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人介绍家乡时,第一句话十有八九要提到交通。众所周知,商丘交通四通八达,联通四省,被称为“豫东门户”。寥寥几字,不仅藏着商丘人的骄傲,还有悲壮的史实为证。唐至德二年,公元年,正因为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是中原重镇,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张巡、许远在睢阳阻击安史叛军,拼死不退。人,用钢铁般的意志,阻挡13万大军,坚守城池十个月!△张巡祠内的彩绘壁画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这场惨烈的守城战,保住了身后的江淮地区,为李唐争取到足够的反击时间。否则,历史进程恐怕就要在此来个“大转弯儿”。自此,商丘又多了另一个响亮的称号,叫做“江淮屏障”。说起张巡、许远和安史之乱的悲壮史实,历史学家们讲的最全面最好。但要想感受金戈铁马、吹角连营的刀光剑影,缅怀“百战沙场碎铁衣”的英雄们,没有比站在张巡墓前聆听忠烈的前世今生,更为合适的了。潇姑娘从前家住古城,小时候就知道南门外有一座张巡墓。但那时只是孤零零一个坟冢,呼应着课本上的历史考点,遥远而凄凉。后来,张巡墓周围建起了张巡祠,几经修缮,如今再不是孤单冷清的样子。张巡祠又称“双忠祖庙”,在大门上就能看到一前一后悬挂的两块牌匾。张巡、许远的忠烈精神,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双忠文化,广为传承。 历史知识点:双忠文化 大唐忠烈张巡、许远,世称“双忠”,祭祀他们的庙宇称为“双忠祖庙”。千百年来,由于官方旌表,民间敬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忠文化,尤以福建、台湾为盛。历史上,中原移民历次南迁,双忠文化也随之向南传播到江淮、闽粤等地。明清时期,更是跨越海峡,把双忠文化传播到台湾宝岛,落地生根,兴旺发展。近几年来,前来双忠祖庙拜谒者络绎不绝。 一进大门就是长长的石板路,坐落在正中间的双忠殿恢弘而庄严。大殿前有两尊香炉,一尊为宝塔样式,上有“重建张巡祠委员会”、“公元二零零三年”字样。另一尊香炉,长得就像双忠殿的微缩版,外表锈迹斑斑,很有岁月的痕迹。看得仔细些,很容易就能发现,在双忠殿大门上方,挂有许多牌匾。这些都是历年来千里迢迢前来祭拜的人们敬奉的;每块牌匾,都是一段故事。大殿内的张巡像,恢弘肃穆,不愧是镇守一方的民族英雄。殿前供桌上摆放着颜色鲜艳的供品,竟然还有墨鱼等海鲜,潇姑娘还是第一次见,十分有趣。两边墙壁则是千年前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彩绘壁画。出了双忠殿,后面就是张巡墓了。不同于前面的宏伟,张巡墓显得十分安静,四周是高大的松树和茂密的竹林。今天风大,树被吹得沙沙作响,似乎是千年前的喊杀声穿透而来。让潇姑娘惊讶的是,环绕周围的植物经过多年的生长,已经呈现出如此繁盛的景象了。张巡墓被包裹其中,为埋骨此地的英雄们营造一片静谧。另外,潇姑娘还发现,高大的树木和茂盛的花草,不仅为张巡墓遮蔽风雨,还成了兔子们的安乐窝。兔子们吃得“膘肥体壮”,卧在树下优哉游哉,为这安静的园子,增添几分野趣。张巡墓的西侧是功德碑林和张巡亭,亭内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被玻璃罩精心的保护起来,碑文模糊,已经看不太清楚。功德碑林的每块石碑,记载着历年来海内外人士对张巡祠的捐赠事迹。除了这里代表的历史和功绩,春夏的张巡祠还是一座十分漂亮的园子。规划整齐,景色漂亮。西侧紧邻南湖,从墙上的镂空窗子就能看到湖面风景。东侧则是长长长长的林荫步道,从进门一直通到最后面的张巡墓那里。游览完后,沿着小道,从张巡墓慢慢走回前门,路过双忠殿外,也是妙趣横生。历史不会静止,它是不断成长、延伸、发展的无声叙事。就像张巡祠,原本孤零零的一座坟冢,通过商丘人民的修复和全国各地民众的祭拜,书写出了新的故事,融入到属于张巡祠的历史进程之中,使得它从一个单纯的4A景点,丰满为精彩纷呈的立体光影。了解商丘,了解商丘历史,是商丘人的必修课。如果您要带亲朋好友来张巡祠游玩,可以收藏这篇文章,抛砖引玉,打开您介绍商丘历史的话匣子。“一城阅尽五千年”这是商丘向世界讲述恢弘历史的开篇之言。推介商丘,推动商丘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商丘每一个市民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学习商丘历史,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家乡,了解“一城阅尽五千年”的商丘!“张巡祠”的前世今生 “双忠祖庙”,亦称张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门外。 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政治昏暗、危机四伏。天宝十四年(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造反,引兵南下,叛军一路所向披靡,进兵迅速,仅用35天时间,就攻占了东京洛阳。至德元年(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 至德二年(年)正月,叛军为打通南下江淮的交通线,断绝大唐的物资运输,任命尹子琦率重兵进攻江淮的咽喉——睢阳。尹子琦率十几万大军兵临睢阳城下。重兵压境,睢阳太守许远自认难以抵挡,急向驻军宁陵的张巡求援。张巡深知睢阳乃是中原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睢阳失守,叛军就会直取江淮。扼守睢阳是保卫大唐王朝的最后一搏。于是,张巡随任廉坦为驻城使,留守宁陵,自己带主力火速增援睢阳,合兵于许远,共有人。张巡、许远密切配合,屡获大胜。叛军反复围攻,断其粮草。到了8月,睢阳守军只剩人了,且大都伤病乏力。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守城将士以树皮、树叶、老鼠、麻雀为食。后来,城中的战马、麻雀、老鼠、树皮、草根等用来充饥之物都吃光了,出现了食人尸现象。就这样坚守十个月,在孤城粮尽,外援不至的情况下,于10月9日,叛军终于攻破睢阳城,张巡、许远等均遭其虏。因拒绝投降,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员将官当天被杀害于睢阳城内。许远被尹子琦执送去洛阳邀功,10月16日,于河南偃师亦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表现出张巡、许远等人的出色的智慧、超人的勇武和对大唐的忠烈。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之下,面临强敌,固守城池,阻止了叛军南侵,保全了江淮屏障,为平定叛乱,匡复唐室,建立了千秋功勋。就在睢阳城陷落三日后,中书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十五万精兵赶到,向叛军发起强大的反攻。经过七日激战,打败叛军,收复睢阳城。张镐感张巡、许远之功,请求旌表张、许。10月25日,唐肃宗登临丹凤楼,大赦天下,加官群臣,追赠张巡、许远等忠烈。 “天子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并宠其孙……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图巡、远、霁云像于凌烟阁,为‘睢阳庙’,号‘双庙’。”这是在睢阳最早建起的祭祀张巡、许远等忠烈的庙宇。 唐至德中(年),睢阳庙惟专祀张巡、许远,以南霁云配,世称“双庙”,亦称“双忠庙”。后来又增雷万春、贾贲二将,改称“五王庙”。宋大观中(年),增姚阍为六,表其庙曰“协忠”。金天兴二年(年),“协忠庙”毁于兵灾。元至元二十六年(年),于睢阳旧城中重建协忠庙。明永乐年间(-年),迁协忠庙于州治东。宣德五年(年),协忠庙入祀典。弘治壬戌(年)6月,黄河决口,协忠庙毁于水患。正德初年(年),协忠庙迁往新城中,更名为“忠烈祠”。嘉靖三十八年(年),增修。天启四年(年)再次增修,有大殿、两庑、过厅、廊坊、大门等,共计房屋27间。崇祯十五年(年)3月,“忠烈祠”毁于战火。清顺治十四年(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年)重修,恢复明代规模,易名“六忠祠”。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仅存过厅五间,其余建筑荡然无存。年,商丘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张巡殉难处重建新祠,取名“张巡祠”,亦称“双忠祖庙”。 大唐忠烈张巡、许远,世称“双忠”,祭祀他们的庙宇称为“双忠祖庙”。千百年来,由于官方旌表,民间敬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忠文化,尤以福建、台湾为盛。历史上,中原移民历次南迁,双忠文化也随之向南传播到江淮、闽粤等地。明清时期,更是跨越海峡,把双忠文化传播到台湾宝岛,落地生根,兴旺发展。近几年来,前来双忠祖庙拜谒者络绎不绝。 编辑校对 潇姑娘 拍摄后期 宝木、潇姑娘 资料来源 商丘网、商丘古城旅游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xw/883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