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武帝初宁陵、文帝长宁陵地理位置补论——重温朱希祖先生《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的相关考述

作者简介:杨晓春,浙江湖州人,年4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近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隋〈虞弘墓志〉所见史实系年考证》(《文物》年第9期)、《论晚明江南穆斯林学者的文化纷争——从王岱舆〈正教真诠〉批评的〈证主默解〉说起》(《南京大学学报》年第1期)、《〈云麓漫钞〉中一则隋唐长安研究珍贵史料的校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3辑)、《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考古》年第8期)、《13-14世纪辽阳、沈阳地区高丽移民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年第1期)、《隋〈虞弘墓志〉所见“鱼国”、“尉纥驎城”考》(《西域研究》年第2期)、《河北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撰写年代详考》(《中国文化研究》年秋之卷)、《试论明末清初中国回回民族文化继承的一个侧面——以〈清真教考〉为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年第5期)等。另点校有元人笔记《玉堂嘉话》(中华书局,年)。

本文原载《新学衡》第一辑,第60-64页。

曾任教于中央大学史学系的朱希祖先生

关于六朝帝王陵墓的研究,八十年前朱希祖先生撰《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无论在遗存的记述方面还是文献的利用方面都可以说是第一种系统的现代研究,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对于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刻的研究,便一直受惠于这一报告书。

我曾探讨过南京东郊麒麟镇(麒麟门)东北麒麟铺的一对陵墓神道石兽的墓主问题,认为并非是向来认为的宋武帝初宁陵或文帝长宁陵石兽。文中着重分析了文献记载中的二陵的地望问题,认为当在钟山西北侧求之。但是,因无遗存可考察,未能就二陵的位置作进一步的认定。现在,重读朱希祖先生《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中一处考述文字,想就宋武帝初宁陵、文帝长宁陵的地理位置问题再作些补充讨论,算是八十年后的后学的一份读书笔记吧。

关于麒麟铺石兽一文中已经详细引用了有关二陵地望的传世文献,并作了比较与分析,此处不再赘引,仅摘录很能说明问题的几条资料,以及我的一些结论,以便下文的探讨。

唐中期的《建康实录》记初宁陵位置:

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围三十五步,高一丈四尺。

又记长宁陵位置:

陵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周回三十五步,高一丈八赤(尺)。

南宋初年的《六朝事迹编类》载:

《建康实录》:“宋高祖永初三年,葬初宁陵,隶丹阳建康县蒋山。”《图经》云:“在县东北二十里。”政和间,有人于蒋庙侧得一石柱,题云“初宁陵西北隅”。以此考之,其坟当去蒋庙不远。

《建康实录》:“宋文帝元嘉三十年,葬长宁陵。”《图经》云:“隶县东北二十五里,与武帝陵相近。”今未详所在。

以上记载中的唐县指唐江宁县(上元县),上元县治在今天南京旧城西南朝天宫以东一带。再根据宋代去上元县三十多里的梁吴平侯墓、梁始兴王墓、梁安成王墓远在姚坊门(尧化门)东北,可以将县东北二十里或二十多里的初宁陵、长宁陵二陵大致确定在尧化门内钟山北面。因此,也可以认为只在《六朝事迹编类》中记载的二陵在蒋庙附近的记载是可信的。当然,其中的蒋庙位置在《六朝事迹编类》中也有明确的记载:“今隶蒋山之北,去城二十里。”至于《元和郡县图志》载:“宋武帝刘裕初宁陵、文帝义隆长宁陵,并在县东北二十二里蒋山东南。”所谓“蒋山东南”,当有文字上的讹误。

除了唐宋时期有关宋武帝、文帝二陵位置的记载,更早的《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也明确记载了长宁陵的位置。朱希祖先生《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曾就此做过仔细的分析。朱希祖先生的分析,值得在此重新回顾一番:

希祖案《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云,太祖在领军府,嶷居青溪宅。又云,北第旧邸,本自甚华,又云,东府又有斋,亦为华屋,而臣顿有二处住止。七年(永明)启求还第,上令世子子廉代镇东府。上数幸嶷第,(北第也,南第即东府斋。)宋长宁陵??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是入他冢墓内寻人,乃徙其表阙騏驎于东岗上,騏驎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南史》略同。据此,宋文帝长宁陵,初在青溪北部,东冈西麓,与东田相近,齐永明中,始迁其表阙騏驎于东岗上,《齐书》为梁萧子显撰,子显即齐豫章文献王嶷第八子,其言必最可信。

东冈即沈约《郊居赋》之东巘,《梁书·沈约传》,约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立宅东田,瞩望郊阜,尝为《郊居赋》云:睇东巘以流目,心悽怆而不怡,盖昔储之旧苑,实博望之余基,又云,惟钟岩之隐郁,表皇都而作峻,观二代之茔兆,覩摧残之余??。考《齐书·文惠太子传》,求东田,起小苑,上许之,永明中,二宫兵力全实,太子使宫中将吏,更番役筑,宫城苑巷,制度之盛,观者倾京师。上幸豫章王宅,还过东田,见其弥亘华远,壮丽极目,于是大怒,据此,则豫章王宅与东田相近,沈约《郊居赋》所谓睇东巘以流目,盖即东冈,其下有文惠太子小苑,即博望苑也。观二代之茔兆,谓钟山西南晋五陵及东南西南有宋二陵也。覩摧残之余??,谓晋五陵??道残缺,及东冈上宋文帝长宁陵之表阙騏驎也。齐明帝建武二年十二月,诏晋宋诸陵,悉加修理,(《建康实录》卷十五。)可证。

东冈,后名东山,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六,上元县有东山二:一在崇礼乡,今土山是也;一在钟山乡,蒋庙东北,宋刘缅隐居之地,《南史》,缅尝经始钟岭,以为栖息,及造园宅,名为东山,今去县十五里。案《南史·刘缅传》,缅以世路纠纷,有怀止足,经始钟岭之南,以为栖息,聚石畜水,髣髴丘中,朝士雅素,多往游之。据此,则缅隐居之地,乃在钟山之南,盖即在东冈下,故后人亦呼东冈为东山,《六朝事迹》谓在蒋庙东北,去县十五里,皆误,盖蒋庙在钟山西北,而此又云在蒋庙东北,则在钟山之东北矣,与《南史·缅传》不合。

东冈上之表阙騏驎,至唐时盖已亡佚,唐许嵩《建康实录》及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不知何所据,均言宋文帝长宁陵与武帝初宁陵相近,而同其里数也。

以上的考述,充分体现了朱希祖先生关于六朝陵墓的研究充分利用历史文献的特点。《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是旧方志已经引用过的,但是朱希祖先生对于其中的东冈的解说,别开生面,而沈约《郊居赋》的引用尤其予人启发。

《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

长宁陵的位置靠近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的一处宅第,并且其神道挡住了从建康城通往萧嶷宅邸的道路,因而神道石刻被移到不远处的“东冈”。朱希祖先生认为此“东冈”即梁沈约《郊居赋》中的“东巘”,他对《郊居赋》中“观二代之茔兆”的分析是非常可取的,“二代之茔兆”即指晋、宋二代靠近钟山西侧的帝陵。只是在沈约位于东田的宅第并不能看到钟山的东南,牵上“东南”,那是因为朱希祖先生认为钟山以东的麒麟铺石兽是宋武帝初宁陵的缘故。朱希祖先生还认为“东冈”就是《六朝事迹编类》记到的位于钟山乡、在蒋庙东北的“东山”,确实位置与《郊居赋》所记的“东巘”也很接近。

更明确的是,朱希祖先生以上所论,完全可以和前述《六朝事迹编类》所载北宋政和年间蒋庙之侧发现的一件带有“初宁陵西北隅”题铭的石柱所指示的初宁陵位置相呼应。正如《建康实录》和《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载的,初宁陵和长宁陵的位置是紧靠的。

宋元时期的南京地方志对于蒋庙也都有记载,如《景定建康志》载:“在蒋山之西北,去城一十二里。”并详记三国吴孙权立庙以来历代重修的历史,其中特别记到“本朝开宝八年,庙火。雍熙四年,即旧址重建。”《至正金陵新志》所载地望全同。一十二里,则完全可以和《六朝事迹编类》所载位于蒋庙东北的刘缅隐居之地去县十五里相对应。宋代的记载,从建康城北门算起,宋代的北门沿袭南唐,在今天珠江路南北门桥,位于朝天宫北约二公里,故而距离此处的里程数较距离唐上元县治的里程数要小。直到明初,又于鸡鸣山(今城内北极阁一带)南建蒋忠烈庙。但是《洪武京城图志》所附地图仍在钟山三座山峰中最西一座山峰的北面标出“蒋庙”(参见图一)。所以,我以为今天钟山西北侧的地名蒋王庙,就是宋代蒋庙的遗留,也就是说,宋代的蒋庙在今天蒋王庙一带,而这一带应该也就是南朝宋初宁陵、长宁陵二陵的所在地。

《建康实录》还有一段记载,也可以间接映证南朝宋初宁陵、长宁陵二陵与蒋庙相去不远:

(元嘉元年)置竹林寺。(原注:案,《寺记》:元嘉元年,外国僧毗舍闍造。又置下定林寺,东去县城一十五里,僧蓝造,在蒋山陵里也。)

下定林寺东去县城一十五里,所在为蒋山陵里,“陵里”之得名,可以估计是此处系帝陵之所在。文献记载同名的另外一个“陵里”,还见于《六朝事迹编类》:“《建康实录》:陈高祖永定三年葬万安陵,隶县东南古彭城驿侧,今县东崇礼乡,地名陵里,有曰天子林,其地有石麒麟二,里俗相传即陈高祖墓也。去城二十里。”今南京江宁区上坊镇南宁杭高速公路西侧有陵里村,位置正在宋代的崇礼乡的范围内。一直到明代的万历《应天府志》,还有相关的记载:“陈高祖万安陵,在城东三十五里,旧名陵里,石兽尚存,今呼石马冲。”这一“陵里”显然是因为此处有帝王陵寝(特别是有非常显眼的帝陵神道石兽)而得名的,蒋山之“陵里”得名的缘由应该也是可以如此估计的。

年,蒋王庙明岐阳王李文忠墓园发现了南朝残石兽一件,现藏南京市博物馆,《南朝陵墓雕刻艺术》一书中公布了图片,说明文字中认为系南朝梁代王侯墓石兽。从石兽风格看,我以为其实要早于南朝梁,此容另文详考之。由此新发现的蒋王庙石兽,至少可以知道蒋王庙一带确实是一片南朝前期的高等级墓葬的所在地。

朱希祖著,杨晓春编,《朱希祖六朝历史考古论集》

编辑:于佳灵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研究基地,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判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为宗旨,致力于概念史、历史记忆等跨学科的研究。

赞赏

长按







































怎么样才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sh/854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