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信仰清水祖师的故事

陈建新

闽南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因武夷山、太姥山、戴云山等山脉的阻隔,自古就远离政权中心,远离战乱,所以这里保留了很多中原传统文化和习俗,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保护神,闽南话叫“挡境”。比如:关公、妈祖、保生大帝、广泽尊王、六姓府王爷、注生娘娘,清水祖师。我的家乡是南安市水头镇陈厝村,就在水头老街的下街十字街头往南的那片闽南式老房子,那就是陈厝。

我们村子的保护神就是清水祖师。

清水祖师就是我们俗称的“祖师公”,祖师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俗姓陈,名荣祖,法号“普足”。他出生于迄今多年前的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年,甲申年农历正月初六,泉州市永春县小姑山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陈矶有五个兄弟,排行第三,陈矶的其他四兄弟“皆登进士第”,唯独他厌薄功名,隐居烛台山。

陈矶的这支永春南山陈家源显赫,开基祖是唐代太子太傅陈邕,号“南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师,唐开元二十四年,陈邕因得罪李林甫而被贬福建,初居仙游枫亭,后迁漳州。

民间传说陈邕定居漳州后,因建造的宅院规模宏大,被奸臣告发,皇帝大怒,下令抄家灭族,为避灾祸,陈邕的女儿金花建言把宅院改为寺院,自己则削发为尼,这才避过一场劫难。这寺院就是现在的漳州南山寺。

到了五代十国的后周显德三年(年),陈邕的第十一世孙陈弘元才辗转迁居永春,为了纪念陈家的金姑救家族于危难,便将择居的地方称为“小姑”,后来又称“岵山”,这家族人才辈出,宋代登进士第就有十多位,还有“一门八俊士”,“两世四良贤”的美誉。

陈矶有两个儿子,长子荣祖,次子梦得。有关陈梦得的资料非常少,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高中进士,我们可以从“唐宋八大家”苏辙的孙子,著名文学家,左朝奉大夫苏籀(zhòu)代表作之一的《送陈梦得省闱一首》这首诗中“玉殿赐袍黄纸诏,布衣驰骛黑头公”看出陈梦得所取得的成绩。

这里可以说明,祖师的家庭背景不是有些电视片里所描述的放牛娃那么简单。

宋代佛教在福建的传播极其兴盛,宋宝庆二年进士徐经孙曾在《福州即景》一诗中写道:“潮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祖师当时就生活在这种崇信佛教的社会氛围中,加上自幼受他父亲厌薄功名,淡泊明志思想的影响,从小持斋诵经,立下“出类拔俗”的宏愿,七岁就在岵山镇的大云院出家,大云院就是现在的仙崆岩。

民间流传一则祖师“诵经牛自归”的故事。

传说,祖师年幼时经常到岵山镇南林山的仙崆岩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有一次因与小伙伴玩耍,放的牛走失了,祖师诵经,傍晚的时候,牛自己回到家中。现在仙崆岩还有间“石书房”,相传就是祖师幼时读书放牛的地方。

南林山的南面有座烛财庵,原来是南山陈的族产,是南山陈子第读书的地方,祖师20岁时自己在此结庐修行,后来到现在的吾峰镇大静山(今“豆帽山”)枣林庵拜法慧高超的明松禅师为师,学医礼佛,苦读修行,三年道成。辞归时,明松禅师授予法衣,并嘱咐祖师:“利乐众生,自度度人。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弃万缘,以利物济世为职责。”要求他日后行事,需以利物济民为志,多行善事,祖师秉记于心。

现在,当地人称明松禅师为“和尚佛”,其墓在三脚尖顶。

为了践行“利乐众生,自度度人”的理念,祖师辞别明松禅师后,就在麻章村施医济药,人称“麻章上人”。麻章就是现在的岵山镇文溪村。

传说,祖师小时候梦到他宗亲祖叔所在的村子麻章伏巽(xùn)寨有五盏佛灯,第二天祖师就带着干粮到麻章寻找,当他走到伏巽寨半山腰潘山书房时,已是中午,祖师见这里树木茂盛,风光秀丽,便在一块青石上用餐,此时凉风习习,祖师不知不觉地在青石上睡着了,所携带的腌韭菜和筷子散落在地,当他醒来时,地上竟然长出韭菜和方形的竹子。

史载,祖师不仅能问医治病,还有呼风唤雨本事。

有一个晚上,祖师梦游大静山,朦胧之间见到安溪蓬莱的张岩山上有七盏佛灯闪烁,祖师起身合掌向明松禅师求教,明松禅师说:“此事自古是天机,只待大旱来临时。”

据《泉州府志》记载,宋元丰六年(年),安溪大旱,祖师受邀到安溪祈雨,他在离蓬莱镇不远的张岩石宫以东二里处设坛祈雨,第二天大雨如期而遇。

祈雨成功后,村民搭建草庐请祖师常住张岩,为了向天祈求清水长存,祖师便把张岩改名清水岩,并定居下来,因此被乡民称为“清水真人”。冥冥之中应验了明松禅师的那句“此事自古是天机,只待大旱来临时。”

《泉州府志》还有一则祖师“移雨泉州府”的记载。

南宋嘉定十年(年),也就是清水祖师圆寂年后,泉州大旱,泉州知府真德秀在士绅的请求建议下,从安溪清水岩请祖师神像到泉州举行祭典,向祖师求雨。

真德秀是南平浦城人,南宋庆元五年进士,理学正宗传人,时任泉州知府。在这的七年前,也就是嘉定三年,朝廷在54年间连续四次敕封清水祖师的封号,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传统的儒生信奉儒家“格物致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信条,只祭拜孔子,而对神绝口不提。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讲,儒家也认为天象与人事是相对应,相互感应的,就是我们经常说到“天人合一”,所以真德秀认为祈雨是否成功,关乎上天对其政绩的认可程度。

真德秀用芦苇杆搭建了一个高大的草棚,把祖师公像供奉在一张八仙桌上,并贴出告示,要前来求雨的民众多带金银纸及香烛,堆叠在供桌下面,暗示说,如果祈雨不灵验,便一把火烧毁祖师神像。

据《安奉清水疏》记载,午间时分,真德秀“礼毕,大雨沛然而下”,伴随的大雨,空中飘来一片刺桐叶,上有一首诗:“雨是江西雨,移来泉州府,老佛若无灵,浑身成火灰。”

真德秀见状伏地跪拜,感佩不已,并亲自恭送祖师公像回安溪,在原祖师庙前的“真人”匾上再添一个字,成为“真真人”以示崇敬。从此,真德秀笃信清水祖师,从泉州市地委书记一路高升,官至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兼国土资源部部长。

现在“祖师灵签”第十签诗:“火发连天炎,岭危去路难,若无大降雨,祸福在人间。”就是记载这件事。

安溪原名“清溪”,安溪这个地名是宋宣和三年才改的,取溪水安流之意。清水岩原叫“张岩”,因供奉唐代中期的名臣张巡、许远而得名。现在安溪清水岩的三忠庙里供奉的就是张巡、许远。

现在到清水岩拜拜的人只知道这三忠庙里的岳飞、关公,却很少人知道张巡、许远。

唐代安史之乱时有一场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守睢阳的就是张巡、许远。睢阳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位于大运河汴河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如果睢阳失守,朝廷将失去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率领将士,历经余战,孤军抵抗尹子奇18万叛军,坚守睢阳十个月,战役惨烈,城中断粮,唐军以树皮、纸张、老鼠、麻雀充饥,最后是到了人吃人的惨境,睢阳城原有00人,城破时城内只剩下人。张巡、许远有很多传说故事,我们又扯远了,有机会再聊。

还是先回到祖师公这里。

传说张岩原有一群山鬼盘踞,祖师公到张岩结庐修炼时,常有来滋扰,山鬼威胁说:“我们在这一千多年了,现在你竟然胆敢来与我们抢地盘,你如不搬走,别怪我们不客气!”祖师答道:“这山野皇天后土的,为何住不得?何况乡亲又为我搭好了草庐,请我长居修炼。”山鬼见祖师意志坚定,又开口说:“既然你不愿搬走,那我们就来打赌斗法,只要你敢在前面那千年古洞里呆上七天七夜,就让你在此居住。”祖师笑笑答应,走进古洞,狡猾的山鬼急忙用石块堵住洞口,放火烟熏了七天七夜,山鬼觉得祖师一定无生还机会了,结果第八天祖师却安然无恙地从山洞走出,只是脸被烟火熏黑了。这就是“乌脸祖师”的由来。

虽然山鬼未能烧死祖师,但心中仍不服气,祖师料定山鬼不会善罢甘休,遂解下袈裟铺在地上端坐其中,对众山鬼说:“只要你们可以拉动袈裟,就算你们赢了,我从此离开张岩。”山鬼一听大喜,心想这还不容易,一拥而上使劲拉拽,袈裟竟然纹丝不动。这时祖师站起来说:“既然你们拉不动袈裟,现在换你们坐进来,我来拽,如果我也拉拽不动,也算你们赢。”众山鬼觉得他们势众,看你一人也奈何不得,便涌入袈裟坐定,袈裟的四个角由四个体型硕大的山鬼把守。祖师突然将袈裟四个角一提拢起来,顺势一摔,只听到袈裟里鬼哭狼嚎一片惨叫,众山鬼顿时被摔得头破血流,折手断脚,把守四角的山鬼侥幸逃脱,即刻跪地求饶,发誓永不作祟,由祖师随时差遣。祖师遂将他们收伏,成为今天我们在清水岩山门看到的赵王苏李四大护法神。

在台湾也有一则有关祖师公的民间传说。

相传,清同治六年(年)正月初六,这天是祖师诞辰日,台南清水宫的乡亲恭迎祖师神像巡境,当绕境到空旷的码头时祖师神像的鼻梁无缘无故掉落,大家口口相传,争相观看异相,时恰台南发生地震,地动山摇,屋宇倾塌,村民却因观看祖师异相而逃过一劫,无人伤亡。而后,每遇天灾人祸,祖师神像即以“落鼻”来警世,但是每次掉落的地方,必定在袍袖里。

从此,台南清水宫“落鼻祖师”声名鹊起。

相传,祖师与原籍晋江的南宋理学家陈知柔一脉相承,陈知柔因抗元而被灭族,清水岩也遭牵连,主体建筑大部被毁,只留下一块宋代惠清法师制作的岩图碑。

元至元十五年(年),一果法师根据在清水岩废墟中找到岩图碑,花了12年的时间,重新规划重建了清水岩的岩殿楼阁,香积茶寮等主体建筑,后续的建筑是一果法师的徒弟崇远禅师于元延佑四年(年),以99间的规模完成的。

清水岩从南宋到近代,重建扩建重修达20多次,现存的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年)重修的。

曾有我村子的宗亲问起过,安溪清水岩祖师公与漳州平和县的三平祖师公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同一个人?

三平祖师俗姓杨,祖籍是现在的西安市高陵县人,生于福清,法号“义中”,谥号“广济大师”,他生于唐兴元元年(年),生日与清水祖师一样,都是正月初六,所以不少人误认为是同一个人。

清水祖师生于宋庆历四年(年),比三平祖师晚了年。

还有人对清水祖师究竟是佛教还是道教提出疑问。

因为当地也有人用三牲礼酒来供祖师,清水岩还有祖师灵签,这些是只有道教才会出现的事情,怎么佛教寺院也会有呢?

我为此参考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综合来看,清水祖师是个得道高僧,从他圆寂后的所供舍利的真空塔,和清水岩所有建构设施,如法门、观音阁、僧舍、檀越祠、释迦楼等都可以说明清水岩是佛教场所。

闽南人大多是佛道不分,不仅拜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也拜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还会拜王爷公、夫人妈、三阴公等鬼神,从来就分不清什么是佛什么是道,而是从自身信愿出发,凡是具有“消灾纳福保平安”能力的磕头就拜,所以清水祖师信仰演变成今天杂糅着佛道两家特点的民间信仰,已经不是正信的佛教了。也正是这样,清水祖师符合了闽南人朴实、实用的信仰思想,使祖师信仰遍布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信众多达两千多万人。

闽南地区除了安溪清水祖师,三平祖师外,还有四处也称为祖师公:永春天湖岩黄公祖师、大田象山寺的刘公祖师、南安灵山寺的李公祖师,还有武功祖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xw/883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