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10时,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电话联系上在武汉“抗疫一线”商丘市援鄂医疗队的王晓丹时,得知王晓丹上的是夜班。刚刚回到住处,还没有来得及吃饭,从晚上12点一直工作到早晨8点,整整8个小时高强度工作是在“重中之重”医院危重症病区进行一线护理工作,十多天的疫线奋战,王晓丹有着着深深的感触。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击疫情王晓丹,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主管护师,之前一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来到武汉后,经过几天的专业培训,她被分到对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工作。他们9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排两个班,每个班4个人,连续工作4个小时,另外4个人在外面工作,为里面工作的小组做好保障。其中一人是主班,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王晓丹告诉记者,这样可以让病房和外围的护士互相换班,每人需要在病房工作4个小时就行了。王晓丹已经是她们这个小组的护理组长。工作中的王晓丹王晓丹说,在今天下夜班回到住处时,由于长时间带着护目镜,自己眼镜上的一个小螺丝坏了,回到住处时,向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一位大叔,随即把自己眼镜上的一个小螺丝卸下装在了王晓丹的眼镜上面。“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真的很感谢他”!还有这些时时刻刻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后勤保障人员。谢谢他们,王晓丹丹感动的说到。图为医院重症监护室援鄂医疗队员王晓丹主管护师成为全能型白衣战士据王晓丹告诉记者,进入病房之前首先要穿上一层隔离衣、一层防护服、一层隔离衣。三层防护服装。戴两层口罩,套上三层手套和四层鞋套,层层防护保护严密,但透气性太差。上班的时候,眼镜起雾,只能斜着眼镜看,找东西,收垃圾,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基本上靠摸。一些有创操作只能求助眼镜没起雾的同事。因为在隔离病房,是没有清洁工和护工的,打扫卫生,给患者喂饭,清理大小便都是我们护士自己完成。修下水道也是靠我们自己。不只是救护这些危重症患者还要给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安慰。据王晓丹介绍,刚开始进入病房时,会有一个带教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护士,新疆人。她来支援武汉快一个月了,有点想家。突然,她跺了一下脚又可爱地笑着说,我现在不能哭,护目镜哭花了,就没法干活了。王晓丹和她的同事们危重患者的治疗项目很多,技术含量高。和她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时,床旁血液净化机器突然报警,通过快速有效的处理妥当,这位新疆同行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在为患者测中心静脉压时,她又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难题被我迎刃而解。下班时,她追上我说:“老师,你们河南的医疗队真牛!”她本是我的带教老师,却反称我为老师,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在病房里不只有疫情的肆虐,还有暖心的一幕,王晓丹说,这些患者他们真的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经常为我们竖起大拇指。相互鼓励加油,期望早日战胜疫情。“我们在武汉还收到了家乡捐来的宁陵酥梨,这个时候吃到家乡的酥梨,真的好开心。我们现在每次去接班都会带几个梨送给患者,也让他们尝尝我们家乡的特产,”王晓丹说,通过这些天的相处,商丘的医疗队员已经和病人成了知心朋友,患者对大家的评价都非常好。王晓丹告诉记者,大家来到武汉后,工作上的压力是有的,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怕自己的工作做的不够好。只要是上班,为了保证自己最佳的状态,我都会吃思诺思(帮助睡眠的药)。穿防护服前,大都两个小时不吃不喝。但为了保存体力,我会吃巧克力。防护服穿久了,会很闷,胃会不舒服,我每次进去前,都会吃两片胃复安。进入到病区,一心只想着能照顾好这些患者!尽心尽责爸爸是我的榜样据王晓丹介绍,这是她第三次来武汉,心情却是非同寻常。这次是作为河南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抗“疫”而来。武汉,冥冥中好像与我就有渊源。在这里,爸爸当过兵,爱人进修学习,八岁的女儿小名也叫楚楚。此时此刻,它没有了平时的车水马龙,没有了热干面和鸭脖的香味,迎接的是从全国各地驰援的抗“疫”人员,接纳的是人们最牵挂的思念。王晓丹说,医院隔离重症监护病房直接随医疗队来支援湖北的。当电话告知父亲援鄂的消息后,他秒回我“爸爸服役的地方,好好干。”瞬间,我热泪盈眶。“老爸,您就是我的榜样,也给我增添了抗“疫”的力量!”王晓丹介绍说,爱人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在医院工作。接到爱人打来的电话。他说:“科室人员比较紧张,我又申请在发热门诊多值两周的班。孩子有她姥姥和姥爷带着,你放心在武汉工作吧。”爱人朴素的语言道不尽各自的抗疫热情,让我更加有信心!王晓丹说,在疫情前线,带给我太多的感触,也让我更坚定了信念。疫情面前,我们是穿着白衣的战士,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邵显哲图为受访者供图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xw/893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