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子

明公子财记原创出品

一直给人以稳健感的银行理财产品打破了原有“人设”,近来频频出现净值浮亏的消息,包括招商银行(招银理财)、建信理财、中信理财等银行机构的20余只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份额,均出现净值低于1的情况。换句“人话”来说,就是跌破本金了。银行理财也亏钱,一时间在投资市场引起不小的波澜,让不少投资者惴惴不安。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固收类的银行理财产品,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低风险投资,在投资者甚至很多机构专业人士眼中,基本上是和保本保收益挂钩的。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怎么了,净值为何跌破1?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很多业内人士对此做的解读,大部分的观点都是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债市大幅震荡,部分银行理财配置债券比例大的话受影响就会比较明显。确实也是如此。最近债券净值型理财压力都比较大,4月底开始中证全债指数大概跌了2%,是一个比较可怕的幅度了。到了5月份,资金面有所收紧,债券市场更是大幅调整。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短期品种调整超40bp,长期品种调整超15bp。然而,从估值方法来看,这是因为资管新规之下,产品估值方式有所变动。(这个才是重点)不知道有没有人思考过:为何今年事事不顺,就连银行理财产品都“翻车”?市场瞬息万变,买了这么多年理财产品,我们在投资过程中真的没有出现过收益浮动、亏损情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过去,投资者之所以一直没有发现,甚至一直默认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保本保息,是因为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所谓摊余成本法,就是确定成本,确定未来的变型价格后,两点拉一条线,净值慢慢爬坡,不受市价波动影响,客户的心理体验就会比较好。假设某理财发行了1万份,每份初始净值1元,理财产品用1万元购买了一张面值1万元1年期到期利息为5%的债券。那么,1年后可以产生元利息,扣除0.5%的管理费,还剩元。元/天=1.元/天。所以,每1万份理财产品每天的理论价值就增加1.元,也就是每天净值增加0.0001。不过,一般由于市场变化,产品的投资收入与到期利息有可能产生偏离,理论上不管是产生亏损还是超额收益,都需要和投资者的收益挂钩。但此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时候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会有一个资金池,通过不同产品间的调剂,银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收益率给投资者兑付本金和收益,自己承担投资的风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兑。说白了,以前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肯定也出现过波动,不过那都是银行的事,只要刚兑一直没破,投资者都与之无关,能够保本保收益就行了。而现在,产品估值方式不同了。按照资管新规要求,目前除部分封闭式产品、定期开放式产品、公募的货基型产品外,银行产品净值化的要求就是用市价或中证估值这样的公允价格来给产品每天估值,可以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但市场一旦发生剧烈波动,产品净值就会出现波动,这样的目标是使产品净值更加客观。但是,能够清楚地看到年化收益率之后,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就会感觉紧张了。那我们要不要抄底,还是离场呢?其实吧,目前出现的债市震荡和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亏损,只是暂时的现象。如今,疫情在我国已得到基本克服,复工复产正在全面推进,近期出现的各项经济数据都已有好转迹象。在这种情况下,与经济基本面有更密切吻合度的债券基金很快能够扭转颓势,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在减小,目前部分债券品种已经回到疫情前的价位,并且正在向更多产品扩散。多数债券持有到期,最终的收益率会向利息收益靠拢,不会出现净亏损,而真正亏损的人就是那些在浮亏时赎回的投资者。因此,银行理财产品仍是值得投资者配置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投资者可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主要是获取票息收益,不能仅看短期浮亏,还是要看到期兑付的情况;从资产配置整体情况来看,本金亏损的情况不会太大。比如,近一个月年化4.36%的亏损,换算成月其亏损比例只有0.36%,若是说巨亏就太“浮夸”了,由于相关产品还没有到期赎回,所以准确表述是“浮亏”。古人常说的,吃一垫长一智。闭着眼睛买理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随着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提升,从这一次的“虚惊一场”再到P2P行业的“晴天霹雳”,投资者要学会提升风险承受能力。任何理财,不管是银行理财还是信托,都不能承诺保本,切记、切记。

往期精彩文章:

霓虹灯之下,地摊经济也想“C位出道”

左手经济,右手教育:深圳速度的失衡

小米宣布加入“网络互助”,醉翁之意不在酒

独家原创视角,独立思考,不盲从热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xx/870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