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作为河南省的一颗豫东明珠,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许多永城先民们休养生息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时间无情地淹没其中的绝大部分,而今幸存者及散见于典籍中的已是寥若辰星了。在此仅就查有实据的九大古城的概况与朋友们分享。 一、攸地之永——永城古城 永城古城,坐落于永城市西城区城关镇,是一座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 据《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历史名称录》记载,商代的攸国境内已有鄪邑、爪邑、酇邑、棘邑、犬邑、芒邑、朝郏邑、永邑等八个城邑。其中的永邑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先后以谯邑、马甫城等不同的名字出现,最终以“永城”这珍珠般熠熠生辉的名字,定格在扬帆于历史长河中的睢涣方舟之上。 (一)夏商永邑 据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之前的中国最古老、最具系统地理概念的古代历史文献《尚书·禹贡》记载,我们今天生活的永城这一带先是属于徐州之域,战国后期归属豫州。查中国社会科学院谭其骧教授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在夏代,永城北边地区属于蚩尤部族,而南边则属于九夷之地的徐夷,到了商代则为“攸地之永”。 郭沫若等人所著的《甲骨文合集》中释义第片甲骨文字为“在正月,王来正(征)人方,在攸侯喜鄙永”。甲骨文研究专家李学勤的《殷墟文字缀合》中也有,第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正月癸卯,来正人方,在攸侯喜鄙永”。据专家研究,所谓“攸侯喜鄙永”,就是攸侯喜的攸国边境上的小城永邑。 年5月,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苏苑,在给永城县县志办《永城县志》编辑高思廉的复信中说:“问及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陈梦家先生,所著《殷墟卜辞综述》一书,第八章第八节所说的‘攸’是不是今之永城地?我查对了该书第八章第八节,反复思虑,认为书中所说‘攸地之永,即今永城’是可信的。并说,在没有相当把握的情况下,他(指陈梦家)是不会下如此明确的结论的。”因此,这个多次出现于殷商甲骨文中的“攸地之永”的“永”字,则当之无愧地成为后来“永城”之名的肇端。 (二)春秋谯邑 据明·嘉靖甲辰《永城县志卷之二·城池》记载:“城围一千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三尺,有四门。(春秋置谯邑而筑。岁久多圮(pǐ塌坏,倒塌)。景泰间,知县王子奫(yūn)奉诏循旧址筑之,起立门楼鼓钥。其后典史孙璘重加筑修。岁久复圮。正德七年,知县乔岱因流贼逼近,伐石为基,垒砖为垣。)”有关资料说明,永城在西周时属焦国,东周时为谯邑。 因为永城的大部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归属于谯郡或亳州,所以史书上多记为焦或谯,即今亳州,而忽略了永城曾是焦邑或谯邑的史实。千百年来,在永城百姓中,除了妇孺皆知的“二郎庙湖上大雾——陷城”这一歇后语之外,还有一个盛传不衰的“焦州一夜转亳州,孝子多言焦变谯”的故事,或许就是古城变迁的乡土记忆。 (三)秦汉马甫 唐代李吉甫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年)的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其中记述永城时说道:“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于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显然,现存永城老城的前身是马甫城。 马甫城的兴起大致始于西汉。明嘉靖《永城县志》记载,古县衙的建筑创建于西汉,该地出土的汉代砖瓦也印证了这一点。 马甫城的繁荣应在隋代开凿大运河之后。大运河的通航,使永城变成了水陆交通枢纽,此时的马甫城不但有陆路驿站,而且还修建了运河码头。沿着运河大堤而建的驿道,西起长安,途经洛阳、开封、商丘、永城、泗州、扬州、杭州,直达福建泉州。被时人称为“汴泗之通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其热闹繁华则不言而喻。这样必然导致人口及其生活设施的迅猛增加,于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就应运而生了。 (四)隋唐永城 公元年(隋大业六年),出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隋炀帝听从杨素等大臣的建议,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对此,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十二》有如下记载:“永城故城。在县东北三里。隋大业六年置永城县于此,十二年为贼房宪伯所破,因废;后移于马甫城置,即今县。”这里所说的永城故城,原址在今西城区沱河南岸,马岗西边原古城赵庄及张庄寨一带。当时在大运河北岸,地势较高的马岗,是水陆运输的货物集散之地,因而比马甫城繁荣的更早一些,在马甫还是一个驿站的时候,此处已经初具规模,所以,朝廷才钦命在此设置县治。 (作者系永城市文史研究员李金光) 敬请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专业白癜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