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苏陵,文/黎开文 华夏黎氏本源考 第一部分: 第一节、黎氏来源歌 黎氏来源最复杂,伏羲九夷变九黎。蚩尤九黎乱纷纷,黎阳封国灭九黎。儋耳之子牛黎国,叔均牛耕封犂国。渠犂尉犂连合黎,俱在甘肃黎水边。梁北有个黎丘氏,曹姓附庸小黎国。祁姓黎国在长治,黎侯丰舒居黎城。秦国分封终黎氏,端木子贡黎阳侯。北魏素黎改单黎,成都还有草头藜。十五支黎出中土,外加西域黎轩国。谁能解尽个中谜,上古全史了然明。年笔者于广东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整理族谱资料期间,此诗献于宗祠陈列室。 第二节、黎氏郡望——京兆郡、宋郡、九真郡 1、京兆郡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个县,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望”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南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后裔。姬姓黎国后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后裔黎干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代。《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年)废。大业三年(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年(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北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政权)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于、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来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它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后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归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丁巳(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年)评反,追==========================p02============================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后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后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后代黎干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后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年至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女婿)。 2、宋郡 宋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阏伯的封地。其后代发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时,又分支为宋国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国王族。黎侯丰舒后裔有一支以“宋郡”为堂号。 3、九真郡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化。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地。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干的后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干,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干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年生于广西阳朔,年至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年,黎桓后裔黎季牦,篡夺大越国陈朝政权,改名胡季牦,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年,胡季牦、胡汉苍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年,爱州人、黎桓后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年)进士及第,任广西郁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郁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郁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六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后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p03============================ 黎氏郡望堂号除京兆、宋郡、九真外,还有其它堂名: 4、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 5、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 6、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后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7、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 8、干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干元为堂号; 9、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第三节、黎氏来源十六支 1、伏羲后裔“九夷”音转成“九黎”,后裔一支融入彝族黎氏 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岭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后。”“九黎”即“九夷”,因音转而成“九黎”。风姓始祖太昊伏羲,乃远古部族华胥氏后代,生于成纪,始作八卦、文字、医药,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公认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在位年(约公元前年己巳至公元前年癸亥),“以龙纪官”,设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黄龙氏;又命其臣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故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伏羲时代“龙官龙师”的后裔。 伏羲的后代主要分化成为九个支系,分居九个不同的区域,称为“九夷”,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山西、一带。下传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时代(公元前年甲寅至公元前年戊申在位55年),“九黎(九夷)”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年己卯至公元前年戊申在位30年)的后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并。蚩尤遂成为“九黎国”国君,部众融纳了伏羲“九黎(九夷)”后裔及炎帝姜黎后代。 公元前年戊申,在炎帝姜榆罔与黄帝轩辕争夺帝位的“阪泉之战”中,炎帝榆罔战败,被迫让位,改封于潞国(在今山西省潞城县)。此时,“九黎”部众一分为二:一部分追随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国故地(今、山东、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阳郡辖境范围),另一部分则追随炎帝榆罔西迁于潞国。两个支系的后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为姓氏符号,这很可能就是后世彝族中黎氏的来源。伏羲后代中的一支,不断衍化发展成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其它支系则分别衍化形成夷族(年以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巴族、东巴族、纳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p04============================ 2、蚩尤“九黎国”(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 太昊伏羲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龙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飞龙氏”之官,后继位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于株(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称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谷,有大功于天下,死后被奉祀为第一代稷神“后稷”。(按: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农姜石年。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时代后稷农正之官姬弃,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传十七代为公孙少典,因功封有熊国(今河南省新郑县)。公孙少典的长子即炎帝神农姜石年;次子以父字为氏,姓少典氏,袭封有熊国,下传年至黄帝轩辕灭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农姜石年建都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以火纪官”,设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颛顼时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以观察火星的移动变化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创颛顼历。此后,帝喾、尧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时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运行规律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历法知识,把火正祝融之官,简单地解说成“上古管理火种的官”,殊为不当。“秋官西火氏”,主察长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现代天文学所说的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黎明现于东方,古称太白星,傍晚现于西方,古称长庚星。观察太阳的岀入变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主察天上中宫主要星座天极星,即北斗七星,以斗柄所指,来确定毎年十二个月的月名,划分季节,指导农事。至尧舜时期,这种工作,成为天子的专职之一,《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炎帝神农姜姓家族统治时代年(公元前年己未至公元前年戊申)共传九帝: ○1、炎帝神农姜石年(公元前年己未至公元前年戊午在位-百二十年) ○2、炎帝姜临魁(石年玄孙,公元前年己未至公元前年戊寅在位八十年) ○3、炎帝姜承(临魁曾孙,公元前己卯至公元前年戊寅在位六十年) ○4、炎帝姜黎(姜承之弟,公元前年己卯至公元前年戊申在位三十年。其子以父字为氏,,受封黎国,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传至炎帝榆罔时代,黎田子黎邛所生九子,以长子蚩尤为首的九兄弟,伙同族兄弟七十二人,灭掉伏羲风姓后裔九夷即九黎部,号称九黎国。后来,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轩辕打败。九黎国到颛顼时代造反,被颛顼之孙即老童与骄福所生二子南正重与北正黎消灭。北正黎之孙黎阳,在尧帝时受封耆国,上古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黎阳为汉族黎氏本源始祖) ○5、炎帝姜明(姜承之孙,公元前年己酉至公元前年丁酉在位四+九年) ○6、炎帝姜宜(姜明之子,公元前年戊戌至公元前年壬午在位四+五年) ○7、炎帝姜来(姜宜之子,公元前年癸未至公元前年庚午在位四+八年) ○8、炎帝姜哀(姜来之子,年辛未至公元前年癸丑在位四+三年) ○9、炎帝姜榆罔(姜哀曾孙,公元前年甲寅至公元前年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其中公元前年己亥至公元前年戊申为黄帝轩辕摄政之十年。姜哀生姜里,姜里生姜节茎,节茎生姜克与姜戏,姜克生榆罔。) 炎帝姜黎后代黎(耆)田氏、蚩尤九黎国、小黎国的黎氏 蚩尤是炎帝姜黎(公元前年己卯至公元前年戊申在位30年)的后代,以父字为氏,姓黎氏。清朝姓氏学者张澍《姓氏寻源?路史》“蚩氏:蚩尤之后。蚩尤:姜姓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蚩尤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姓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p05============================个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伏羲后裔九黎(九夷)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蚩尤”二字,本义是指寄生在人体肚子里的蛔虫,九黎国奉此物为宗祖图腾神像,人们即以蚩尤为九黎国君之名。《史记正义》“孔安国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要比“涿鹿之战”早。《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应为末代炎帝姜榆罔)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按:‘百姓’一词,在古文献中,先泰以前,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贵族;秦汉以后所说的‘百姓’,方是现代汉语意义一样的‘百姓’),而神农氏(应为炎帝榆罔)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按:时黄帝方十来岁),诸侯咸未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没有谁)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五臣名),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榆罔),是为黄帝。” 公元前年戊申,黄帝时年22岁,在阪泉之战中打败末代炎帝姜榆罔,登上了天子宝位,建都涿鹿(在今省涿鹿县城东南八十里矾山镇西部黄帝故城。阪泉在今省涿鹿县城东一里,亦名黄帝泉)。而此时的蚩尤九黎国,正活跃于中原(今河南省),极力扩张势力,争夺帝位,《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公元前年己亥至公元前年戊申为黄帝轩辕摄政时期,即11至22岁阶段),有蚩尤兄弟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使刀戟大弩,威镇天下,诈杀无道。万民钦命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长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以兵符。伏蚩尤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殄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云云,均为艺术性夸张,极言其暴戾,凶犷不服,以致蚩尤战死后,黄帝还要在自己脸上画上蚩尤脸谱,来威吓八方诸侯,足见蚩尤在当时的威慑力!近代有人以为蚩尤“铜头铁额”是外星人,“涿鹿之战”是地球人与外星人之战,那就远远超出了寻宗问祖的范畴。本文一笔带过,不卷入。 公元前年己卯(黄帝轩辕三十一年,时年52岁),蚩尤趁黄帝外岀巡狩之机,率领九黎国部众,一举攻入帝都涿鹿。黄帝急忙调兵遣将回都,在应龙、女魃的帮助下,打败了蚩尤,并将他五马分尸,分埋于几处。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冀州:中土也,黄帝亦教虎、豹、熊、罴(四臣名),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灭之,见《史记》。沅曰‘《归藏?启筮》云“蚩尤岀自羊水,八肱八趾,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见《初学记》。”’”应龙:黄帝麾下大将。风伯:风,太昊伏羲后裔风姓之国;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第三等。雨师:人名,蚩尤麾下战将。从:跟从、随、趁着。天女:天帝之女,即黄帝轩辕之女。魃:黄帝女之名,秃头而骁勇善战(后世奉祀为战神、旱鬼);黄帝四妃之一嫫母(后世奉祀为海神、夜叉),奇丑无比而有圣德,魃即嫫母所生之女。意译:蚩尤率领他的九黎国部众侵伐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今省)平原,组织力量准备反攻。应尤令部众拦坝储蓄河水,打算水淹蚩尤来犯之敌。蚩尤又调来风伯、雨师这两支人马,趁着大风大雨的机会,前来偷袭。在此战情危急的关头,黄帝当机立断,浱他的女儿、跷勇善战的魃,率师前往增援,一直打到风停雨止,才打退了蚩尤,一路追击到山东青邱,把他活捉,杀了。==========================p06============================ 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并把他五马分尸。蚩尤的遗骨埋在几处:山东有两处蚩尤坟,涿州也有一处蚩尤坟。而涿州蚩尤坟中埋的,只是蚩尤的头颅。这大概是黄帝追杀蚩尤,大获全胜之后,特意将蚩尤头颅,携回帝都示众,并埋于帝都涿鹿脚下,以示永久镇压之意。蚩尤头颅葬地,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地。至帝颛顼高阳时代(公元前年癸卯至公元前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筑涿州城时,故意将西城墙筑成凹字城。那凹口,正好是蚩尤头颅的埋葬地,算是将蚩尤坟抛岀了涿州城外。清朝文人有一首《凹字城》诗,讽诵其事:“十丈飙掀黄土坡,一椽驿馆晷腾梭。会须颛顼城凹字,漫说轩辕虞涿阿。平世驼罗早罢戍,细流挟活动成河。日寒柳脱驰官道,只觉洪荒古意多。” 公元前年己卯,九黎国君蚩尤战败被杀,九黎国部众分为三部分:没有参与反叛的,仍留居原九黎国故地;另一部分被迫东迁山东邹屠国,其后一支重建小黎国(在今山东省郓城西),以国号为氏,姓黎氏,一支姓邹屠氏(后裔融入汉族的邹氏、屠氏);再一部分南迁江淮地区(今长江、淮河一带),与苗蛮杂居在一起,建立三苗国。 留居中原的九黎国部众,到了少昊帝金天氏末期,不服少昊帝统治而造反,少昊帝无力镇压,到颛顼帝中期,被颛顼的两个孙子“重”与“黎”彻底消灭。而“黎”在当时任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为汉族黎氏正宗本源肇祖)。九黎国被“重”与“黎”消灭后,宗室后裔一支逐步西迁山西省,尊奉蚩尤为其血缘始祖,这就是年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专栏节目中播访的、记者采访山西省运域市解州镇蚩尤村村民的祖先来历时,村民说九黎族的首领蚩尤是他们的始祖的历史根源。但蚩尤村,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黄帝和蚩尤打仗的战场:另一支则南迁江淮,与黄帝时代南迁的族人居住在一起,归服三苗国。至公元前年辛卯,尧帝禅位给舜,三苗国君反对,被尧帝诛杀,有苗民叛入南海,另立三苗国,后裔分支、衍化成苗族、黎族(即海南岛苗族黎族的祖先)。《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说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而留居江淮的三苗国民,为逃避历代汉族朝廷的压迫,不断西迁,最后定居贵州省。这叔是年9月18日晚,福建省东南电视台“旅游与发现”专栏节目中播放的、蚩尤九黎族后伐“最后的枪手部落——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芭沙部族”的祖先来源。历史上不断南迁的九黎族人,既有伏羲时九黎(九夷)族的后代,也有炎帝榆罔的后代,还有以蚩尤为首的九黎国黎氏族人,不断繁衍发展,最后融合、形成南方的芒族,主要聚居于越南北部与中国云南省交界的山区中,据称现有人囗70多万人。 黎族不可能全部姓黎,除黎氏外,还有哪些姓氏?因为没有接触这方面的资料,无从知晓。而有人则认为,九黎不姓黎,这个结论有点武断。 广西宾阳黎氏族人黎志健公(子姓黎侯国丰舒后裔、高级工程师,已退休)对家族历史素有研究,对于九黎是否姓黎?他的考证结果是:“九黎不姓黎。1)、九黎族首领蚩尤是九夷族人,黎、夷一音之转,九黎即九夷;2)、九夷族中东夷少昊融入华夏族中的四个分支,其后没有人以黎为姓;3)、成书于东汉末年应劭(?至约年在世)所编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于宋代散轶,由今人吴树平所校释、天津人民岀版社1年版的《风俗通义》详释本和王利坚校释、中华书局年版《风俗通义校注》两种版本所作的注释‘九黎的后裔中,确实有人以黎为姓’,为后人所作的注释,并非岀自原著,不能作为信史;4)、在一些姓氏学最权威的著作如《元和姓篡》等经典中,均未见有黎氏岀自九黎之说。”(以上摘自黎志健于年12月16日给黎开文来信) 笔者以为,黎志健公的观点有三个误区:1、将伏羲时代的九夷(九黎)族与炎帝榆罔时代的蚩尤九黎国混在了一起;2、将伏羲风姓家族统治时代的少昊帝白帝朱宣与黄帝纪元时代第二帝少昊金天氏混在了一起;3、所谓权威、名著,尤其是姓氏学方面的专着,不值得绝对迷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某一时代处于某门学术研究顶峰的学者,也总免不了挂一漏万,加上所持观点不同,往往应用同一条考据资料,不同的人,却得岀南辕北辙的结论。==========================p07============================ 3、汉族黎氏本源——北正黎、黎阳耆(黎)国 (一)、黎国始于北正黎之孙黎阳,存世一千二百三十五年。这一支黎氏出自黄帝轩辕第七代裔北正黎之孙黎阳,以祖父之名为氏, 姓黎氏 黄帝—昌意—干荒—韩流—颛顼帝—老童—北正黎—太子长琴—黎阳(尧帝时封耆黎国,为黎氏始祖)清朝学者王相《百家姓考略》 说得非常明白:“黎,征音,京兆郡。1)、系出高阳氏颛顼孙北正黎之后,封黎阳为黎国,子孙以国为氏。2)、又有黎丘氏。”按: “黎阳”所封国名“耆国”,子孙以祖名“黎”为氏。“北正黎”,以祖父帝号“高阳”为氏,复姓“高阳”,单名“黎”。而上古 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尚书》“耆即黎”。“耆”与“老”亦为通假字,《辞海》“耆,老”。《说文解字》“七十以上曰老,言须发白也。”考其原由,“耆国”初封地,乃蚩尤“九黎国”故地,“北正黎”之名,即因灭“九黎国之功”而得赐名曰“黎”,不宜以亡国国号为新国号,故称“耆国”而不称“黎国”。“黎阳”系“老丘国”太子长琴之子,北正黎之孙,老童曾孙。而老童始封地国号“老丘国”尚存世,且有嫡子继承。故黎阳封地,不宜以宗祖国号“老”字为国号,而取与“老”字同义的通假字“耆”字为国号,表示耆国宗室与老丘国嫡系-样,血缘均出自“老童”。黎阳,北正黎之孙,于尧帝元年(公元前年戊寅)封耆国,因其以祖父之名“黎”为氏,故亦称黎国,至今上古史的教材中所标“夏商时期诸侯列国图”,均在耆国的“耆”字傍加注“黎”字。耆(黎)国首都,夏朝时在黎阳(以人名作地名,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古黎阳镇)。下传六百零八年至公元前1年,黎侯参与成汤在“鸣条(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安邑镇北)”打败夏桀之战,有功,被商朝开国天子成汤改封于潞州上党郡壶关(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一带),仍称耆(黎)国。再下传六百三十年至公元前年丙辰,当时的耆(黎)国靖远侯黎恭公,因无道,被西伯侯(谥周文王)姬昌歼灭。《史记?周本纪》“文王脱羑里,明年,灭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此耆国,即古黎国。祖伊与殷纣王的对答话语,史官详细记录在《西伯戡黎》一文中,内无戡黎起因、经过、结果的详细叙述,标题注释“西伯:文王也,名昌,姓姬氏。戡:胜也。黎:国名,在上党、壶关之地。按《史记》‘文王脱羑里之囚,献洛西之地,纣赐弓矢铁钺,使得专征,为西伯。文王既受命,黎为不道,’于是举兵伐而胜之。”正文全文为:“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返)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周文王灭耆(黎)国,是在他脱羑里(殷商时代的国家监狱,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羑里周文王故城)之囚的第六年(公元前年丙辰),也就是说姬姓耆(黎)国,自黎阳于尧帝元年(公元前年戊寅)初封,下传至公元前年丙辰靖远侯黎恭公灭于周文王,共存世一千二百三十八年,这中间的具体繁衍情况,没有资料,若以平均一代23至25岁来推算,应已传48至53代子孙。==========================p08============================ 二、自黄帝轩辕至黎阳的世次关系、相关经典文献资料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应为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黄帝陵在今陕西省延安地区黄陵县,嫘祖陵在今四川省盐亭县。玄嚣是黄帝长子,任春官青云氏,封清江水诸侯,封地在今省清河县清凉江流域。青阳是玄嚣之子,封泜水诸侯,封地在今省临城县泜河流域。昌意是黄帝的次子,原任夏官缙云氏,因品行不端,被贬封为若水诸侯。若水,即今四川省雅垄江的古称。 清朝学者毕沅校注本《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之东,黑水(今甘肃省黑河)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娶雷(通嫘字)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沅曰:‘《史记索隐》云“降:下也。若水在蜀,所封国也。《水经》曰‘水岀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生韩流(《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干荒即韩流也〈应为干荒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沅曰‘韩、干声相近,流即荒字之误也。〈按:此为毕沅之误。〉)韩流擢首谨耳。(擢首:长咽。谨耳:未闻。沅曰:《说文》云‘颛:专专谨也。’此文云云,疑颛顼所以名,以似其父欤)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渠:车辋,言胼脚也。《大传》曰大如车渠。豚止:止,足。按:少昊帝金天氏时代“以鸟纪官”,此句当理解成某种鸟的具体形象,而非韩流本人。韩流也是少昊帝时代的一方诸侯,其所居之官职名称,即以此种鸟名来代替,此鸟也是若水诸侯国所尊奉之神、即宗祖图腾神像,是一种人面猪嘴、身似麒麟胼腿豚足的鸟儿),取淖子曰阿女(沅曰:淖即蜀字,古用淖也。《帝王世纪云》‘颛顼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生颛顼于若水,见《初学记》),生帝颛顼(《世本》云‘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仆。’沅曰:‘按此经,则颛顼,韩流之子、昌意之孙也。《大戴礼?帝系》云‘昌意产高阳’,云‘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按:宋朝王应麟着《三字经训诂》‘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清朝王相对此注释有‘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五年〈应为七十八年〉’之句,若从《世本》及《史记》之说,以颛顼为黄帝之孙,少昊为黄帝之子,世次太近,二帝在位时间又如此之长,不合常理,当是依《山海经》推排颛顼为黄帝玄孙比较确切,故本文推算“黄帝纪元”黄帝世系表,依从《山海经》之说,而不从《史记》之说。 帝颛顼高阳的诞生地在若水诸侯国。屈原《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帝:当王的人死后又有庙主的称呼。《礼记?曲礼》‘天王崩,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高阳:远古帝王颛顼有天下时的称号,《章句》‘颛顼有天下之号也’)。”“颛顼”是庙号。汉朝太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义?王霸?五帝》“颛者,专也;顼者,信也。言其承易,文之以质,使天下蒙化,皆贵贞悫也。”“若水”即今之四川省雅垄江,地处青海省、四川省,为长江上游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周均县,四川省石渠县、甘孜县、新龙县、雅江县、凉山县,至渡口市汇入金沙江(长江上游的一段)。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之“若”字,即指若水——《起名80法?以生地祖籍起名法》(广西民族岀版社岀版,陈振桂、周月珍编着):“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岀生于四川乐山地区。少年时代在此成长,为了不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为了寄寓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深情,他将四川乐山的大渡河古名沫水、与雅垄江古名若水,合起来取名沫若。”==========================p09============================ 《世本》“颛顼娶于滕坟隍氏之子女禄,产老童。”《大戴礼?帝系》“老童娶于根水氏之子骄福,产重及黎。” 综合以上几种文献资料,自黄帝轩辕至帝颛顼高阳的历代祖妣记载该如下: 黄帝轩辕娶正妃西陵国公主嫘祖,生二子:长曰玄嚣,降居(封于)江水(清江水);次曰昌意,降居(封于)若水。昌意正妃娶蜀山国公主名女枢,生干荒。干荒娶淖子国公主名曰景仆,生韩流。韩流娶蜀山国(淖子国)阿女名昌仆,生帝颛顼高阳。帝颛顼高阳娶九嫔(九个嫔妃)其中正妃娶滕隍国公主名女禄,生伯称与老童。伯称娶有娲氏之女生卷章。卷章娶竭水国公主名高娲,生重黎及吴回。老童娶根水国公主名骄福,生重及黎。老童的封地老丘国,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部,详见《中国历史地图?夏时期全图》。老童的墓葬地“騩山”,即今河南省新密县境内的騩山,亦称隗山。此地在远古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曾经是大騩山、鬼隗氏部族的活动区域。《山海经?中山经》“青要山又东十里,曰騩山(騩:音巍。沅曰‘山当在今河南新安县〈即今河南省新密县〉,西北即青要山东阜。《水经注》云“騩山,强山东阜也。”《国语》“主芣騩”即此山’),其上多美枣,其阴有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岀焉(沅曰‘《水经注》云“河水〈黄河〉与畛水合,又东,正回之水入焉,水岀騩山,东流,俗谓强川水,与石瓜畴川合,又东迳〈经〉疆冶、铁官东,东北流注于河水。”水当在今河南新安县,而北流注于河〈黄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纹〉,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即今甘肃省敦煌县境内的三危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沅曰《文选?琴赋》云‘慕老童于騩隅’,王臣作‘隗’),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其音如磬,其下多积蛇。”上古步为1里,此至推算,此“騩山”,可能是今甘肃省敦煌西部与新疆交界处的白山,此地在夏禹着《山海经》时,仍奉老童为山神,大概是老童后代的西迁地,将其神主安置于“騩山”。 老童的两个儿子“重”与“黎”,分别担任帝颛顼高阳时代(公元前年癸卯至公元前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的木正芶芒、火正祝融之官。《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南正重封国于汾川(在今山西省汾川平原)。北正黎袭封老丘国,娶姒国公主姒氏,生太子长琴、噎。噎“处西极昧谷(即崦嵫山)”,为尧帝时期西方观日点星象官,封西和国,为和氏始祖。太子长琴居榣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四鸟官名〉。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北山多桂及榣木,因名云耳),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世本》云‘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也)。老童生祝融(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按:此为郭璞误注。此处“祝融”指老童次子“黎”,任帝颛顼高阳时代火正祝融之官。沅曰《大戴礼?帝系》云‘老童〈按应为卷章,老童胞兄伯称之子〉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祝融(北正黎)生太子长琴,是处(分封于)榣山,始作乐风(创制《乐风曲》也)。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有虫,状如兔,匃(胸)以后者裸不见(言皮色青,故不见其裸露处也),青如蝯状。”太子长琴生子黎阳。黎阳以祖父北正黎之名为氏,为黎氏始祖,在帝挚时代(公元前年庚午至公元前年丁丑)任火正祝融之官,尧帝元年(公元前年戊寅)封耆(黎)国,自此封国定姓,为汉族黎氏正宗本源始祖。==========================p10============================《史记?周本纪》“文王脱羑里,明年,灭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此“耆国”,即本支宗祖耆(黎)国。“祖伊”,山西黎侯国始祖(见《荆楚黎氏族谱》)。 《尚书大传》“文王受命,-年继虞、芮之讼;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戎;五年伐耆(黎);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书经?西伯戡黎》题注:“西伯,文王也,名昌,姓姬也。戡,胜也。黎,国名,在上党壶关之地。按《史记》‘文王脱羑里之囚,献洛西之地。纣赐弓矢铁钺,使得专征,为西伯。文王既受命,黎为不道,于是举兵伐而胜之。’” 《世本》“颛顼娶于滕坟氏之子女禄,产老童。”《大戴礼?帝系》“老童娶于根水氏之子骄福,产重及黎。”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山(按:即今甘肃省敦煌县境内的三危山)。……又西-百九十里,曰騩山(沅曰《文选?琴赋》云慕老童于騩隅。王臣作隗),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其音如磬,其下多积蛇。”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史记?太史公自叙》“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按:此处“重”与“黎”为兄弟俩。“重黎”为另一人。“重黎”与“吴回”又为兄弟俩,乃“老童”胞兄“称”之孙,“卷章”之子。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世本》云‘颛顼娶于滕坟氏之子女禄,产老童也。老童生祝融[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祝融也。’按:此为郭璞误注。此处‘祝融’,指老童次子黎,任颛顼帝高阳氏时代火正祝融之官]。沅曰:‘《大戴礼?帝系》云老童(按:应为卷章,老童胞兄称之子)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按:香港《黎氏会刊》出现的‘黎及’即是清朝咸丰年间广东高明县黎卓林修谱,未多加查阅古籍,误将此句断为高娲氏产三子‘重、黎及、吴回’且误以‘黎及’为其黎氏始祖)。祝融(北正黎)生太子长琴,是处(分封于)榣山,始作《乐风》(创制《乐风曲》也)。”注:黎卓林乃广东高明县清朝咸丰乙卯科年恩贡生,本是周武王时所封尧帝裔祁姓黎国后代,却将其始祖先世硬接上卷章支系,且老童与卷章不分,炎帝与黄帝世系不分,编造出卷章生黎及、吴回,又误将羲氏、和氏世系编造成吴回后裔,谬误百出,误导子孙!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玄孙,昌意之子(应为曾孙)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年)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史记?太史公自叙》“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为司马氏。” 《百家姓考略》“程,商音,安定郡,系出高阳氏,颛顼孙(应为曾孙)重黎为尧(应为帝喾高辛)南正司火之官,世封程伯。周(朝)有程伯休父(甫),为周(朝)司马(官),以官为氏。秦(朝)有司马印。汉(朝)有司马迁(《史记》作者)。” 《资治纲鉴》“少昊氏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揉。帝命木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少昊之子;黎,高阳(颛顼在生时帝号)孙也。”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xw/787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