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霸主 折戟沉沙 在经历了邾国的小地主峰会之后,宋襄公感觉自己已经具有了组织国家间会议的能力和经验了。宋襄公12年,自信心爆棚的襄公邀请各路诸侯在宋国的盂这个地方,召开“各地区国家级领导人峰会”史称“盂之会”。 在这次“峰会”之前,有个宋国的明白人说出了他的预言:“小国争盟,祸也。”翻译过来就是:丁点大的个宋国也想争做“武林盟主”,这是要倒霉的节奏!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宋国的总理兼国防部长目夷,也就是宋襄公的哥哥。后来的实事证明,目夷这次又说对了。 组织这次“盂之会”宋襄公可是卯足了劲,他给天下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都发出了邀请,并且提前十多天就到达了盂这个地方检查会议的准备工作。 此外,为打消各国领导人对会议期间安全方面的担心,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峰会,宋襄公这次还特意将这次峰会的主题定义为了“衣裳之会”。 有人问:什么是“衣裳之会”?是不是有关服装的?会不会发布本年度“秋裤最新款”或“二股襟春季限量版”? 错错错!你以为是米兰时装周呢,还最新款、还限量版! 你这么没文化你爹妈知道吗?平时能不能少看点韩剧多读几本书!用知识“雪薇”填充一下您那空洞的“脑壳”!!! 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衣裳之会”其实是国家间友好会晤的另一种说法,他表示与会的各国领导都只穿衣服不带兵器和军队,这样就保证了盟会是友好的、合作的和善意的。与“衣裳之会”相对应,“兵车之会”则正好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忙碌中时间过得很快,定好的会议日期转眼间就到了,可被邀请的国家却有的来了有的没来。 来的国家有:楚国、陈国、蔡国、郑国、徐国、曹国等。 没来的国家有:齐国、鲁国、卫国、燕国、晋国等 从下面的地图中不难看出:来了的都是离楚国近的,说白了就是跟着楚国混的诸侯国,人家能来是给楚国面子。没来的国家都是以前跟着齐国混的,大家不来摆明了就是看不起宋国,不给宋襄公面子。 看着到会的和没到会的两份国家名单,总理兼国防部长目夷意识到了不妙,他赶紧跑去劝说自己的弟弟宋襄公。 “楚国这次来者不善,我看咱们还是赶快逃跑吧!” “跑?你脑袋秀逗了!我马上就要当上霸主了,跑个鸡腿啊!”襄公不以为然。 “。。。。。。”目夷心中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当晚就扔下宋襄公独自跑回了宋国首都。 很多被邀请的国家都没来,这确实让宋襄公感觉很没面子,但让他更没面子的事情还在后头。 按照春秋时期盟会的通常程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举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中又有两个步骤最为关键,第一是“执牛耳”,第二是“歃(音煞)血为盟”。 古代诸侯举行盟会,订立盟约,主盟的人亲手割牛的耳朵用于祭祀,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执牛耳”来代指做盟主。到了现代“执牛耳”就有了更广泛的代指,通常形容某个人在某一方面是权威或领军人物,也称其为“执牛耳者”。 除了割牛耳朵,盟会的时候还需要“盟誓”,其实就是对天发誓。但这时的“发誓”采用“歃血为盟”的形式,就是把用来祭祀的动物的鲜血抹在自己的嘴上,然后再说出誓言,从而表示向鬼神保证绝不反悔的意思。 现代的黑社会拜把子,总是弄点鲜血在酒里,然后大家一起喝了,最后说些“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你死我不死!”什么的,估计就是学人家古人歃血为盟的形式。 盟誓开始了。 按照“仪式顺序表”里的安排,第一项应该是宋襄公“执牛耳”。可大家看到的却是楚国的国王走上了祭祀台,将盛放牛耳的盘子放在了祭桌上。 有人问:宋襄公哪去了?是他不愿意“执牛耳”吗? 当然不是,宋襄公做梦都想“执牛耳”。 可现在的宋襄公已经没有了“执牛耳”的条件了,因为他已经被楚成王关到了笼子里,成了楚国的囚徒。 楚成王站在祭台之上,对其他前来开会的各国领导人说道:“各位国君,这次既然是会盟,那按照惯例就需要选一个盟主,我在这里先毛遂自荐一下,不知道大家觉得我当盟主合适吗?” “楚王您英明神武,当盟主再合适不过。”郑文公赶紧拍老大马屁。 “呵呵,小郑今天表现不错。”楚成王夸奖道。 “合适。当然合适。您不合适谁合适。”各国国君七嘴八舌。 “呵呵,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我就先当一下这个盟主了。”说着话楚成王一屁股坐在了为盟主准备的座椅上。 上一次宋襄公组织会盟,曹共公因为没来被宋国修理了一次,这次虽然已经听说了宋襄公被抓的小道消息,不过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歃血为盟的时候曹共公瞅了个机会对楚成王说:“楚王当盟主我举上手赞成,可是今天会盟怎么没看到宋公啊?” “这次会议宋国组织的相当差劲,为了表示惩罚我已经把宋国国君抓起来了。”说着楚成王把头转向了其他国君,大声地宣布道:“明天我楚国的军队要进攻宋国的睢(音虽)阳,请各国国君一起前往观战,也算是为咱们这次盟会献礼,大家说好不好?” “好!不错!太棒了!”都是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主。 被人家宋国请来做客,结果在人家家里把人家主人抓了,最后居然还要占人家的房子,这可真是霸道的顶了天了。但是没办法,这个世界永远是靠实力说话的,古往今来从未改变。看看过去的楚国,想想曾经的日不落英国,在看看现在米国,只要船坚炮利,还不是想来东海来东海,想去南海去南海么。 扯远了。咱们回过头来再看楚国攻打宋国睢阳。 楚成王率领的楚国的大军,压着囚犯宋襄公开始进攻宋国的睢阳。 有人奇怪了:不是“衣裳之会”嘛,楚国的军队从哪里冒出来的? 废话,当然是楚成王带来的呀,准确滴说是偷偷带来的。 当年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楚国就一直不服,只不过“小白管仲二人组”实在是能力太强,楚国与齐国几次交手都处在下风。如今好容易等到齐国的牛13君臣OVER了,楚成王正想着找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呢,没想到弱智的宋襄公就给他创造了这个机会。 来参加这次盟会楚成王根本就没安好心,他早就在盟会现场之外埋伏了楚国的军队。参加盟会、囚禁襄公、攻打睢阳,这三步棋根本就是设计好了的圈套,只不过这个圈套是宋襄公主动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的。 对睢阳城的进攻开始了,各国君主在城外临时搭好的凉亭里,吃着糕点喝着饮料等着看热闹。 所有人都觉得也就个把小时睢阳就会被攻下,然后大家喝顿庆功酒就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可没想到宋国的防守却异常的坚固,楚国的军队一次次的冲锋,居然被看似不堪一击的宋军一次次的挡了回来。战役从清晨打到了日落,楚军付出了严重的伤亡也没把睢阳城攻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城里有目夷。 目夷从“盂”逃跑后就回到了睢阳,他第一时间开始准备城防,他早料到楚成王这次来者不善一定会攻打睢阳。 睢阳没有攻下来楚成王感觉很没面子,但优秀的君主都有一颗异常冷静的头脑,他们不会因为颜面上的难看扰乱了对形势的客观判断。 楚成王很清楚,楚军现在是深入宋地,既无足够的给养也没有援军接应,本来想以突袭的方式打宋国个措手不及,没想到人家早有了准备;既然这样,楚成王理智地选择了放弃,第二天就带领楚军班师回朝,不再跟宋军纠缠。 仗不打了,但是还有个麻烦——囚犯“宋襄公“没解决。 春秋时期的楚国疆域主要是现在湖北省那一片,后来到了汉朝管那一片叫“荆州”,所以现在我们还管湖北叫“荆楚大地”。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就是形容湖北人点子比较多不好对付。 这一次也不例外,楚国人很快想出了解决方案 方案一:用宋襄公换宋国的几座城池。 这叫贼不走空,何况这次偷得还是个国王。楚国人认为换几座城都是便宜了宋国。可没想到宋国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有了新国王“目夷”,你们手里的那个货现在的身份是“盲流”,要杀要剐随便,想要城池门也没有。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方案二:把襄公送回宋国,宋国同时有两个国王,一山难容二虎必定开始内讧 这次楚人的计谋更狠毒,但同样被那个叫做目夷的人给瓦解了。目夷早就看穿了楚国人的诡计,当然不会让他们得逞。宋襄公回到宋国后,目夷主动让出了宋君的位子。一山二虎的前提没有了,楚国人的诡计再次失效。 从国王到囚犯,再从囚犯到国王,这一系列的转变让宋襄公一度有些蒙圈,但很快他就把自己可以再次登上王位归功于自己的仁义,他认为正是自己的仁义感动了所有人。 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宋国的领导团队就悲催地拥有了襄公这样的“猪队友”,更为悲催的是他居然还是队长。 “哥,我要报仇!”回到宋国几个月后,襄公喊来了目夷。 听到襄公这么说目夷吓了一大跳,赶紧劝:“主公,楚国兵强马壮咱们根本不是对手,您还是忍忍吧!” “谁说我要打楚国了?” “不打楚国,那谁还跟咱有仇?” “郑国。” “郑国怎么得罪您了?” “楚国把我抓起来的时候,郑文公嘲笑我了,我最恨嘲笑我的人了。” “这。。。。。。”其实目夷心里明白,襄公这就是想找个人出出气,既然打不过楚国,那就只好拿楚国的小跟班郑国撒气了。 宋军攻打郑国,郑文公第一时间向楚成王求救。 上次楚国连用了两条计策都没在宋国身上得到好处,正想着再找机会修理宋国呢,郑国的求救正好给了楚成王修理宋国的借口。 秋天,楚国并没有给郑国派出援军,而是直接出兵攻打宋国,美其名曰“围宋救郑”。宋襄公赶紧从郑国撤军,赶到宋国边境“泓水”这个地方阻击楚军。 两军相遇,宋军提前到达,已经在泓水(河流名称)岸边摆好了阵势,楚军后到准备渡河。 “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咱们等楚军渡河到一半就向他们冲锋,一定可以大败楚军。”目夷建议襄公采取半渡而击的方案。 “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那么干。”方案被襄公否决。 楚军渡河基本完成,目夷再次建议:“楚军已经都过河了,咱们现在可以冲过去杀他们个立足未稳。” “哥,你咋这么不厚道呢!咱仁义无敌怕什么,等他们把阵势摆好。” “。。。。。”遇上这样的队友目夷还能说什么呢。 终于,楚军渡河完毕摆好了阵势,双方开始冲锋。楚军战车乘,宋军战车乘,其中还有好多是坏的(攻打郑国时损坏还没来得及修)。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宋军大败一路逃回睢阳,逃跑的时候宋襄公的大腿还中了楚军一箭。 以上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战”,这次战役之后宋国就在诸侯国中间彻底没了威望,就更谈不上称霸了。宋襄公也因为大腿中箭的伤势,从此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抱着他“仁义无敌”的理念去见了马克思。 回顾一下我们之前讲的郑庄公、齐桓公,然后再对比一下现在讲的宋襄公,他们的身边都不乏头脑清醒能力出众的大臣,但对待能臣的不同态度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郑庄公信任重用祭足一个人使得郑国强大,齐桓公信任重用管仲、鲍叔牙等一群人使得齐国可以称霸,而宋襄公不信任、不听从目夷的建议和规劝,最终在春秋时期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出闹剧。 有关仁义霸主宋襄公的故事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开始讲春秋时期的第二位真正的霸主,晋国的“晋文公”重耳。 哎呀,要讲到我的老家了,有一丢丢小激动! 好了,同学们,我们下节见。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骗人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