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网   郑氏简介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郑氏来源

  1、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2]

  2、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2]

  3、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3]公元前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4]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5]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6]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7]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郑氏迁徙

  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郑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如果说河南荥阳是郑氏的前祖地,莆田市就是郑氏的第二祖地。全国郑氏有万人左右,福建姓郑的人有近万,主要居住在莆田、漳州等地,尤其是莆田,还是最近几年的统计,莆田自古人多地少,很多外出和移民,已经不包括莆田古代、近代、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的外出和移民外地的莆田人,尤其是莆田仍然有35万多人姓郑,可以说是全世界郑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西晋年间五胡乱华,八姓入闽时,郑姓始祖郑桓公的第40代子孙郑昭进入福建,迁居福州侯官县,就是福州、永泰一带,成为郑氏的“入闽始祖”。郑昭路经莆田时,喜爱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从河南带来的十二个祖坟迁葬在莆田南湖山。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和福建莆田,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郑氏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

  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

  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1]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郑氏图腾

  以《诗经·大雅·生民》为据,其文曰:“时维姜嫄,……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王国维解:“帝者蒂也,像花萼全形”,“武”即兽类足迹,故“帝武”就是花萼形的兽类足印,即图腾兽麒麟。用白话释译:姜嫄(女性名)踩在麒麟的足迹上有感致孕,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后稷,后稷长大后,以他为首领的部族便以麒为图腾。后麒字“鹿”旁改作“女”旁,成“娸”,以此为族姓,姬、娸、在古文中相通,故姬字实为麒字的变形,所以姬姓可说是“麒”的图腾的象征。《诗经》又以“麟之趾”来喻称文王子孙,亦是佐证。郑氏出自姬姓文王子孙,所以郑氏图腾也是麒麟图腾。郑国文物中多有麒麟图腾。如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上的麒麟图腾。

  郑姓渊源

  抚古思今,郑姓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滔滔奔流不觉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主流之一。郑姓源于姬姓,出自郑国,史书有明确记载,史学家们与民间也已形成了共识。郑姓人无论在人文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方面,还是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都与时俱进地不断在开拓、创造、发扬光大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说郑姓,首先自然要说说啊“郑”字。虽有学者认为,古代“郑”字与“奠”字是通用,“奠”字就是“郑”字。对比,作者是不敢苟同的。事实上,“郑”字在汉字中一出现,它虽与“奠”同声,但内涵和外延都是有所不同的。《说文解字》的注释是:“奠,置祭也,从奠,奠酒也。丌其下也。《礼》有奠祭者。”意思是说“奠”字上面的“酋”字是酒的意思,下面的“丌”是盛酒的器皿,或者讲,“奠”是祭祀者用盛满酒的器皿在祭祀。而对郑字的注释是:“郑,京兆县,周厉王子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溱洧之上,今新郑是也。”意思是说“郑”,是姬友受封之地。

  上古文字中,“郑”与“奠”书写不同之处是“郑”多个“邑”字旁。无论古时将“邑”放在“郑”的左边或右边,然“邑,国也,凡邑之属皆从邑。”古文中,邑在郑字的时左时右,或许与姬友的郑国先在棫林,后徙拾有关。

  从《说文解字》的注释看,“郑”字一开始是指祭祀之地或京畿之域,是指一个地域,是诸侯受封的国号,而非指酒或盛酒的器皿。所以讲,“郑”字一出现,就与“奠”字的形和意,都不相同。“郑”是因为姬友封国而始有“郑”。后人尊姬友为郑氏得姓始祖,是以史为据的。郑氏源于姬姓,史书记载很明确。《国语·郑语》载:“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史记·郑世家》记:“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二十二年,友封于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记述:“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上述史书都明确记载,在公元前年(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将京畿之地内棫林之地(今华县东)封于弟友,国号为“郑”,为三等伯侯国,史称“郑伯”,后谥号桓公。由此,“郑”字才开始在中国文字中正式出现。

  姬友封国24年后,西周进入幽王时代。幽王八年(前年),命姬友为司徒。桓公为司徒后,得周、郑人爱戴。但因幽王无道,激化了周室与诸侯间的矛盾,致使申侯联合犬戎兵破镐京(史称犬戎之乱),终结西周,郑国也随之东迁桓公寄孥之地。

  郑国自西周始封,历春秋战国公年。特别是在春秋初期,郑庄公文治武备,使当时的郑国与春秋五霸齐名。后来子产为相,实行了开明的“宽严相济”与原始的“民主”与“法制”治国方略,使已衰落多年的郑国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恢复与发展,连远在鲁国的孔子,也多次称赞子产的治国方略。

  当郑国被韩灭后,散居在陈宋间、荥阳、山东和汉中的郑国人,为纪念郑国,便以国为氏,郑氏由此开始从姬姓中独立分姓出来。所以,郑姓与张、王、崔、裴等姓氏一样,都是有周王朝的姬姓分衍而来的。只是各姓氏分立的世间先后不同罢了。因此,郑氏立姓近年的历史长河,是同源于中华年文明的源头。当今,56各民族汇合的一个大中华,实际上是千百个姓氏出自一脉,混入一体,这大概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真正内涵。

  郑氏源于姬姓,姬姓又始于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用武力统一了上古各个部落,实现中原大统一后,他并没有穷兵黩武,而是实行仁爱文治,使社会稳定,发展迅速,人们把黄帝尊为圣王。孔孟推崇尧舜禹,而非黄帝,他们是以西周开放仁爱思想为基础的。实际上,如果没有黄帝中原的大一统,就不可能有尧舜禹时代的仁爱之治。司马迁推崇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正是以他史学家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审视中华人文历史的。其时空观、历史观,相对孔孟,都是一次跃进。

  据说黄帝有25个儿子,他把12个姓封给自己14个儿子作为诸侯国号。其中长子玄嚣与另外一个儿子苍林,被赐予黄帝故有姓氏姬姓。因苍林之后无闻,史料亦无记载,而玄嚣之后不仅出了帝喾、帝尧,还涌现了商祖契合周祖弃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玄嚣就成了姬姓的主要传人。

  由于玄嚣的曾孙(黄帝玄孙)后稷为周王朝始祖,姬姓自然成了周朝的国姓。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又有数十个子孙被分封为诸侯,随着时空的推移,诸侯国先后的灭亡,以国为氏的姬姓子孙,就自然地从姬姓中分离出来,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姓氏。《史记·周本记》记载,自后稷至周宣王、郑桓公共历24世,虽然上古时期的世系记述,肯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但远古的传说和文字的记载,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在考古界和史学家们还没有确凿的史料佐证之前,目前,无论是史学或是民间,都只能按太史公记载为准。因此,郑氏源于姬姓,源头是中华文明共同始祖黄帝,已是不争的史实。

团结中华郑氏宗亲,凝聚天下郑氏力量

扬正气传家风铸族魂

欢迎广大郑氏宗亲投稿郑氏新闻资讯

投稿邮箱:444734

qq.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xx/853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