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城乡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为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更加有效地指导商丘城乡发展建设,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此编制《商丘市城乡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

  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发挥区域交通枢纽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探索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年。其中:

  近期为-年;

  远期为-年。

  四、规划范围与空间层次

  市域范围:即商丘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虞城县、宁陵县、夏邑县、柘城县、民权县和睢县,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北部与西部以商周-商济高速公路为界,南部以连霍高速公路为界,东部以济广高速公路和东外环路为界,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五、城市规划区

  商丘市城市规划区包括梁园区、睢阳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虞城县和宁陵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六、城市性质

  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七、城市发展目标

  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部崛起”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商丘向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迈进,将商丘建设成为枢纽之城、宜居之城和人文之城,确保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八、发展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

  规划至年,商丘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亿元,年均增长7.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美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48:44。

  2、社会发展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增加就业容量,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生态发展目标

  规划至年,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九、发展规模

  规划远期年市域常住人口达到万人。市域城镇化率达到68%,市域城镇人口达到万人。

  十、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规划至年,商丘中心城区人口为万人。

  十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至年商丘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人以内。

△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十二、市域空间结构

  坚持中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区域的布局原则,依托“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一主、两区、四轴、五组团”的布局结构。

  “一主”即以商丘中心城区形成市域主中心;“两区”为商丘中心城区东西两翼的虞城和宁陵两个发展区,均在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范围内,“两区”是中心城区功能的外溢区,也是中心城区基础产业向外转移的承接区,与中心城区共同构建成为引领市域发展的“商虞宁”发展极核。

  “四轴”分别是依托连霍高速形成的“连霍发展轴”;依托京九铁路、济广高速形成的“京九发展轴”;依托南商济铁路和商周-商济高速形成的“济周发展轴”和依托商登高速和商砀高速形成的“商登发展轴”。四条发展轴在商丘中心城区交汇,共同构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型”结构框架。

  “五组团”为永城、夏邑、柘城、睢县和民权五个县域中心,形成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团,也是商丘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

  十三、城乡规模等级体系

  统筹商丘全域城乡用地布局,形成市域主中心、县域中心、乡镇和村庄的四级联动体系。

△市域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十四、县域中心

  1、永城市区

  国家能源基地,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的重要节点城市,以能源和食品产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生态宜居为特色的综合性生态工贸城市。规划远期城市人口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80平方公里。

  2、民权县城

  庄子文化名城,新兴工业与商贸型城市。规划远期城市人口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2平方公里。

  3、夏邑县城

  豫东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纺织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贸城市。规划远期城市人口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2平方公里。

  4、睢县县城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原水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制鞋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规划远期城市人口3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

  5、柘城县城

  以新材料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滨水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远期城市人口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6平方公里。

  十五、生态功能区划

  全市划分5类生态功能区:黄河故道生态功能区、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区、沙化控制生态功能区、矿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暖温带平原生态功能区。

  十六、城市发展方向

  商丘中心城区以向东发展为主,向西发展为辅,形成“东拓、西延、北优、南控”的发展格局。

  十七、城市开发边界

  城市开发边界北部、西部以商周-商济高速公路为界,南部以连霍高速公路和睢阳产业区南侧的引黄渠为界,东部以济广高速公路和东环路为界。

  十八、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三心辉映、多轴联动、绿廊楔入、片区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1、三心辉映

  依托商丘火车站南北广场商贸中心的提升与改造,古城文化中心的保护与优化,日月湖商务中心开发与建设,形成汇聚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三大综合服务中心交相辉映,引领城市发展的“金三角”格局。

  2、多轴联动

  依托神火大道、南京路和黄河路形成“一纵两横”的城市发展主轴;依托凯旋路、宋城路和包河沿线布置服务功能,形成联系三大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次轴。

  3、绿廊楔入

  沿商周-商济高速、连霍高速、济广高速、京九和陇海铁路两侧控制和保留生态绿化廊道;沿包河、运河、忠民河、蔡河等河流水体构建滨水绿化廊道,楔入城市建成区增加城市的通透性。

  4、片区融合

  依托主要交通走廊及绿色廊道将城市划分为九大功能片区,分别为老城发展片区、古城文化片区、商务中心片区、梁园发展片区、道北发展片区、创新研发片区、东南片区、物流产业片区和装备制造业片区。

△市域城乡用地统筹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市域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十九、片区规划

  1、老城发展片区

  东启睢阳路,南至南京路,西至平原路,北至陇海铁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4.9平方公里。定位为区域型门户枢纽、现代商贸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结合火车站周边地区的改造更新,实现功能业态调整,形成特色商业及商贸综合服务中心。

  2、古城文化片区

  东启神火大道,南至连霍高速绿带,西至商周高速绿带,北至南京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32.2平方公里。古城文化旅游区以商丘历史文化展示为核心,以历史城区保护和历史遗址保护为基础,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利用历史与人文资源,注重城市品质提升,突出“华商之源”、“归德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3、商务中心片区

  东启京九铁路绿带,南至连霍高速绿带,西至神火大道,北至南京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49.1平方公里。定位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高端职能集聚区,集商务办公、商贸会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服务中心。

  4、梁园发展片区

  东启平原路,南至南京路,西至商周高速绿带,北至陇海铁路绿带,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34.7平方公里。依托商丘高新区(梁园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体育健身器材、电子信息和研发孵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注重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

  5、道北发展片区

  东启京九铁路绿带,南至陇海铁路绿带,西、北至北外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9.9平方公里。道北发展区通过对区域性交通集散、特色商业街区、现代化商贸市场、生态休闲以等功能的集聚,形成商丘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活力地区。

  6、创新研发片区

  东启济广高速绿带,南至华商大道,西至京九铁路绿带,北至陇海铁路绿带,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1.7平方公里。依托对原有的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教育科研资源的集聚联动,建设区域性信息通信枢纽和大数据中心,打造以先进制造、农业科技、民生科技三大领域为重点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双创”示范基地。

  7、东南片区

  东启济广高速绿带,南至南海大道,西至京九铁路绿带,北至华商大道,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该片区依托商合杭高铁东广场、结合白衣湖公园,形成以居住、商业服务、休闲康体为主的生态宜居新城。

  8、物流产业片区

  东启济广高速绿带,南至郑徐高铁绿带,西至京九铁路绿带,北至北外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7.0平方公里。物流产业片区定位为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集现代专业市场、综合保税、电子商务、物流延伸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区域性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

  9、装备制造业片区

  东启东外环,南至胜利路,西至济广高速绿带,北至庄周大道,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2.9平方公里。装备制造业片区定位为以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

  二十、铁路

  商丘市域铁路系统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干,普通铁路为补充。郑徐高铁和京九-商合杭高铁,形成“十字形”高铁网络;新建郑商永城际铁路,自永城经商丘机场至郑州机场。新建南商济客货运铁路、禹亳货运铁路、邢商永货运铁路,与原有的京九铁路、陇海铁路共同构成“米字型”普通铁路客货运网络。

  二十一、公路

  规划形成“四纵五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系统,“四纵”为阳新高速、商周高速-商济高速、济广高速(G35)、济祁高速;“五横”为商砀高速、连霍高速(G30)、郑民高速、商登高速(S60)、永登高速;“一环”为由商砀高速、商周高速、商周—商登高速联络线、商登高速(S60)、连霍高速(G30)和连霍—商砀高速联络线构成的“商虞宁”高速环线。规划期末实现每个县市有两条及以上高速公路通达。

  规划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的一级公路网。“四纵”为G延伸线、省道S、国道G、国道G—G;“四横”为国道G、国道G、省道S、国道G;“一环”为由国道G、国道G和国道G绕中心城区围合的一级公路环线,即中心城区物流快速环路。

△市域公路交通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中心城区对外交通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二十二、城市道路系统

  规划形成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四级道路结构体系,形成方格路网为主的网络格局。

  规划布局“一环两横三纵”的快速路结构,“一环”为物流快速环路,“两横”为黄河路、北海路,“三纵”为平原路、中州路—归德路、商都大道,全长.5公里,路网密度0.8公里/平方公里。

  规划主干路形成“八横八纵”的交通性主干路,“八横”指庄周大道、生态大道—汇聚十二路、建设路—胜利路、民主路—长江路、文化路、南京路、华商大道、中亚大道,“八纵”指梁园路、金桥路、凯旋路、神火大道、富商大道、京九西路、商均路、陆港三路。城市主干路网格局为“十六横十六纵”,密度为1.3公里/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道路等级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二十三、城市公共交通

  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为支撑、常规公交为基础的多层级一体化公交系统。中心城区规划设置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发展形成“环形+放射”轨道交通线网结构。

  规划形成“八横七纵”的快速公交走廊,“八横”指汇聚十七路、生态大道、朱台路、建设路—胜利路、文化路、南京路、宋城路、华商大道,“七纵”指梁园路、君台路、神火大道、归德南路、商均路、富商大道、陆港三路。规划机场专线和虞城专线。

  二十四、绿地布局

  商丘中心城区规划绿地系统布局为“三区、五廊、九带、多园”。

  三区:黄河故道生态开敞区、历史遗迹生态开敞区、商东农林生态开敞区。

  五廊:商周-商济高速绿廊、连霍高速绿廊、济广高速绿廊、京九铁路绿廊、陇海铁路绿廊。

  九带:依托包河、忠民河、万堤河、康林河、古宋河、周商永大运河、蔡河、东沙河、日月河,打造中心城区九条主要滨河绿化景观带,串联中心城区各公园等公共开放场所,共同构成中心城区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网络。

  多园: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多处市民公园、街头绿地和滨河绿地。不同类型、规模体系的公园绿地呈斑点状分布,为市民提供户外活动的绿色开敞空间。

  二十五、公园绿地

  规划市级公园17处,分别是人民公园、沙河公园、日月湖综合公园、汉梁文化公园、商都公园、花博园、清凉寺公园、八一公园、日月湖湿地公园、古玉公园、迎宾公园、陇海公园、白衣阁遗址公园、东海公园、运河湿地公园、植物园、邓斌口公园。

  二十六、广场

  规划广场分别结合出入口、综合交通枢纽、城区公共设施和社区中心布置,共规划42处广场。

  二十七、水系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九河、十三湖”的河湖水系结构。

  九河:包河、蔡河、忠民河、古宋河、周商永大运河、万堤河、康林河、东沙河、日月河。

  十三湖:结合河流水系与主要的商业、商务、居住功能区布局,形成包括古城城湖、日月湖、邓斌口湖等在内的湖泊水面,共计13处。

△中心城区绿地水系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二十八、海绵城市建设

  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进行雨水控制和利用。到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的区域占城市建成区的比例达到80%。

  二十九、给水排水系统

  中心城区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以地下水为辅,形成多源供水的格局,积极争取地表水引水指标,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每个水源配建1座水厂,共设4座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75万立方米/日。

  中心城区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新建4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日。

  三十、能源供应系统

  结合区域电网发展要求,建设千伏送电网络和3座千伏变电站,保障“西电东送”安全。

  中心城区构建以管道天然气为主、LNG为辅的多气源供应格局,建设环城高压管网输配系统,形成供需平衡、气源结构合理、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天然气系统。

  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发展煤炭洁净转化和高效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煤改气,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市域热源以热电厂和区域供热锅炉房为主。

  三十一、通信系统

  加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与安全保障,实现通信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通信业务的多样化。

  三十二、综合防灾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标准,根据城乡规模等级确定差异化防灾标准。

  商丘市中心城区、永城市区防洪标准为年一遇,虞城、宁陵、民权、柘城、睢县、夏邑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对防洪河道按设防标准扩宽、修建防洪堤。

  优化消防安全布局,构建健全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消防站布局以接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为一般原则。提升民防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三十三、环境保护目标

  城镇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大于90%;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率达%。

  三十四、商丘历史城区保护及周边整体保护

  商丘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包括商丘城郭及郭外的护堤河,东至东环城路,南至忠民沟南沿、古宋河南沿。西至古宋河西沿、平原路东边线,北至北环城路北边线向北10米,面积.3公顷。

  将历史城区及历史城区周边的宋国故城遗址、隋唐大运河遗址、睢阳城址、宋代南京城遗址、阏伯台、燧人氏陵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在严格保护遗产本体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展示利用,禁止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一般的城市开发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应当采取小体量、协调化的设计,展示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三十五、城市总体风貌定位

  塑造兼具文化性和现代性的总体风貌: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城市、一个水城共生的生态城市、一个多元创新的现代城市。

  演绎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城市,体现商丘作为“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在商文化、汉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城市历史人文特征。

  演绎水城共生的生态城市,体现水作为商丘城市的灵魂,九水贯城的城市自然景观特征。

  演绎多元创新的现代城市,体现商丘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内涵特征。

△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来源:大河报商丘新闻

责编:高洁

校对:刘铭

审核:李钦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效治疗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靠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sh/840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