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镇,河南永城下辖镇,位于永城西北25公里处,西隔永城境虬龙沟(永城境内称卧龙沟)与夏邑县的北镇乡,胡桥镇相望。全镇辖20个行政村、个自然村、个村民组、3.6万人、4.8万亩耕地。全镇地势平坦,轮廓呈长方形,土质为青沙两合土,有“银太丘”之称,平均海拔32米,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蔬菜、西瓜、棉花、桐木、杨木等。地下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和无烟煤等矿产资源。 中文名称:太丘镇 外文名称:TaiqiuTownship 别名:犬丘 行政区类别:建制镇 所属地区:中国河南永城 下辖地区:太丘、吴圩、张牌坊、曹庙、等20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太丘村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河南省东部 面积:45平方公里 人口:3.6万人 方言:中原官话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太丘八景"、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寔公园 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 火车站:永城北站(在建) 车牌代码:豫N 主要河流:虬龙沟 现任领导书记:孙利;镇长:蒋键 GDP:6.7亿元(年) 学校:太丘中学 特产:太丘早熟瓜,张牌坊粉条 一、历史沿革 春秋时属宋国,设太丘邑。 两汉改为敬丘侯国,属于沛郡,东汉明帝改设太丘县,属沛国。 西晋废太丘县,并入酂县。 元至元二年(年),“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 年太丘人民公社成立,年改为太丘乡,年12月12日撤乡设镇。 二、行政区划 全镇辖20个行政村,个村民组,(太丘、刘楼、崔楼、齐阁、后韩庄、邱庙、洪庄、吴圩、张牌坊、曹庙、杜庄、黄桥、洪小楼、丁庄、万庙、胡小厂、石庄、石槽、许河、六湾),97个自然村人,亩耕地。 行政区划如下: 太丘村 崔楼村 齐各村 刘楼村 后韩庄村 曹庙村 张牌坊村 吴圩村 洪庄村 411481110丘庙村 411481110黄桥村 411481112杜庄村 411481113胡小厂村 411481114丁庄村 411481115万庙村 411481116洪小楼村 411481117洪陆湾村 411481118石庄村 411481119石槽村 411481110许河村 三、经济发展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太丘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增。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到元。 农业 太丘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太丘早熟西瓜已有余年的种植历史。主要产地是该镇齐阁村的黄寨自然村,以其个大、价廉、上市早(每年4月下旬上市)、沙瓤、皮薄等特点,久负盛名,成为太丘镇乃至永城市一大名优特产,已占永城市早熟西瓜80%的份额,销售市场供不应求。 工业 白鸽面粉:庄村白鸽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白鸽”牌馒头、面条、饺子专用粉,日产吨,以其劲道、爽滑、耐煮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浙江、江苏、福建、广西、上海、内蒙古、越南等省市、自治区、国家。 张牌坊粉条:太丘镇张牌坊村大洪庄加工粉条有悠久的历史,全村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加工粉条。该村粉条采用优质红薯粉经过多道传统及现代工艺加工而成,以其爽滑、筋道、耐煮、不牙碜而远近闻名,深受消费者好评,成为该镇以及邻近乡镇群众日常消费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杜庄“十里香”小磨香油:该镇杜庄村“十里香”小磨香油,精选优质白芝麻用小石磨碾制而成,历史悠久,加工工艺独特,以其香味浓厚纯正,油体金黄剔透而远近闻名,杜庄香油尤其是杜氏兄弟加工的香油更是人们逢年过节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是太丘四大名优特产之一。 四、社会发展 医疗卫生 新农合覆盖率达98%;新建了镇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文化、教育、民政等建设都有较大发展。该镇从年开始,已连续九年被商丘市、永城市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成为商丘市计生工作的一面旗帜。该镇连续四年被商丘市、永城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基础设施大改善。 教育 该镇先后投资多万元,新建了两所中学和12所村小学教学楼,并对全镇各中小学校的危房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师生有一个舒适、安定的学习环境。该镇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镇小学入学率达%,初中入学率达%,初中升入市重点高中、中专的学生年年创新高,跨入我市先进行列;人民生活大提高。 基础建设 该镇在市交通局的支持帮助下,加大了公路建设力度,太麻、苗太、薛蒋路太丘段相继建成通车,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联通、移动铁塔高耸入云,通讯条件十分便捷。汽车站、加油站、幼儿园、敬老院、文化广场、卫生院、中小学校等基础设施点缀在这座日趋繁荣的千年古镇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居住环境 太丘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电脑等高档家用电器,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群众住房大大改善。大部分农民告别了住了几辈子的土坯房,建起了具有现代气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新楼房。 五、历史文化 一代廉吏陈寔(公元年—公元年)人称文苑先生,今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东汉桓帝时任太丘长,古时人称陈太丘,他为官清正廉明,理政有方,秉公办事,心地宽厚,善于以德感人,留下了“陈寔遗盗”的千古美谈。脍炙人口的《梁上君子》历史成语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太丘八景”闻名遐尔。清朝末年,捻军血战太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抗日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在太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太丘惨案”,遭到屠杀的太丘百姓近千人;淮海战役太丘战斗中,李春堂等16位革命先烈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长眠于此。 陈寔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年)。他自幼聪颖好学,稍长做都亭佐,都亭即古代城郭附近的亭舍,也就是做辅佐都亭的小吏。县令邓邵发现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于是就推荐他到太学学习。学习期满,先后出任颍川太守督邮、西门亭长,又转任该郡功曹(负责总务的官员),后补任为闻喜县(在今山西省)县长,旬月(时间很短)因母丧离职,旋复任太丘长,即到今天我们永城西北的太丘任县长。太丘,春秋时名犬丘,西汉时以此为治所建敬丘侯国。东汉明帝时改敬丘为太丘,桓帝时陈寔任太丘长。《后汉书·陈寔传》记载:在任期间,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入户归附者甚众。南朝刘义庆主编的记述汉末魏晋时期名人轶事的《世说新语》、明清《永地县志》和太丘当地都记载或流传着陈寔在太丘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劝农耕织廉洁奉公 陈寔赴太丘上任,居家坐牛车而来,随车带有弹棉花弓、纺车等日常生活用具。后老牛产了小牛,他认为小牛是吃太丘当地的草料长大,坚持将小牛上交官库。相传他还让夫人坐上牛车带上花弓、纺车,劝农耕织勤劳持家。至今太丘还传颂着这样一首民歌: 汉吏盛传陈寔公,牛车共挽带花弓。牛生一犊仍归库,雅化德风千古称。 诚信为本严守法度 《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而行),期日中(相约中午)。过日中,太丘舍去(离开不等),去后乃至。元方(陈寔的大儿子,名纪)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离开)。’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不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道歉),元方入门不顾”。 此故事是说,陈寔和朋友相约一天中午同去办事,时逾中午朋友不来,陈寔毅然不等而去。朋友过午而至,质问陈寔的大儿子元方,家父为何不等?元方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你不守信用理应如此”。后人作律诗《陈太丘与友期》赞曰: 千金一诺重如山,万物初开诚为源。事者有期须事事,言之无信莫言言。日中人去休目真目,时过我来应愧颜。君看陈公化盗处,长留圭臬在人间。 “圭臬(gui nie)”即圭表,此喻准则、法度。东汉时,陈寔被美誉为“循良吏”,“循良吏”即指遵守法度有政绩,人民赞扬的官吏。 执法如山主次分明 《世说新语》政事篇还记载陈寔这样一件事。说的是:陈寔做太丘县长时,有强盗杀死了一个财主,他带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听报有一个女人生下婴儿抛弃不养,他立即回头处理弃婴一案。主簿指责他:“盗贼杀人的案件重大,应该先去查办”。陈太丘说“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陈寔急救平民婴儿的行动成为千古佳话。 梁上君子源于太丘 “梁上君子”的故事自东汉以来人们乐于称道且远播海内外,这一知名的典故源于陈寔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它究竟发生在何地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此典故就源自陈寔在太丘任上;一说发生在陈寔的故里。究竟孰是孰非,让我们来看一下《后汉书·陈寔传》中的叙述:“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实阴见(暗地看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跪拜于地请求治罪)。实徐譬(教导)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hui,赠送)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此故事说的是有一小偷夜入陈寔家中躲房梁上准备行窃,陈寔入房暗暗地看见了,于是他招呼子孙严肃地教训道:“做人不可不自勉励,不善的人未必生成就是坏人,后来养成了恶习,梁上君子就是这类人啊!”小偷大惊,立即跳下来叩头认罪,陈寔又训导他说:“看你的模样不像坏人,或者是家庭贫困造成的吧。”接着就让家人送给他两匹绢布,从此全县再无盗窃。 我们从陈寔在太丘上任赶牛车劝农耕织来看他是带着家属来太丘任职的,他招子孙训诫是属实的;二则陈寔辞职返里不久即党祸缠身,他为众人开罪自投监狱坐牢达20年之久不可能遇盗;三则他训导“梁上君子”之后,再无盗贼。陈寔回故乡,无论入狱前后皆为平民百姓,如有此举也不会影响全县无复盗窃。所以陈寔只有身为太丘长才可能有此义举,对全县也才能有如此大的影响。最后,清末邑人吕永辉《太丘八景》之一《陈庙霜松》诗中有“化盗仁风被万方”之句则认定感化小偷在太丘。故我认为“梁上君子”非我们太丘莫属。 仁德安民远近称颂 《世说新语》政事篇还记载:“陈元方年十五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做了什么好事)?’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安抚)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姿(任凭)其所安,久而益敬。”大意是,袁公问陈寔的大儿子元方:“你父亲在太丘县做了哪些好事,受到远近人的赞扬?”元方告诉他:“老父在太丘对强悍霸道的人用德使他们归顺,对弱小无助的人用仁爱去安抚,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越长越受尊敬。”由此可见陈寔在太丘确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民辞官义愤返里 陈寔任太丘长时间不长,有的说仅一年,实际可能长些。否则他的善事美德不可能传颂全国,以致“陈太丘”之名流传万古千秋。根据清光绪二十九年()年《永城县志·名宦志》记载:东汉恒帝时陈寔任太丘长。查东汉桓帝刘志公元年至年在位20年,陈寔任太丘县长多长时间记载不祥。是时现在永城境内的太丘、赞阝县、临睢县隶属沛国。因沛相来太丘收赋税搜刮民财违法,陈寔“乃解印绶(官员带在身上的带子)去”愤然辞官返里。 千秋万代赞美陈寔 陈寔因抵制顶头上司辞官回到故里后,太丘县在三国时并入赞阝县,改属谯郡。元代赞阝县废并入隋大业六年(公元年)建置的永城县。正因为永城辖东汉时的太丘县,东汉名士陈寔曾任太丘长所以永城被称为古太丘。后人为纪念陈寔,在太丘村东建陈太丘祠祭祀他。明代永城训导陈聪在《太丘清气》一诗中赞美陈寔道:“犹喜仲弓遗范在,熙熙百里播淳风。”清代永城八景称太丘八景,其中《陈庙霜松》赞陈寔道: 霜压苍松冷韵长,荒祠异代祀循良。聚星盛事传千古,化盗仁风被万方。尝听黎民歌惠泽,时来野老颂甘棠。乡人共畏陈君短,党禁书成亦不妨。 东汉中平四年(公元年)陈寔84岁病终家中。临终遗嘱:俭丧事,薄棺木,穿原衣……闻者莫不失声痛哭。及葬,海内奔丧者三万余人,披麻戴孝者以百数。身后谥号“文范先生”。为弘扬东汉陈寔在太丘的美德,近年太丘镇人民政府在太丘中心大街敬立了高大的陈寔塑像,还规划在原址重建陈太丘祠,再现“陈庙霜松”的景观。 六、荣誉 “国家一级文化站”。 “国家卫生乡镇”。 “河南历史文化名镇”。 “河南省卫生镇”。 “河南省园林镇”。 "河南省生态镇"。 “河南省中州名镇”。 “河南省特色旅游村”。 “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 “河南省农业示范镇"。 “河南省加怏城镇化重点镇”。 “河南省科普示范乡镇”。 “商丘市高标准平原示范镇”。 “商丘市奔小康科普示范乡镇”。 “商丘市计划生育先进示范乡镇"。 “永城市计划生育先进示范乡镇”。 “永城市廉政教育基地。" 七、旅游 太丘镇名胜有太丘学院、陈庙霜松、老君堂、西汉文帝丞相陈平墓、北宋鲁国公曹彬墓、淮海战役太丘战斗烈士墓、太丘县老城墙遗址、文冠树等。 八、风景名盛 陈寔公园 太丘镇历史悠久,在上古时代,因为东有湖泊,西有大河,独处高低而得名丘。据史书记载,西周曾设太丘社,春秋时叫犬丘邑,西汉时称敬丘侯国,东汉时改叫太丘县。因太丘人口不足万户,故而为小县,主官称长。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太丘长要数一代廉吏陈寔,我们眼前这个陈寔公园就是为了纪念一代廉吏陈寔而修建的。 因为陈寔是东汉时期的官员,所以我们公园的主门是青石汉阙的仿汉式建筑。两旁镶有六块书法时刻。 穿过青石汉阙的主门,在七彩喷泉的前方有一部石刻书卷,镌刻着太丘镇厚重的历史以及辉煌的现在。在喷泉两侧树立有四面浮雕墙,分别是忠孝德廉的故事。 公园中央的陈寔铜像,铜像高3.6米,底座高3.2米,底座正面一代廉吏陈寔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河南省人大副主任蒋笃运同志题写的,底座的背面刻有一代廉吏陈寔的生平。陈寔,字仲弓,谥号文范先生。他并不是太丘人,但是在太丘为官短短几年的时间,却留下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成语典故。如:梁上君子、难兄难弟、牛车赴任等等。他文渊范懿,令世人敬仰,被誉为“一代廉吏”、“千古德星”,尊称“陈太丘”。人因地名,地以人显,传为千古佳话。 老君堂 在太丘及周边地区长久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用慌,不用忙,二月十五老君堂”,我们眼前这个建筑就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老君堂。因为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是太上老君的诞辰,所以在太丘有着这样一个流传至今老君堂古庙会。原来的会期是一天,现在是为期七天。 老君堂原址始建于何年至今已无从考究,只知道崔楼村一位老人的祖父年从山东请工匠来重修了老君堂。我们眼前这个老君堂是太丘镇工商联年募资二百余万元重建的,新建成后的老君堂有山门、大殿、东、西厢房组成。 我们眼前这个牌坊高八米,宽十二米,是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十分之坚固。上面的书法作品也都是省书协和国家级书协的会员书写的。 因为道家对三比较崇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事物的初始状态就好比称作道,由初始而发展的混沌状态称为一;由混沌而生两仪,两仪就是事物有阴阳之分,互相矛盾互相统一;然后发展为万物。所以呢,从山门到青石牌坊是三十三米。 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山门中供奉的是风雨雷电四神,相传,太上老君掌风雨雷电四神,管一方风调雨顺,所以太丘自从建了老君堂供奉了老君爷之后就再也没有冰雹水旱这样的自然灾害。 我们的东西厢房分别是灵官殿和财神殿,东厢房供奉的是王灵官。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宫,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我们所熟知的三眼天神有二郎神、马王爷,灵官也是三只眼。 西厢房供奉的是黑脸武财神赵公明。财神爷在汉族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汉族民间信仰。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关于财神爷到底指的是谁,赵公明所属五路财神,与四名财神招宝天尊、纳珍天尊、利市仙官、招财使者主掌招财纳福属神之合称,这也是目前最广泛认同的说法。 大殿上方有一个神龛,供奉的是姜子牙。因为姜子牙封了诸神之后自己没有位子了,所以呢他被奉为“神上神”,诸神都有位子但是都在地上,姜子牙没有神位却在屋脊上,屋脊高于地。所以呢,给先人和诸神烧纸时用棍头挑动的纸灰都会到姜太公那里。 我们的正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手持如意,坐莲花,骑青牛的坐像。西墙涵盖了老子一生的十七个故事。东墙是道德经的上下两篇。 烈士陵园 一九四八年冬,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展开胜利决战之际,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师淮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在陈官庄地区歼灭战中,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弹尽粮绝,军心涣散,纷纷连夜突围逃跑。十六兵团孙元良部一二五师两千余人乘夜逃至太丘集附近的胡楼、后常庄、褚张庄等村,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领导下,浴血奋战十多个小时,取得了胡褚常庄歼灭战的胜利。 在激烈的战斗中,我豫皖苏三分区六团二营连长李春堂、战士宋慎田等三十多人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生为革命,死为人民,遗骨他乡的英雄气概,值得后[7]人爱戴敬仰。为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弘扬烈士献身精神,永城县民政局、太丘乡人民政府在烈士长眠之地,修建了太丘战斗革命烈士公墓。一九九零年十月,永城县人民政府敬立了太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二零一三年十月,永城市民政局、太丘镇人民政府,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三千多平米的太丘战斗烈士陵园。陵园位于在太丘镇初级中学后院,主门是一座身高六米的青石牌坊;门楣上书写着“太丘战斗烈士陵园”八个大字;园内建有一座古朴别致的八角凉亭;两米多高的青石墓碑上刻有“太丘战斗革命烈士公墓”的字样;碑后硕大的烈士合葬墓穴,静静地俯卧在青松翠柏丛中,四周环绕着四季常青的绿树花草,陪伴着浩气长存的革命英烈。 近年来,太丘战斗烈士陵园,先后被命名为“永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城市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每逢清明、国庆等节日,永城社会各界群众、党员干部、共青团员、中小学生都前来陵园为烈士扫墓,用不同形式缅怀革命英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民俗博物馆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物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把这些民间文化的精华留下来,传下去,我们在旧村室的基础上,打造了我们眼前这样一个民俗博物馆。 迎宾墙上所展示的就是古黄桥的风貌。 我们民俗博物馆总共分为五个展室,现在咱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农作展室。 独轮车:走进农作展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多见的独轮车,独轮车俗称“手推车””、“二把手”“土车子”。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因为它对路的要求最低,能走人的地方,都能推过去独轮车。独轮车分为大轮独轮车和小轮独轮车,小的车盘平;大的轮子高于车盘,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我们眼前这个是小轮的独轮车。 太平车:太平车是从远古沿袭下来的一种古旧车辆,太平车因其滚动平稳而得名。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结晶,主要使用在中国平原地区。,因为保持着夏代“辀车”的雏形,所以被称为“中国车辆活化石”。过去,拥有太平车者多是些富裕人家或商行货栈。历史上,它曾长期作为一种重要运输工具,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农村生产队里还不断使用。但随着更便捷的车辆的出现,太平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车的存世量非常少。 棉纺织用具: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等 纺车:是以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生产线或纱的设备。这个纺车有一个用手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这个卧式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因为这种卧式纺车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所以在生产生活中比较普遍。(还有一种立式纺车,把锭子安装在绳轮之上,也是用绳弦传动,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 鞋筐:民俗博物馆中所展出的东西,有些虽然小但是却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如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个鞋筐,就是当地老人用豫东地区常见的秸秆编制而成的。 拖车: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问:什么车不用油?答案就在我们眼前。这个拖车因为没有轮子,所以不用油。在以前用来拉生产工具使用,下大雪的时候,里面放上被子,也用来载人使用。 农家客厅: 我们的农家客厅中展示了一个八仙桌,一个长条几和两把太师椅。当时在农村能配齐这样一套的呢,也是小康以上的家庭。 八仙桌:八仙桌为什么叫八仙桌有两种比较传奇色彩的说法:相传以前,布依人家办喜事,没有桌子,吃饭时只能用木头或石板摆在外面地下吃,八仙下凡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呢,就给人们发明了这样一种桌子。另外一种说法呢,是说八仙结伴云游天下。有一天路过杭州,去拜访画圣吴道子,吴道子为了招待八仙发明了这样一种桌子。八仙桌,汉族传统家具之一。其实呢抛开传说,八仙桌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汉族民间雅称八仙桌。 农家厨房: 农家厨房中保留了五保户老太太在这里做饭的土灶台和风箱。以及从村民家中搜集而来的油盐罐子。 院子里水缸: 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缸呢也都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了,根据大小和材质的不同有不同的用法。小的是用来盛油盐,大的呢是用来装水,盛粉。大的水泥缸在打场晒粮的时候也放在场边用作消防使用。 石槽: 石槽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一条凹形的石坑,壁内无乱石。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是这种牛槽,牛槽的壁上有不止一个的石孔,这是用来栓牛用的。 牛槽比较多见,这两个小的是猪槽。 婚俗展室: 中国地大物博,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除了繁琐的三书六礼,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婚礼上的大花轿了。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我们眼前这个轿是一个四人抬的花轿。 大床 中国古典家具种类繁多,按实用功能可分为卧、坐、置物、储藏、屏风、支架等六大类型。而古典家具中的床,因其体量庞大,工艺考就而成为古典家具中的“大件”。这种床一般是家传使用,但材质优良、做工精细、品相完美的古典雕花大床,特别是明清时代的“老物件”已属凤毛鳞角,除一些博物馆收藏外很难见到。所以我们眼前这个床是后来复制的,床外有回廊,人跨步入回廊犹如跨入室内,回廊中间置一脚踏,两侧可以放置小桌凳、便桶及灯盏等。这种床式整体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空间犹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 民俗展室: 民俗展室中除展出民俗服装鞋帽之外,还是一个历史图片展厅。这间屋子所有展出的图片作品都是曹长春老师真实的历史摄影作品。涵盖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所经历的变化。 黄桥 刘楼村共有居民七十九户,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其中九户由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建,建成徽派建筑。不愿意改建的居民我们就进行原地改造,对房屋外墙和瓦进行了统一喷绘。在保留村子原貌的基础上,铺了一千平方的砖铺地,栽种了文竹,诺竹,月季、女贞等各种绿化树。我们左手边[7]这个凉亭,本来是一片废闲地,在保留原有茅草屋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了平整、硬化,修建了茅草亭。成为人们休闲纳凉的一个好去处。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脚踩坚实的大地,所以我们把这三处闲置的房屋作为艺术家采风创作的基地。现在有永城市的八家艺术团体在这里定期进行采风创作。 太丘古城址 太丘老街是古太丘城的一个地理坐标。太丘老街西头路南立有一块太丘古城墙遗址保护碑,这是永城市政府年所立的“太丘县古城址”文物保护碑。碑载:“今太丘集西有残存城墙,长20余米,顶宽6米。城墙为夯筑而成。年5月被公布为永城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桥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年,太丘镇建立了黄桥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总投资0余万元,租赁耕地亩,生态果园以种植核桃、苹果、梨为主,搭配银杏、葡萄、桃树等果树种植。果园采用生态学原理,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果园内散养鸡、鸭等家禽,果园里的虫子为家禽提供了饲料,家禽为果园提供了有机肥料的同时,也为果园消灭了害虫,果园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确[9]保所有农产品绿色、无污染,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生态效益。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年太丘镇因势利导,在太麻路一线打造了太丘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年四熟,效益显著,成为当地农业种植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另外,崔楼红提葡萄基地、曹庙药材基地等高效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主要经营反季节蔬菜、林果、药材、粮种。这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采取“订单式”农业生产模式,按照客户要求定量种植,蔬菜、瓜果等销往南京、上海等城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该镇产业单一的发展模式,改善了该镇的发展环境。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1.《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 太丘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春秋》襄元年,郑子然侵宋,取大丘。杜预疑其远。按:是时楚方侵宋吕留,郑服楚,盖为楚取也。吕留,今见江南徐州。汉为敬丘县,属沛郡。东汉曰太丘,仍属沛国。陈寔为太丘长,即此。晋县废城存。东晋初,祖逖自芦州进屯太丘,是也。今有太丘集,与夏邑县接界,大河经此,东北流入江南砀山县境。 2.《元史·卷五十九·地理二》: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归德)府。 3.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太丘镇介绍.地名网[引用日期-04-8] 4.河南省爱卫办关于年创建国家卫生乡镇.河南省卫生厅[引用日期-04-7] 5.河南省公布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35个.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03-25] 6.永城市太丘镇被授予河南省特色旅游村荣誉称号.河南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04-7] 7.陈寔公园/老君堂/烈士陵园/民俗博物馆/黄桥.永城市太丘镇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04-8] 8.走进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太丘镇.今日永城传媒网[引用日期-04-9] 9. 经济发展关于太丘发展模式的解析.今日永城[引用日期-04-18]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哪家白癜风能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