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五老图》神态逼真,体现出很高的写实能力和艺术水平。而所有题跋,篆、隶、真、行、草、章草等书体一应俱全,任意一帧都可称为书法珍品。五老图的产生、流传与商丘有着多方面的密切关联,它见证了北宋一代商丘历史之辉煌,也见证了宋代以来江南江北的社会变迁、人事浮沉,真可称为我国画史上宝贵的资料。 致仕祁国公杜衍八十岁画像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北宋仁宗时,名臣杜衍、朱贯、毕世长、冯平、王涣致仕后归老睢阳,宴集赋诗,时称“睢阳五老会”。当时名家欧阳修等与之多有唱和。当地画家为五人绘成图像,世称《睢阳五老图》。据厉俊《〈睢阳五老图〉的流传真相》中记载,五老会举办时间约为皇祐二、三年(-)间;图的绘制时间约为皇祐四年()。至和三年丙申(),时任南京留守钱明逸为此图作序。再后来,宋元明清诸多名家为之观识题跋。 兵部郎中致仕朱贯八十八岁画像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五老图成之后,先是保存于南京“翘馆”。钱明逸序后此图归于钱氏,后又归于毕世长后人。宋元之际,朱贯玄孙朱子荣得此图,此后,《睢阳五老图》在朱氏家族世代递藏。传至元代画家朱德润之手,得到当时众多社会名流题跋,使得此图愈加珍贵。明嘉靖四十一年(),刑部郎中朱景贤恤刑河南,过睢阳,曾将五老图像刻石。其后直至清乾隆二十一年(),五老图虽也曾数次流入外人之手,经朱氏族人努力,不久又都返回朱氏。康熙四十六年(),朱懋修赎回《睢阳五老图》,重新装裱,由手卷改为册页,并邀朱彝尊题签。这是《睢阳五老图》最后一次回到朱氏家族。 司农卿致仕毕世长九十四岁画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五老图在流传过程中曾被多次临摹,产生副本,存世之副本以尤求摹本最为知名,所录题跋亦是最多。先是明正统间,朱文觅得所谓的北宋名贤十八家和诗,请郑文康抄录以传后世。郑抄十八家诗传至朱希曾手中,时朱希周保藏五老图真本,不轻易示人。为防不测,朱希曾另请尤求摹成副本,请文徵明题写“睢阳五老”引首;请周伦比照真本题写了“五老诗”及图中人物官职、姓名、享年,并于嘉靖二十年()题跋。嘉靖三十一年(),朱希曾又请王世贞题跋。崇祯六年(),朱集璜得到失而复得的祖传“尤摹本”,复请当时名家题跋,又请吴玄冲、叶奕荃等抄录前人题跋于图后。 驾部郎中致仕冯平八十七岁画像佛利尔美术馆藏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睢阳五老图》真本及尤求摹本先后离开朱氏家族。嘉庆年间,五老图现身浙江平湖,为钱天树所藏,钱将五老图像及题跋刻石。咸丰、同治间战乱,刻石不见踪迹,五老图离开平湖,归于溧阳狄学耕。同治初年,王霞轩夺得此图,光绪四年()欲赠左宗棠,左氏拒之。几经辗转,民国四年(),图归蒋汝藻。民国六年(),蒋氏将五老图像及部分题跋分售海外,致使王涣和冯平像流落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杜衍和朱贯像流落于耶鲁大学美术馆,毕世长像、钱明逸序文、朱彝尊引首及部分题跋流落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礼部侍郎致仕王涣九十岁画像佛利尔美术馆藏 蒋汝藻所藏《睢阳五老图》分上、下两册:上册真本,即宋蒋璨等《睢阳五老图题跋》册;下册副本,即明朱集璜《录睢阳五老图题跋》册。真本被割裂后,尚有部分宋元名家题跋留存国内,蒋氏遂将下册副本中的尤求摹《睢阳五老图》及文徵明引首、郑文康录十八家和诗、周伦、王世贞跋等移配入上册,并将与原作差异较大之另一佚名摹本补入下册副本。此后,重新移配组合的《睢阳五老图题跋》册转归张叔驯收藏,再归张珩、孙煜峰。年,孙氏将题跋册捐入上海博物馆。 《睢阳五老图》近千年来流传有序,堪称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史上的典范之作。五老图像,传移模写,神态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人物肖像画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所有题跋,篆、隶、真、行、草、章草等书体一应俱全,即便只是单独存在,也都可称为书法珍品。 这样一件国宝级的传世名作,考察起来,它的产生、流传与商丘有着多方面的密切关联。略述如下: 一、睢阳就是现今河南商丘。北宋时为陪都,称应天府或南京,天子盛德,名臣垂范,经济发达,文教兴盛,前来求学、迁居、游寓者众多。 睢阳初为古邑名,即西周、春秋时宋国都城商丘,至迟在战国时更名睢阳,以地处睢水之阳得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秦置睢阳县。汉为梁国都。隋为宋州治。唐改宋州为睢阳郡,改县名宋城。五代梁置宣武军节度使。后唐改归德军。宋代商丘更是地位特殊,先是太祖赵匡胤于后周显德六年()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次年称帝,因定国号曰宋。真宗景德三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北宋亡,高宗赵构于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宋季南寿跋五老图选自黄山书社《行书睢阳五老图题记》 商丘自古为天下膏腴地,亦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唐代,这里是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张巡、许远守此以蔽江淮。宋代商丘历史地位独特,更是发展成为北宋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自唐末五代以来,外地人来此定居者一直络绎不绝,其中不乏硕学名儒。如名臣王尧臣、赵概,其先世均于唐末迁至宋州虞城;诗人石延年,祖上于五代后晋时迁居应天府宋城县。以应天书院为代表的商丘文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外地学子纷纷到此求学,如范仲淹、张方平、孙复、石介等大多慕名而来。 得益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教兴盛,北宋商丘才俊众多,乡贤名宦层出不穷。《宋史》中有传的应天府士人有三十八人之多。其中三十余人为进士出身,才学斐然、官居高位者不乏其人,更有“宋仁宗天圣五年榜,王尧臣状元,赵概探花,皆虞城人……俱为名臣,亦一时盛事也”。其余精英才子非科举出身,亦是才华横溢、成就卓著,如张方平、石延年等。一些外地名士致仕后,亦乐意在应天府颐养晚年,如杜衍、毕世长、冯平等。他们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此地文教事业的发展繁荣。正所谓“英豪之域,冠盖相望”,“莅斯土者,使是地常取重于天下” 二、王涣为应天府虞城人,宋多名家,王实大族。王涣(-约),庆历二年()前后,以太子宾客致仕。嘉祐二年(),改礼部侍郎。嘉祐七年()91岁,退隐已二十年,时张方平为应天府知府,尝上书为涣请俸。《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嘉祐二年二月甲寅条:“太子宾客致仕王涣为礼部侍郎。涣退归乡里十五年余,因其从子参知政事尧臣言,特迁之。”《张方平集·乐全集》卷三十《请应天府致仕官王涣朱贯给俸劄子》:“臣近知应天府,窃见本府致仕官尚书礼部侍郎王涣年九十一岁……致仕仅二十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七嘉祐七年八月:“甲申,徙知秦州张方平知应天府。” 南宋范成大跋五老图选自黄山书社《行书睢阳五老图题记》 王涣先世为山西太原人,五世祖某为唐辉州刺史,留家砀山,其后再徙宋州之虞城。涣父讳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仕至屯田郎中,善书。《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十二《文安王公(王尧臣)墓志铭》:“公姓王氏,其先太原祁人,其六世祖某为唐辉州刺史,遭世乱,因留家砀山。砀山近宋,其后又徙宋州之虞城,今为应天虞城人也。”同书卷三十一《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王公(王洙)墓志铭》:“父讳砺,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公世可考,实太原人。后家于宋,遂以蕃延。” 王砺八子,涣居长,洙最幼。《王洙墓志铭》曰:“惟其皇考,是生八子。公实其季,其德克嗣。”按:此“皇考”是指亡父。梁章钜《称谓录》卷一“亡父”之“皇考”条:“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唐宋碑志,每称其父曰皇考,欧阳公《泷冈阡表》亦然。南宋以后始禁用之。”《宋史》卷四五七载王砺五子“涣、渎、渊、冲、泳”,《校勘记》引《考异》卷八二认为“‘泳’当是‘洙’字之讹”。其他,乾隆《归德府志》卷六称王砺五子“涣、渎、渊、冲、泳”,王树林《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虞城王洙、王尧臣世家》称王砺五子“涣、渎、渊、冲、洙”,皆是承袭《宋史》,未加考辨释疑。 虞城王氏家族为北宋商丘望族之翘楚。砺、洙、洙子钦臣、涣子稷臣、梦臣、渎子尧臣,祖孙三代六进士,学行并称,孝悌传家,俱有声于时。王洙(-),翰林学士,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博闻强记,学问渊深,少时即名著天下。早年受知于南京留守晏殊,荐为应天府学教授。范仲淹、富弼皆重之。晚喜隶书,尤有古法。王尧臣(-),仁宗天圣五年()状元,仕至参知政事,与韩琦、范仲淹、文彦博、富弼交好。持法守正,有才识,知人善任,名臣出其门者甚众。王钦臣,仕至集贤殿待制、知成德军。善文辞,见重于欧阳修,所交尽名士。学父王洙藏书数万卷,手自雠正,世称善本。 三、朱贯为应天府宋城(今商丘古城)人,北周、隋唐时显赫大族永城朱氏之支裔。 元柳贯跋五老图选自黄山书社《行书睢阳五老图题记》 朱贯(-),字贯道。先世为永城人,远祖朱仁轨,唐高宗咸亨中隐居于永城,事亲至孝,朝廷旌表,及卒,宰相魏知古等谥为孝友先生。远从祖仁轨弟朱敬则,唐武周时仕至宰相,守正持重,知人善任,清正廉介,世称贤相。贯父朱汉宾,事后梁太祖,历滋、滑、宋、亳、曹五州刺史,赠太子少傅,谥贞惠,五代时期世道艰难,徙居睢阳。大中祥符八年(),朱贯成进士。约于庆历七年(),以兵部郎中致仕。嘉祐七年(),张方平为应天府知府,尝上书为贯请俸。《请应天府致仕官王涣朱贯给俸劄子》:“尚书兵部郎中朱贯年八十七岁……贯自兵部郎中不曾改官,致仕几十五年。” 永城为朱氏八大郡望之一,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永城朱氏名人辈出,三代旌表,一门六阙相望,是天下闻名的孝义之家。光绪《永城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孝友》首列朱建、朱昌宁、朱仁轨传,三人均崇祀乡贤祠;城北朱砦又有朱公祠,专祀朱仁轨;金代重修朱仁轨先生祠,在棫村集庙前立碑纪事;元代亦曾重建朱仁轨碑。明嘉靖四十一年()十月,朱贯后裔朱景贤恤刑河南,入永城,重建朱仁轨墓,立碑以纪事;此碑于年出土,已残断,部分字迹尚能辨识。 据《朱氏源流》,永城茴村镇东南旧有朱仁轨、朱敬则墓,俗称宰相林,“文革”时被夷为平地。二公后裔,在唐代末期以及北宋末期从河南等地纷纷南徙闽、浙、苏南、皖南。现在南方各地朱氏绝大多数都承认是朱敬则、朱仁轨裔孙。 四、杜衍退居睢阳十余年,以俭素著称,卒葬于睢阳,诸子定居、为官于睢阳。 元杜本跋五老图选自黄山书社《行书睢阳五老图题记》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庆历年间仕至宰相。喜推奖后进,当世知名士多出其门,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苏颂等。且劲正清约,凛然有大臣之概,世称贤相。善为诗,工书画,正、行、草书皆有法。庆历七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京十余年,以俭素著称,资财悉分与宗族之贫者,不殖私产。初无屋以居,至长期寓居于南京驿舍,后营居室,亦称卑陋,诸子皆从居于此,房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嘉靖《归德志》卷八《杂述志·遗事·祁公俭素》称衍“享客多用瓦器”,非乏白金之器,“雅不自好耳”。 皇祐中,迁太子太保。进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嘉祐二年()二月五日卒,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次子?以是年十月十八日,葬衍于应天府宋城县天巡乡之仁孝原。杜衍四子,其三皆早卒,余杜?,曾任南京通判,至和元年()任满,杜衍为上书请求仍留南京,仁宗允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六至和元年()秋七月壬午:“太子太师致仕杜衍言,臣男?秘书丞通判应天府,乞候成资日就差管勾南京留司御史台。诏候今任满,差权替年满阙。衍以引年退居,上恤其耆德,特从所请,非常例也。” 五、毕世长为名相毕士安长子,郑州人,徙居睢阳。世长三子,皆随父家于睢阳。孙仲衍、仲游、仲愈,均称北宋一代廉吏、才子,仲游更被视为苏门人士中的“重量级人物”。 元段天跋五老图选自黄山书社《行书睢阳五老图题记》 毕世长(-),景德二年(),以父恩录为太子中舍。仁宗天圣五年()知台州,宝元二年()知温州。庆历二年(),以少府监奉祠提举太极观。庆历末,以卫尉司农卿致仕。毕世长为名相毕士安长子,先世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祖父任观城令,因家观城(今山东莘县观城镇);父士安自幼好学,早年便往睢阳、郑州求友求学,因移家郑州。世长三子:从善、从古、从益,皆随父家于睢阳。毕从古(-),曾监南京粮料院,官终驾部郎中,赠正议大夫。从古子仲衍、仲游、仲愈,均称北宋一代廉吏、才子,仲游更被目为苏门人士中的“重量级人物”。 毕士安(-),字仁叟。真宗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荐寇准于上,与准同拜平章事,位居准上。寇准被诬,力为辩白。辽军大举南侵,与寇准力排众议,坚请真宗亲征,力定讲和之议,促成澶渊之盟。景德二年,疾暴作于朝堂之上,卒,真宗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端方沉雅,所至以严正称。生平嗜书,精意词翰。藏书甚富,手自雠校,或亲缮写,与王洙、宋绶、王钦臣等俱称北宋藏书大家。家风以简朴著称,四方无田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至须以借贷为生。真宗称之为“善人”“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 六、“睢阳五老会”有专门的活动场所:五老堂,在睢阳旧城内应天书院之东。 元赵孟跋五老图选自黄山书社《行书睢阳五老图题记》 《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归德府·古迹》载有“五老堂”:“太子少师杜衍以祁国公居睢阳,与礼部侍郎王涣、司农卿毕世长、兵部郎中朱贯、驾部郎中冯平,时祁公八十、涣九十、世长九十四、贯八十、平八十七,皆致政在乡里。祁公用白乐天居洛阳为九老会故事,作五老堂,尝赋诗酬倡,怡然自得。宋城人形于绘像,以侈一堂之盛。”(按:此将五老图像上所题卒岁误以为是五老会时岁数,且所录朱贯卒岁与图题不一致。)嘉靖《归德志》卷一《遗迹》载“五老堂”在旧城内应天书院之东。并附有钱明逸五老图序、五老社诗、欧阳修《谢观五老图诗》等。 五老堂实际建造年代虽然不明,但据上引记载至少是建于聚会之时。当皇祐二、三年(-)之际,五老常聚,赋诗唱和,研习书法艺术。其时欧阳修留守南京,常率僚属苏颂等往杜衍处问候起居,也常做东为会,宴请诸老,诗文唱酬,言笑不倦。欧阳修集中存有与杜衍唱和诗十二题。可以想见,五老频聚,文豪助兴,“五老会”已然成为当时南京城的重要文化景观。康熙《商丘县志》卷十四和卷十八录有杜衍《微子庙颂》及诗《新居感咏》《幽居即事》。 关于五老图原作者,存世钱明逸真迹《睢阳五老图序》云“宋人形于绘事以纪其盛”,此“宋”字曾经涂改,现在看来似“前”又似“诸”。《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此序此字皆作“宋”,王连起《宋人〈睢阳五老图〉考》已辨析当为“宋”字无疑。且朱德润《朱氏族谱传序》亦云:“九世祖贯……偕杜祁公燕申睢阳,为五老会,宋人图之。”“五老会,宋人形于绘事”。睢阳为故宋地,“宋人”即是“睢阳人”,如此,五老图原绘者就是当时睢阳本地画家。 七、《睢阳五老图》成,即存于“翘馆”应天书院,供往来四方学子瞻仰。应天书院的发展与范仲淹和“庆历新政”密切相关。“五老”多是新政的有力支持者。钱明逸是新政的重要反对者,不悦此图被人瞻仰歌咏,借作序之便,将图据为己有。 明吴宽跋五老图选自黄山书社《行书睢阳五老图题记》 《睢阳五老图》最初保存于“翘馆”。钱明逸《睢阳五老图序》曰:“今假守留钥,日登翘馆,因得图像,占述序引,以代乡校咏谣之万一。至和丙申中秋日,钱明逸序。”“翘馆”,典出《西京杂记》卷四,汉公孙弘为宰相,设翘材馆,以罗致天下人才;后世以“翘馆”谓招致才学颖异之士的馆舍。钱序称“翘馆”,又称“乡校”,所指应是应天府学,也就是应天书院,至和三年丙申(),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已有十三年。 应天书院的发展与范仲淹和“庆历新政”密切相关。范仲淹早年即来应天书院求学,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去;仁宗天圣五年(),受南京留守晏殊延请再来执教,两年教徒生涯,为以后庆历年间的新政作了人才上、舆论上的准备,其改革思想也在此时初步形成。景祐二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庆历三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得益于新政,应天书院由府学升为南京国子监,位居四大书院之首,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五老”之杜衍、王涣、朱贯等都是“庆历新政”的有力支持者。杜衍庆历三年()为枢密使,四年九月为宰相。范仲淹曾因边事与之龃龉,不以为恨。新政失败,范仲淹、富弼遭攻讦,衍独为之辩白。王拱辰等守旧势力策划了“进奏院案”,将杜衍之婿苏舜钦等改革派新锐一网打尽。庆历五年()正月,杜衍继范仲淹与富弼后辞去宰相,七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睢阳。王涣弟王洙与苏舜钦交好,因坐“进奏院案”遭贬黜。朱贯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又是姻亲,新政败,朱贯亦于庆历七年()致仕。 皇祐年间,仁宗顾念杜衍之功屡加封赠,杜衍待遇有所恢复、提高。特迁太子太保,进太子太傅,赐其子同进士出身。又进太子太师。知制诰王洙谒告归应天府,有诏抚问,封祁国公。于是,皇祐二、三年之际五老在睢阳常有聚会。为善政之人画像,正是北宋习俗。《睢阳五老图》成,即存于南京国子监,供往来四方学子瞻仰,正体现出当时南京士民对五位贤德长者的无上尊崇。 钱明逸(-),字子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吴越国钱氏家族,为钱易之子。以父荫为殿中丞,策制科,擢右正言。钱氏是“庆历新政”重要的反对派,是他首劾范仲淹、富弼,疏奏,二人皆罢。至和三年(),钱明逸出任应天府知府,不悦此图被人瞻仰歌咏,借作序之便,将图据为己有。上博藏《睢阳五老图题跋》册中杜绾跋,载此作品绍兴六年丙辰()以前已藏于钱家,可为旁证。 八、宋元之际直至清乾隆间,《睢阳五老图》主要由朱贯后人世代宝藏。贯玄孙子荣,宋元之际自睢阳南迁于吴中,发展为江南望族,其族自称睢阳朱氏。南迁之朱氏仍能恪守先世家法,学宗圣贤,孝友传家,方严整肃,师范卓然,乡邑以为仪表。 明程敏政(右)、董其昌(左)跋五老图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再读睢阳五老:艺术史的维度》 朱贯生乔年,乔年生椿年,椿年生源,源生子荣。金泰和(-)中,淮蔡扰攘,子荣甫六岁,自睢阳南奔入吴中,初养于姑史氏家,后居常熟,宝庆初为江州文学,仕止朝奉郎直秘阁。生子大有,实录院修撰,迁居吴城(今苏州市)。大有生应得,秘书省检阅文字、太学正。应得生琼,无锡、长洲学谕。琼生德润(-),字泽民,号睢阳山人,善书札,尤工画,又称诗人,赵孟頫荐之于驸马太尉瀋王,仕至镇东儒学提举。德润第三子逢吉,值元季兵乱,自吴城徙家昆山避之。如此,睢阳朱氏南迁后,分衍出常熟、苏州、昆山等分支,均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上述朱氏南迁居常熟,迁苏州、再迁昆山之历程,朱德润《朱氏族谱传序》所载不详,主要依据为,《国朝献徵录》卷二七《朱希周墓志铭》:“公家世本睢阳,避金人之乱南奔入吴中,籍常熟;再徙昆山,则户科给事中讳吉始也,为公之高祖。”《存复斋集》附周伯琦《朱德润墓志铭》:“子孙因官江南,遂著籍于吴焉,司农之五世宋太学录大有。”明方鹏《昆山人物志》卷十《杂志》:“朱氏自子荣避乱渡江,来居常熟,后徙吴城,至德润子吉始家昆山,家牒、墓志,具可考证。”同书卷二《节行》:“朱(逢)吉……丧母,值元季兵乱,独奉父周旋患难。张士诚伪定吴中……自吴城徙家昆山避之。” 据朱德润《朱氏族谱传序》《新元史》卷二三七朱德润传、《朱德润墓志铭》及《昆山人物志》所载朱氏后人数传,可知睢阳朱氏南迁后,仍能恪守先世家法,学宗圣贤,孝友传家,世代业儒,清修苦节,方严整肃,师范卓然,乡邑以为仪表。昆山一脉,尤称巨族。朱逢吉及子定安、泰安、永安,朱夏,朱文,朱希周,朱集璜,朱用纯等,在《睢阳五老图》递藏过程中都曾发挥过关键性作用,且文章节义,俱堪敬仰。明代昆山学者、藏书家叶盛称“昆山衣冠旧族尚论文献,必推(睢阳)朱氏”,同邑郑文康至“冠婚丧祭,一遵朱氏家礼” 九、商丘旧城原有五老祠,明正德十六年()初建,嘉靖十六年()移建于护城堤内。嘉靖四十一年(),朱贯后裔朱景贤恤刑河南,过睢阳,扩建五老祠,并将五老图像刻石。明清迭代之后,五老祠渐趋颓坏,虽有重修,终归荒废。石刻五老像清康熙间归于宋荦之弟宋炌,民国十八年()遭毁坏。 清钱谦益跋五老图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再读睢阳五老:艺术史的维度》 据嘉靖《归德志》卷二《建置志·祀典·五老祠》、康熙《商丘县志》卷四《祠祀·五老祠》,商丘旧城原有五老祠,祀“睢阳五老”。祠旧在城西二里许,明工部尚书俞琳早年过归德有感于梦,升任尚书后,檄知州袁经、指挥陈宗尧、千户周廉创建,初营于正德十六年()辛巳九月十二日,落成于嘉靖元年()壬午十月三日,有门,有厢房,有祠,侍郎吕柟撰文记之。嘉靖十六年丁酉()祠毁于水患,知州王文林移建于护城堤内,在西门外一里许。 嘉靖四十一年(),朱贯后裔朱景贤恤刑河南,过睢阳,瞻拜五老祠,觉湫隘不堪,托时任知府王好学等扩建之,更增前堂房屋三列,请石工将五老图像刻石;像后各附赞辞,并刻其五老社诗,同置堂中,各建龛护卫,欲使邦人见贤思齐。考之乾隆《归德府志》卷三十《艺文略·金石文字》所录查岐昌《豫游录》:“睢阳五老图,旧在商丘城西二里(原注:‘今亡’),所存碑乃明嘉靖年重刊……今五老祠所存遗像碑,乃明嘉靖中朱贯裔孙景贤重摹,后归宋中书炌西湄别业,非宋刻也。”言下之意,宋代已有五老图像刻石,岁久佚失,明朱景贤为重摹。未知何据,聊备一说。 据康熙《商丘县志》卷十六田兰芳《五老祠记》,清顺治、康熙年间,五老祠渐趋颓坏,“栋宇摧崩,石像墁污”;康熙十九年(),乡人又有重修,“庙貌严翼,墙垣崇深”。至康熙四十四年()修纂《商丘县志》时,石像已归于宋炌。炌为国史院大学士宋权季子、吏部尚书宋荦之弟,家藏书画珍玩甚富,工诗、擅丹青,颇负时誉。至乾隆年间,五老祠业已荒废,地僻人少,破败不堪。乾隆《归德府志》卷二十九《祀典略下?五老祠》附陈履中诗:“荒祠传五老,图像揖高风。败璧盘苍藓,残碑倚断蓬。”陈洛诗:“千秋存片石,五老见须眉。地僻人踪少,祠荒风雨危。” 民国十八年(),石刻五老像被毁。井俊起《雪苑戆叟忆往》记民国十八年()在河南省建设厅秘书主任任上,二月间,“一日正在办公,忽闻省府废除寺庙,驱逐僧众。”十月间,“至于毁寺庙事,商丘来人谈,古物亦皆被毁……五老祠石刻画像,为宋代原刻,高约二尺,长七八尺,相貌各异,神情舒畅,服饰纹理,无不精致。像后各附赞辞,字体端凝彬雅,出自名人”。(按:此述五老祠石刻画像,像后各附赞辞,当是明嘉靖间朱景贤所刻者,非为宋刻。且不论宋代是否有刻五老图像,即便是有,清乾隆间查岐昌《豫游录》已注为“亡”,似无可能流传至民国间。) 其实,自宋代以降,睢阳乡里对“睢阳五老”一直极为崇重,常将“五老”与“六忠”(唐代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相提并论。五老祠,地方官员春秋致祭,规格一如乡贤祠祭。然自明清迭代,兵乱河患,人烟飘徙,社会动荡导致人事更迭,后世人对前朝故事愈发淡漠;加之思想变迁,人心惑于福报,崇信佛、道,不思忠孝节义,五老祠与微子庙、六忠祠之类均无可避免地渐趋于衰败了。康熙《商丘县志》卷十六刘榛《微子庙碑记》:“尝慨人之惑于福报也,相率而奔走于浮屠老氏之庐,孟韩之辨有所不能辟,故萧寺之庄严拟于禁阙,而忠臣义士、可以兴人心而师百世者,或不得一椽之庇。有司过而不问焉,事神化民之职盖两亏矣。” 十、上海博物馆藏清顾炽昌《摹睢阳五老图》册所收佚名摹本,与商丘五老祠、朱景贤石刻五老像极有关联。 吴湖帆跋五老图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再读睢阳五老:艺术史的维度》 据李兰《〈睢阳五老图〉及其摹本》,清顾炽昌《摹睢阳五老图》册所收佚名摹本,纵41.2厘米,横26.6厘米,绢本设色,每开对题均有顾炽昌书五老人原倡诗,并临宋元明人题跋。同时录有《重建睢阳五老祠记》《(睢阳)五老遗像碑记》《五老祠记》等,并刘德昌、高玢、高岑等诸家和五老诗。据顾炽昌乾隆十二年丁卯()题跋,顾炽昌娶了朱贯第十八代孙朱德纯的侄女为妻,因此得观朱德纯所藏《五老图》真本及司皋公所镌副本。顾炽昌的内弟朱攀龙觅得此佚名摹副本,于年嘱顾炽昌为之抄录诸家题跋并为之唱和。 上述三篇记文均见收于商丘方志。刘德昌,康熙三十八年()任商丘知县,四十四年()主持纂修《商丘县志》。高玢,字荆襄,商丘柘城人,康熙三十年()进士,累迁至山东道监察御史;归田教授生徒,为文正书院山长,下帷讲学,有醇儒风。高岑,字岘亭,商丘人,左都督高第之孙,宋荦外孙,官丰城县知县;工书,善诗。显然,此佚名摹本与商丘五老祠、朱景贤石刻五老像极有关联。至于关联之状况,朱攀龙觅得此摹本之状况,有待亲见摹本再作考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