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教育》(高教)杂志社主办的年河南所高校口碑榜大调查活动结果揭晓,商丘工学院以较高票数紧随郑州大学、南阳理工学院之后,位居全省所高校第三名。 本次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在校师生、热心观众和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共有万人次参与了本次调查,我校在调查中获得学生投票票,社会投票票,共计得票票,名列全省前三。 学校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广泛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口碑支持,主要得益于商丘工学院建校20多年来,特别是升本以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台阶,相继开展了“观念更新年”、“教育管理年”、“教育质量年”、“教育改革年”、“依法治校年”等重大主题活动,坚持“一个中心、两大支撑、三支队伍、四大功能、五大体系”的战略布局,逐步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几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选拔和培养工程、校级和省级名师工程等一些列重要措施取得实效,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师生比等方面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末,全日制在校生余人。设立了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等11个教学院(部)。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末,学校共开设57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18个,涉及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显著。13门校级本、专科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7门校级课程开发立项研究并顺利结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共个,2个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顺利结项。 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举办了首届科研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设立省厅级项目配套基金、重点学科研究项目基金和青年科研基金,逐步形成了一批较为稳定、结构相对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群体;科研立项明显增多。“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共主持科研课题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教育厅项目74项,省社科联项目47项,市社科联项目73项,校级项目22项,共有项完成研究任务,顺利结项;科研成果逐步显现。学校教师获得省部级、厅(市)级科研成果奖3项。通过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9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9项,共发表论文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8篇,主编(参编)教材部;服务地方能力逐步增强,学术交流日趋广泛。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6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8项,与企业签订重大项目5个,共承担横向科研课题5项。邀请校外专家百余人来校作学术报告。 体现“家园、公园、育园、乐园”“四园”理念的校园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本着“规划高起点,标准高规格,项目人性化,资金有保障,建设有队伍,过程有监督,质量有保障”的原则,根据学校实际,通过健全领导体制,加强统筹协调,周密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在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校园文化、精神文明、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懈努力,基本完成了创建任务,发挥了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河南省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督导、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党团建设、依法治校、宣传思想、体育艺术教育、安全稳定、后勤财务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河南省六好基层工会”、“河南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七项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政教育等办学特色逐步彰显。“校园九项文明”工程建设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感动工学院年度人物评选”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被命名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今年是学校“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即将表决通过并付诸实施,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把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凝练特色作为学校工作主旋律,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工学交替,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整体办学优势,为创建有特色、高质量、地方性、应用技术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文/潘锐) 责任编辑:王保起 本期编辑:王天增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是多少钱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