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4.42%的图片,让招银理财发行的理财产品季季开1号,陡然升温。截止年6月3日,季季开1号的累计净值为0.元,收益一周之内由正转负。来自中国理财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至少有28只来自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净值型产品跌破面值,其主投方向都是固定收益类资产。1只%主投固收类资产的产品,单月怎么会出现如此明显亏损?今年前5月,利率债总发行量和净融资额分别为7.29万亿元和4.19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2.09和1.73万亿元。与此同时,利率债发行利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刚性兑付破局背后,债券收益率下行,客户的稳定收益需求依然摆在那里。巧的是,理财子公司、券商和公募基金似乎都找到了共同新风口。

28只理财子公司产品破面值

招商银行APP显示,招银理财发行的季季开1号,最近1个月收益率为-4.42%。截至6月3日,该产品的累计净值只剩下0.元。季季开2号,同期也是微幅下跌。图片来源:招商银行APP截图来自中国理财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由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净值型产品中,至少有28只跌破面值。交银理财推出的理财产品中,有17只跌破面值。农银理财推出的“农银安心·玲珑”年第1期公募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截至6月9日,产品净值为0.元。而该产品自5月7日成立以来,产品净值始终维持在1元以下。建信理财“睿鑫”最低持有60天开放理财产品第2期,6月9日的单位净值为0.元。光大阳光金养老1号,成立于年3月,截至6月8日,单位净值为0.6元。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一样,公募基金债券产品本轮调整也同样受伤。统计数据显示,5月债券基金相当于把前4个月积累的收益在此1个月内就跌去了将近一半。

罪魁祸首:史上单月第三最猛调整

成立于年4月17日的季季开1号,是一只%投资与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为R2,属较低风险。从产品运作来看,该产品成立以来期间净值曾摸高到1.元。

再看其余20多只破面值的理财产品,你会发现其成立日期几乎都集中在今年4。5两个月份,投资方向也都是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等级R2和R3都有。比如,中银理财—稳富(季季开)。建信理财“睿鑫”最低持有90天开放理财产品第2期。交银理财稳享养老3年封闭式2号理财产品等都是5月成立,而交银理财博享长三角价值投资一年定开2号理财产品。中银理财—稳富(季季开)期等部分理财产品均是成立于今年4月份。此外,从跌破面值的理财产品成立以来的运行轨迹显示,产品成立后几乎都累计小幅收益,进入5月以后,产品净值开始陆续回撤,最终跌破净值。那么,近期债券市场发生了什么?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固定收益人士均表示,5月债市由牛转熊,且出人意料地迅猛调整成为了诱因。图片来源:摄图网“本轮债市牛市在4月29日左右达到最高点,5月牛市转熊市。如果债券基金产品建仓时机为4月30日,或者是在其附近,前期积累的不够,后面赶上5月大幅下跌,基本上就亏没了。”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人士指出。光大证券固定收益团队撰文写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今年3月3日至9日快速下降(从2.75%降至2.52%),之后继续震荡下行,4月8日降至2.48%的低点后稍有所回升。1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呈现类似走势。5月以来,债市收益率整体向上调整较快,10Y和1Y国债收益率分别上升至2.83%和1.92%(6月4日),分别上升77.4BP和29.2BP。事实上,5月债市的调整的速度则更是让固收人士感叹没有反应的时间。一位固收人士向记者回忆了5月债市调整的心路历程:“4月30号是开始回调的第一天,五一节放了假回来,立刻就是巨幅调整两天,那两天都是单天20多个BP直接就上去了,根本没有反应时间。然后中间又缓了几天,过后债券收益率又接着上去了,这种现象很少见。”今年5月单月收益率上行幅度,应该可以在历史上排进前三名。另外两次分别发生在年和年。在融通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赵小强看来,4月末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复工潮开始启动,国内生产和需求的恢复程度也在企稳回升,疫情对经济影响最严重的阶段大概率已经过去。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市场判断基本面最差状况或已结束,预计经济拐点已现。同时,政策重点从宽货币转化到宽信用后,市场普遍预期资金会从资本市场流向实体经济,资金中枢会逐步抬升。政策面和基本面因素叠加,市场对债市快牛结束的判断形成了强烈的一致预期。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政策面和基本面在“预期先行”的调整之后将面临预期修正和现实检验。如果没有对于债市进一步的新增负面逻辑,那么债市在大幅回调之后箱体内波动的概率较大,长端债券调整压力可能比短端债券更小一些,其具备一定的利差保护,且其收益率对应的基本面基本已经回到春节前的水平,调整相对比较到位。

固收+:填补产品体系空白

“过去银行只要拿一些高等级的债和非标就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一位资管机构的固定收益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打破刚兑后,银行现有客户群体对现金管理产品仍然有庞大的需求。尽管现金管理产品规模易做大,但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其依赖性高且对投研的要求低,并不能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位银行理财子公司资深人士研究发现,对比中国和美国资产,美国股票和债券资产的特征基本符合风险定价理论,股票指数属于中等风险资产;而在中国不同评级的信用债分化不大,同时中等风险收益的资产处于空白。固收+产品即可以发挥银行理财在固收投资领域的优势,也可以填补产品体系的空白。固收+产品,尤其是今年以来,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和基金布局的重点之一。在很多资管人士看来,固收+的流行主要源于产品净值化趋势以及收益率下降,是投资者需求驱动的。图片来源:摄图网兴业证券财富管理部相关人士认为,固收+产品本质还是以追求稳健收益为目标的一类产品。从狭义上来说,传统固收+就是以债券等低风险固收资产作为基础,再小比例叠加其他高收益资产作为增强;其中可以叠加股票。可转债。商品等基础资产,也可以叠加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等,并根据叠加资产的风险度确定配置比例,控制产品整体风险。更进一步,可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式创设固收+产品,通过多种低相关资产的组合,实现稳健收益。如基于风险平价或目标波动率的全天候策略就是这种方式。除此之外,像市场中性。对冲套利。打新等本身就具备低波动特征的绝对收益策略也是一类重要的固收+产品。而从实际操作上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在固收+操作的空间层面较广,其中固收+权益成为了其产品布局中的着力点。翻阅一些银行理财子公司已推出的固收+产品的契约,其对权益投资的约定比例不尽相同,0-10%。0-20%都曾出现。当然,只有光大理财子公司推出了权益资产比例超过80%的理财产品。沪上某资管机构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根据过去了解的情况,我们估计银行理财固收+产品,实际操作中,投资权益资产大致比例在3%-10%。就行业普遍情况来看,他们希望这种产品的预期收益能达到5%以上。”“权益投资比例不会超过20%,有的产品波动性比较大,配置的可能多些,有的要严格控制产品波动,配置比例是比较低,主要还是看相关要求。产品预期希望最低不少于4%”一家资管公司机构业务部人士表示。除了增加权益配置,固收+的方向也显得更为灵活多变。“除了加权益以外,实际上这些银行理财子公司大多数还会用几个策略:多空对冲。指数以及主动量化,然后是打新和定增上。”该资管机构业务人士进一步指出。前述沪上资管机构人士表示,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对黄金。美元债和主动量化策略中的投资机会都比较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xw/873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