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书院,咱河南还是很骄傲的说。全国四大书院中河南就占了两个:商丘的应天书院和登封的嵩阳书院。其实,在郑州城内,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只不过年代已久而不存在了。 尽管如此,可是老郑州并没有忘记这座曾经繁华的书院,它就是天中书院。它旁边的一条街道就叫做书院街。 现在郑州书院街的位置 一条街巷名字的由来、演变,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过街巷的兴废,往往可以窥见历史的变迁。书院街,西起南大街,东向延伸过紫荆山路,北临繁华的东西大街,南边枕靠着古老的商城遗址墙垣。这条全长仅千米、宽不过数米的小街巷,曾经是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天中书院所在地,如今街巷仍在,但近30年,它也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可以说它是坚守着传统的风格又在眺望着美好的未来。 历沧桑书香氤氲成就名街 书院街是郑州市内的一条古老街道,早在元朝时已形成街道,原名花园门街,明崇祯年间改名纸坊巷,清光绪年间街上重建天中书院后得名书院街,年更名红光东街,年复名书院街。 借以得名的天中书院始建于明崇祯十年(年),时任郑州知州鲁世任重视教育,为了给当时的读书人提供一个学习上进的场所,就在街道北侧修建书院,命名为“天中书院”。当时的天中书院有正堂7间,拜厦3间,后殿3间,另有寝房、厨房、大门、二门若干间。 书院建成后,郑州及周边的文人学子慕名而来,人数多时达千人,一时名动天下。 可惜的是,书院未能逃过明末频繁的战乱,战火中墙壁倾颓,沦为荒芜。清乾隆十年(年)春,郑州知州张钺重整书院,但规模不大,仅略微修缮一下。清道光十八年(年)郑州知州王宪在书院基础上修建南公馆,作为下榻之所。 清光绪八年(年),知州王成德迁建位于文庙西侧的东里书院,新址就选在旧书院街南公馆内。当时重建了照壁1座,门房3间,讲堂5间,东西楼房各3间,斋房各5间,还有其他房屋若干间,使天中书院恢复了初期的规模。 合并和重修后的天中书院吸引了许多读书人来此求学,沉寂多年的街巷里重新响起了琅琅书声。这条古街就有了一个诗书味十足的名字——书院街。 书院街门牌 获新生老巷依旧新校兴起 数百年前街巷上兴修书院,学校地点没变,办学传统一直沿承至今。光绪三十年(年)春,在书院基础上设立郑州中学堂,此举开创了郑州中学教育的先河。 年原中学堂改建为郑县县立中学,年改名为郑州市立初级中学。年改办为私立明新中学,至年学校共有8个班名学生。明新中学在校容校貌、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成为饮誉一方的名校,当时郑州的青年学生都以能到明新中学读书而自豪。 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把当时的市立一中、二中、三中和私立明新中学高中部合并而成郑州市立高级中学,当时仅有7个班学生人。年3月,改名为河南省郑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郑州市一中)。同年9月,郑州市一中迁出书院街,成立了纯招女生的郑州第八初级中学,时称“女八中”。年改名为郑州市第三中学,为完全中学,时称“三完中”。 年8月学校定名为郑州市第十中学。年恢复高考后,郑州十中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仅年~年考取清华、北大、人大、西安交大等重点院校的学生多达40名以上。 年5月郑州十中改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年又被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恢复郑州十中校名。目前郑州十中和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前身为三职专)并存一校,是融高中和中专优势为一体的新型学校,有36个班近余人。 书院街掠影 “当时我们也上早晚自习,校门就在今天十中校门往东一点,校门还是圆的花园门,门前有土台阶,进门有假山,两边还有厢房”,68岁的孟宪森回忆说,其祖上就居住在书院街,郑州十中是他的母校。 生于斯长于斯的他看着每天街道走过的学生们,老人的脸上总是浮出浅浅的笑意,眼里流露出些许欣慰。 经变革土路浇水泥破屋变瓦房 今天脚下是平整的水泥路,而上个世纪很长时间里,书院街的居民们每天走过的都是一条土路。 “晴天还好说,一下雨路就难走了,要穿雨靴、胶鞋”,78岁的马根发说。他年搬到书院街居住,直到年路面才铺上沥青,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路边竖起了电线杆,“那种木头的线杆,灯罩下安个灯泡,不像今天的路灯那样漂亮,不过那就强多了,晚上不用摸黑走路了”。 马根发回忆说,那时候街道东边是大片的菜地,紫荆山路还没修,居民远没有今天多,房子几乎清一色是灰砖灰瓦的旧式民居,沿街没有什么门面店。 眼前街巷两旁的红砖楼院在周围高层建筑的衬托下已经显得破旧,当年青砖灰瓦的景象只能在追忆中寻找。“随着家里人口多起来,原有的住房远远不够住,上世纪80年代居民纷纷翻建房屋”,52岁的李中武年轻时在一家单位当货车司机,家里盖房时还到荥阳拉过砖瓦。四合院盖成后,上百年的李家祖宅仅存东厢房院、两道门房,门房经过风雨剥蚀很难辨清本来面目,几块石碑或做了墙砖,或做了地板石。 古郑县地图 同为书院街老住户,孟宪森家的两层红砖楼院是改革开放后全家人卖面包盖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书院街的居民渐次用上了电灯、蜂窝煤,告别了煤油票、煤证,居民家里的家电也突破了“手电筒、收音机”的格局,添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居民的生活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静静地流淌着。 “你们年轻人体会不到用井绳一桶一桶从井里打水的不便”,61岁的张礼成笑着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街上的居民吃水靠两口井,直到70年代中期后居民吃上了自来水,但只有两个水龙头大家共用,每家每户还要出门挑水吃,夏天用水多,接水还要排队,而居民节约循环用水的习惯也保留至今。80年代后自来水通到了居民家中,居民家用来储存水的大缸才下岗。 待守望新书院将复兴一条街 行走在书院街,顺着小胡同往南看,能看见正在改造中的商城遗址,墙垣裸露出的条石土垒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书院街上的居民老早就听说街道要进行改造,他们对故土、故居有着深深的依恋,同时对街道的改造存在着期盼,期盼改造后的街道更整洁,生活在其中更舒心。 目前书院街改还处于规划阶段,不过随着商城遗址改造的进行,守着城墙根的老街不远的将来也将展露新的容颜。 书院街上的最后一座四合院 郑州市部分人大代表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一份关于郑州市特色街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郑州商城遗址古文化步行街(书院街)项目位于郑州商城城垣遗址以里,在郑州历史文化遗存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区范围内就有约米的城垣遗址巍峨耸立,距保存完整的南城垣东段只有一路相隔,西侧距城垣遗址最高点——西南角也仅有米距离。 根据有关部门规划,书院街历史文化核心区整体功能主要依附于南北两个历史文化核心:商城城垣遗址以及恢复后的书院。书院街在功能定位上应主要分为三大类:文化博览与文化产业、旅游商业与休闲餐饮、商务会馆。 “街道有点古味好。”孟宪森感慨道。如今居住在书院街上的老居民户屈指可数,他们在留恋中有期待,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数百年前的书院重新出现在这条古老街巷上,明清特色的民居客栈挺立现代城市中……改造后的书院街将是什么样子?不止老住户们期待,更多的郑州人都在期待。 儿童斜颈的鉴别诊断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原爱心贴小儿脑积水应该手术还是分流治疗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lt/785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