏代:青铜时期的城市文明 

第五章 青铜器的高峰:商代城市文明 

第六章 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工商业城市:周代与战国的发展 

第七章 秦汉的行政型城市 

第八章 唐代:儒家模式的黄金期 

第九章 宋代的城市复兴与新城市文明 

第十章 明代的城市重建 

第十一章 清代的城市化:由新儒学到半殖民地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共和国的波动 

第十三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启示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细录

序言薛凤旋1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1

中国文明与城市的土生性3

多元的先民文化5

中国何时跨进文明门槛?10

第二章 由原始村落到仰韶晚期的初城 15

原始文明17

仰韶晚期的聚落20

一、姜寨一期 20

二、大地湾二期 21

三、城头山初城 22

初城的性质28

第三章 龙山时代的城邦 29

什么是城邦?31

龙山时代的社会33

龙山聚落和城市37

城市结构和功能42

龙山城邦国44

第四章 夏代:青铜时期的城市文明 47

中国文明最早奠基于夏代49

夏代开拓了中国文化新纪元54

夏代的地域空间组织与城市体系56

一、核心地区 57

二、周边边远地区 58

夏代的城市文明59

其他夏代城市64

夏代——奴隶社会封建帝国的开始65

第五章 青铜器的高峰:商代城市文明 67

中国有现存文字历史的第一个朝代69

商帝国和商文明70

一、仁 君 70

二、新的国家统治制度 72

三、税制、货币、贸易和法典 74

四、经 济 75

冶铜技术的发展和传播75

商的疆域和城市体系76

二里岗的城镇体系 77

在都城公里内的区域性中心84

沿边地区的区域性中心85

商的属地和独立的方国 89

结论:商代已建立封建特色的中国城市文明的根基90

第六章 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工商业城市:周代与战国的发展 93

历史的分水岭95

三代的理想:周王朝及其统治理念97

一、封建制度 97

二、宗法制度,加上祭天地和祭祖先结成一个新宗教(儒教) 98

三、井田制度与城乡分别 99

《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一、规划的原则、程序以及城市理想结构 

二、宗 周 

三、成 周 

战国时代:铁器时代开始——封建被新中央集权所替代

东周和战国的新城市文明

一、临 淄 

二、曲 阜 

结论:中国城市结构的定型

第七章 秦汉的行政型城市 

秦开创的新型皇朝奠定了中国的概念

统一大国下的新行政和经济

汉代的城市与城市化

汉代的城市结构

一、长 安 

二、洛 阳 

三、临 淄 

四、宛 

五、成 都 

六、邯 郸 

结论:新型帝国与行政型城市

第八章 唐代:儒家模式的黄金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至隋唐的大统一

唐代政府体制与社会

唐代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一、南方涌现新型大都会 

二、运河城市 

三、长江沿岸城市 

四、东南的海港城市 

五、行政及军事重镇 

唐代的城市结构

一、曹魏时都城邺城 

二、北魏(北朝)都城洛阳 

三、六朝(南朝)建康 

四、长 安 

五、扬州(中晚唐) 

结论:成熟和完善地体现了中国都城的特点

第九章 宋代的城市复兴与新城市文明 

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

两宋社会的特点

一、抑军政策 

二、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儒学的复兴 

三、商业国家 

宋代的城市化动力

新市民社会的出现

一、开 封 

二、临安(杭州) 

三、平江(苏州) 

四、明州(宁波) 

五、西夏、辽和金的城市 

结论:中国开始产生城乡分离

第十章 明代的城市重建 

元代是城市的黑暗时代

明代的军事和经济复兴

明代的城市化

明代城市案例

一、南 京 

二、京师(北京) 

三、临 清 

四、大 同 

结论: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第十一章 清代的城市化:由新儒学到半殖民地 

清代: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传统中国的城市文明

一、城市动力 

二、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三、新儒学的城市文明 

清代后期的城市化:半殖民地化的城市

一、对世界霸权的依赖 

二、列强影响下的城市 

三、其他现代城市和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城市案例

一、广 州 

二、西 安 

三、汉 口 

四、上 海 

结论:城市体系和行政体系混合为一个有机体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共和国的波动 

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的特殊价值观

 基础(9—年)

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式社会主义

 城市化(9—年)

毛泽东时代的城市和城市化

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对城市功能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城市区域(city-region) 

四、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结构 

向市场经济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年起)

深圳案例 

结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十三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启示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

真正城市:西方的一些偏见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是某种文明的产物

马克思所归纳的四类城市

一、亚洲类:城乡的统一性 

二、远古类:城市的乡村化 

三、封建类 

四、资本主义类:乡村的城市化 

中国传统的城市文明

探讨中国现代城市的路向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地图目录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1

1.1a 世界七大古文明纪元表 4

1.1b 世界七大古文明 4

1.2 中国地势 6

1.3 中国农业及森林资源分布 7

1.4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的主要地方文化 8

1.5 传说时代的氏族部落分布 11

1.6 仰韶及龙山时代铜器出土地点分布 11

第二章 由原始村落到仰韶晚期的初城 15

2.1 姜寨一期的村落布局 18

2.2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F复原 23

2.3 商周至近代的夯筑工艺 25

2.4 仰韶及龙山时代的史前遗址 26

2.5 城头山城址布局结构平面图 27

第三章 龙山时代的城邦 29

3.1 良渚遗址群 36

3.2 龙山时代的考古遗址 38

3.3 龙山文化晚期黄河中下游的八大聚落群 39

3.4 龙山文化的聚落形态 39

3.5 城子崖城垣及附近龙山文化遗址群 41

3.6 平粮台城址布局结构平面图 43

第四章 夏代:青铜时期的城市文明 47

4.1 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及先周文化分布略图 50

4.2 夏王朝中心区域 51

4.3 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及重要自然资源分布 53

4.4 二里头遗址 60

4.5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F1复原总体鸟瞰图 61

4.6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F1复原平面图 63

第五章 青铜器的高峰:商代城市文明 67

5.1 商时期行政区域示意图 71

5.2 商王朝统治区域与现代省市地名对照图 73

5.3 早商时代的城址、河流水系及重要的自然资源分布 78

5.4 二里岗文化时期纳贡模式的政治经济系统 79

5.5 郑州商城 80

5.6 偃师商城 82

5.7 湖北黄阪盘龙城商方国宫殿 86

5.8 安阳殷墟遗迹分布图 87

第六章 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工商业城市:周代与战国的发展93

6.1 西周时期示意图 96

6.2 周王朝统治区域与现代省市地名对照图 

6.3 《考工记》中的宫城及皇城规划结构示意图 

6.4a 《考工记》中的王城结构想象图 —

6.4b 按《考工记》想像的王城平面图 

6.5 宗周宫殿:陕西岐山凤雏西周甲组建筑遗址复原平面图 

6.6 战国时期各大国交通网与主要商业都市的分布 

6.7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平面图 

6.8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都城曲阜平面图 

第七章 秦汉的行政型城市 

7.1 秦代的版图和郡的分布 

7.2 西汉时期全图 

7.3 西汉经济中心 

7.4 汉唐两朝长安城选址比较 

7.5 西汉时期的长安城图 

7.6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7.7 东汉京城图 

第八章 唐代:儒家模式的黄金期 

8.1 三国时期全图(公元年) 

8.2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8.3 盛唐时期(太宗之世)全图 

8.4 中原佛僧往印度取经朝圣主要路线(东晋至唐) 

8.5 唐朝驿道图 

8.6 魏邺都城图 

8.7 北魏洛阳城复原图 

8.8 六朝建康城示意图 

8.9 长安水系及城市分析 

8.10 唐长安城复原图及平面图 

8.11 长安宫城及皇城图 

8.12 平城京 

8.13 平城宫 

8.14 唐代扬州城市功能结构示意图 

第九章 宋代的城市复兴与新城市文明 

9.1 辽及北宋时期全国版图 

9.2 北宋最大政治版图及非农经济分布图 

9.3 北宋末年,东京(开封)三重城结构及主要行市分布 

9.4 清明上河图(局部) 

9.5 南宋临安(杭州)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 

9.6 南宋京城图 

9.7 南宋平江府城图 

9.8 北宋明州(宁波)市舶遗址示意图 

第十章 明代的城市重建 

10.1 年的蒙古帝国版图 

10.2 元朝大都城建示意图(1—8年) 

10.3 明朝时期全图 

10.4 明南京城图 

10.5 明南京城图 

10.6 明代北京城建示意图(3—4年) 

10.7 明代及以后的军事重镇多以砖砌城墙,并有众多防卫设施

10.8 明清大同图 

第十一章 清代的城市化:由新儒学到半殖民地 

11.1 清代中国版图(17世纪初) 

11.2 清代主要城市分类 

11.3 西方列强在亚洲建立的殖民地及掠夺的资源分布 

11.4 年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11.5 历代广州城址图 

11.6 清代广州城图 

11.7 5—1年的广州城 

11.8 清代西安城区城建示意图 

11.9 —0年的武汉市 

11.10 上海租界扩张示意图 

11.11 租界时期上海市区图 

11.12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11.13 南通城的礼制布局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共和国的波动 

12.1 9年以前的中国工业分布 

12.2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 

12.3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 

12.4 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 

12.5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分布图(3—年) 

12.6 34个百万以上城市按主要城市功能的分类及其分布

     (年) 

12.7 省际人口迁徙图(6—7年) 

12.8 新城市年龄构成(举例) 

12.9 新城市当年人口的各年龄组性别比 

12.10 新城市人口劳动构成(举例) 

12.11 8年后中国城市区域空间构成示意图 

12.12 南京都市区域聚落分类 

12.13 北京市工业区分布(6年) 

12.14 中国经济的转型阶段及市场化程度 

12.15 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 

12.16 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12.17 转型城市:深圳的空间及功能结构(5年) 

◆序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曾一直占主导地位。

在这历史长河中,这个文明古国几起几落。以主要朝代计,自周代起便经历了十三朝。然而据考古材料和古籍记载,周代之前还有商代和史前的夏代及五帝时代。从跨进文明门槛至今,中国的文明演进已历时约五千年。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常常被互换,近乎被公认为共通词。我们这里采用了稍为狭义的解释,将文明放在文化之上。在时间上,还未跨进文明门槛的史前文化称为“文化”,之后,便称为“文明”。另外,文明亦被作为一个泛称,如相对于中国文明、中华文明,在中国范围内的地方文明便被称为“地方文化”;甚至城巿文明或一个时期的城巿文明,相对于中国文明和中华文明,亦可称为“文化”。

中国文明的基本,即其价值观体系,乃儒家思想。它所揭示的人与天(地及自然)、人与人和国与国的关系,支撑了一个大国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的进步、繁荣、扩张和秩序稳定。它是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演变的背后原则,规范了中国各行各业的活动和发展,也成为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准则。

城巿是文明的载体,因为它是行政、教化、非农经济活动等的支点,也是为农村和农业服务的中介地。历史上城巿的演变因而自然地体现了文明的演变。

由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及其他文明的不同,中国城巿也自然地与西方城巿出现不同的特征。我们不能说中国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其他文明不是真文明;同样地,中国城巿只是全世界城巿中的一个类别,它有它的特点,因为它体现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中国文明。

正因为中国文明建基于农业和农村,至使中国城巿没有引起很大的   服务-- -2-

  读者信箱:reader

hinabook.







































治愈白癜风光疗费用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ly/787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