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直播间,专家就在您身边 肺结节很少有明显的症状,经常是在健康体检的时候被发现,以前在肺部影像检查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现在随着大众体检意识的提高以及胸部CT技术的愈发高端,肺结节出现在各类体检报告中的频率日渐升高。很多人看到检查结果后心理压力较大,患了肺结节应该如何应对? 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鲁峰应邀走进商丘广播电视台文体科教频道《名医直播间》为大家普及相关知识。 名医 王鲁峰,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技术三级。医院胸外科主任,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商丘市第六届优秀中、青年专家。曾任河南省医师协会委员。河南省食管癌协会委员。河南省肺癌协会委员。商丘市睢阳区政协常委。发表国家级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二项。市科技成果奖六项。 擅长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及纵隔肿瘤手术治疗。完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纵隔肿瘤切除术、肺大泡切除术、小儿漏斗胸矫治NUSS术等余例。对复杂重症胸部外伤的救治经验丰富。 名医 名医直播间:体检查出肺结节怎么办欢迎观看视频,建议WIFI下: 医院 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王鲁峰 嘉宾解答的部分问题:正确认识肺结节 王医生:目前,随着CT体检筛查的普及和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检查发现“肺结节”的人群越来越多。肺结节之所以会引起大众的足够重视,是因为有一小部分的肺结节就是“早期肺癌”。如果得到及时、早期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大家知道,肺癌平均5年存活率17%左右,早期肺癌的手术治愈率可达90%以上甚至%。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肺结节的筛查诊断是发现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这里首先我要给大家强调说明,肺结节不等于早期肺癌。所以发现肺结节大可不必过度紧张,要以平常心对待。做到“重视却不紧张”。 到底什么是肺结节? 王医生:肺结节它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不是肺结节病),而是影像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胸片或CT扫描检查中发现的直径≦3cm的病灶,类圆形,密度增大的实性或非实性肺部阴影,也就是说肺结节只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名词,指的是病灶的大小和形态,而不是病灶的性质,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或者定期复查,才能确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疾病防大于治,特别是这类有可能发展成为恶性的疾病,肺结节有它明确的致病因素吗? 王医生:肺结节是如何形成的呢,肺部形成结节的原因非常复杂,迄今发现已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肺部长期受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影响所致的炭末沉着。 2、结核或其他炎症,或者胸部受过外伤,引起肺淤血的后遗症象。 3、肺部良性肿瘤(错构瘤、脂肪瘤等)。 4、早期肺癌(腺癌、原位腺癌)。 5、肺部转移瘤。 6、其他:如痰栓、畸形、肺动、静脉瘘等。 肺结节在哪些人群中更易发生? 王医生:好发人群: 第一、长期吸烟者,烟龄20年,每天超过20支,或者有长期被动吸烟者。 第二、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是已经确诊其他肿瘤的患者。 第三、有过肺部疾病或者受伤史者。 第四、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石棉、汽油、柴油、油烟等)。 第五、长期精神压力大,经常郁闷生气心情不好者。 重视筛查发现肺恶性结节,也就是早期肺癌,是不是对于此种疾病的防治来说是一个需要大家引起足够重视的重点? 王医生:是的,我们建议只要符合筛查条件的人群都要重视对此项疾病的筛查。 一、筛查人群标准: 1、40岁。 2、有吸烟史。 3、既往有癌症史。 4、患有硬化病和结节病等间质性肺疾病。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是吸烟有关性肺部疾病,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 二、检查手段:第一次筛查首选低剂量螺旋CT(辐射量示常规CT的1/12-1/10,但是以牺牲一定影像质量为代价)。 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肺结节怎么办? 王医生:正常心态,过度紧张、焦虑都不必要。肺结节不等于肺癌,绝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早期肺癌,手术治疗后治愈率几乎可达%。即使是浸润性肺癌手术治愈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不理不睬(认为只要没有症状就没有关系)也不可取。大部分肺结节发现以后都需要随访观察,根据它的动态变化来判断其是良性还是恶性,从而决定是否干预手术。所以要坚持按医生的要求做好随访观察。 随访过程中手术干预的原则是“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动”。 肺结节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王医生:肺结节外科手术指征: 1、纯磨玻璃结节 (1)随访体积增大或密度增高。 (2)年轻人,结节直径10mm,复查不消失。老年人,结节直径15mm,复查不消失。 2、混合磨玻璃结节 (1)复查体积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 (2)边缘有清晰磨玻璃影,伴有胸膜牵拉等恶性征象。 3、实性结节 (1)复查体积明显增大。 (2)直径15mm不能除外恶性者。 (3)直径8—15mm伴有恶性征象者。 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对预防肺结节起到积极作用吗? 王医生:尽管肺结节原因不明,但仍可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予以预防,例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吸二手烟。规律作息、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健康食品,定期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在特殊环境下注意防护,比如戴口罩,穿防辐射服等。 详细内容请观看节目视频。 名医直播间 服务大众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