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5442.html

“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习近平

河南日报记者董林张学文王平刘洋陈慧

打开河南地图,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有一片深深的绿色铺展在豫、鲁、皖、苏四省的辐辏之地。

多年前,九曲黄河在这里陡然决口改道,挟大清河滚滚入海,留下了千里黄河故道,也留下了茫茫沙丘。

68年,三代人,就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上,培育了6.9万亩的平原林海,建起了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的商丘市民权林场申甘林带。

她,就像一段绿色长城,如“定海神针”般镇守在豫东门户,抵御着风沙的入侵,释放近1.5万人一年的需氧量,保卫着豫东平原的河清海晏。

踏着年的第一场雪,我们走进这片林子,走近这群人,去倾听那些如歌岁月的往事,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

从一亩苗到万丛林

——彻底治住肆虐的风沙,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黄河故道两岸百姓的梦想。这是一场绿色的接力,更是一次艰苦的远征

一片片森林绵延不绝,一行行大树伸向天空,北风吹过,卷起层层落叶,掀起阵阵涛声。驱车行进在林间公路上,我们不由得被“林海滔滔百万兵”的景象震撼了。

高耸入云的刺槐、傲然挺立的杨树、粗壮沧桑的旱柳、笔直光滑的苦楝、华盖如伞的椿树……它们就在这平原上无拘无束地生长着,遒劲坚韧,就算已经倒下,也保持着原始的姿态。

“这是申甘林带的核心区。”民权林场场长王伟指着远方说,“这片林子西起民权县程庄镇申集村,东至城关镇甘庄村,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2~3公里。核心区域人工林面积3万多亩,是全国四大平原人工林之一。”

“没有向导,在这里肯定是要迷路的。”经常在申甘林带里搞科研的省林科院专家樊巍的话比数字更直观。

然而,翻开《黄河志》,才知道早年间笼罩这里的并不是郁郁葱葱的绿色,而是昏昏苍苍的黄色。风沙在这里猖狂已近百年。

据史料记载,明代后期,治黄专家、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河后,黄河中下游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等地一线,行水余年。

清咸丰年间的年,奔腾咆哮的黄河在兰考东坝头决口,掉头向北经山东入海。

这是黄河最后一次改道。自此,兰考以东的下游成为黄河的“故道”,蜿蜒于豫鲁皖苏4省8市25县(区)个乡镇,全长公里。民权处于千里故道上游地区,长52.4公里,流经野岗、程庄、胡集等7个乡镇。

“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风掀起茅屋顶,沙湮田垄禾苗枯”等民谣无不倾诉着风沙之苦,“种一葫芦打两瓢”的光景让农民的日子雪上加霜。

据《民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30多年中,该县有17个村庄因风沙危害背井离乡,有20多个村庄屡次南移。“电影《焦裕禄》里风沙盐碱的画面,我们也经历过。”曾在林场生活工作大半生的老职工说。

风沙如猛虎,土匪如饿狼。“好过的阎王殿,难过的民权县”,道尽当年这个三不管地带的贫瘠与悲凉。

固风沙、除涝灾、治盐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成为故道两岸百姓最大的梦想。

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疾苦挂在心。

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河南省人民政府仍然决定营造豫东防护林带,横贯郑州、开封、商丘、许昌、淮阳5地的19个县。

次年1月,时任民权县县长马光带队到张庄、断堤头等乡镇访问群众,查看荒地,随后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进行造林动员、布置造林任务,拉开了民权造林治荒的序幕。

申甘林带最早归河南省豫东沙荒造林管理处管理,管理处指导开封以东兰封、考城、民权、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等十多个县的造林治荒工作。这就是商丘市民权林场的前身。

早年间地下水位高,栽树很容易成活,不出10年,这片地方的沙土得到有效治理,黄河故道开始绿树成荫了。当时的老场长王梦石曾在河南日报上发表文章《沙荒变绿洲救出万顷田》。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差点击垮了这群把绿色视为生命的人们。

从年起,林木被大量砍伐,大片林子被毁,风沙再起。

从头再来!林场人长年与树打交道,那种倔强、那种不屈、那种顽强已经深深植根心中。

年,民权林场被收归国家林业部,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河南省商丘机械林场,是当时全国五大机械林场之一。

“五朵金花”之中,就有现在广为人知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的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

当时,商丘机械林场的一切管理都归国家林业部,场一级的干部任免、财务报账要去林业部,不少县委书记都在这里当过场长、副场长。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中央和地方的重视下,大批大中专毕业生从学校来到这里,人拉肩扛,重新栽种下绿色的希望。

“最早,我们培育树苗的苗圃就1亩,后来扩大到亩。能长成这么一大片林子,当年我们是想不到的。就像大人养孩子,小孩儿终于成材了。”今年84岁的老场长康心玉感慨地说。

年商丘设市后,林场更名为商丘市民权林场。虽然名称在变,但初心不变、痴心不改。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9万亩,有林地面积5.5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

申甘林带是民权林场核心林区,光长成的参天大树、成片的就有2万多亩,成为豫东重要的生态屏障。

这里有杨树、刺槐、泡桐、桃树等各类植物余种,其中,刺槐因抗干旱、耐瘠薄,一开始就成为当之无愧的当家树种。

如今的黄河故道,早已旧貌换新颜。

春天,草木萌动,野花烂漫,空气中飘荡着槐花蜜的香甜。

夏天,万木葱茏,高林蔽日,清凉宜人,不少人慕名来此享受森林浴。

秋天,层林尽染,绵延无尽,果满枝头,芬芳飘香。

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薄雾缭绕林间,凸显这片森林的苍劲和粗犷。

自然环境的修复,招来了美丽环境的使者。这里野生动物多了起来,野兔、松鼠、獾、黄鼠鼬等小型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百灵、画眉、喜鹊、斑鸠等随处可见,还有很多“稀客”光顾。林场工作人员发现,这里有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省级保护动物70多种,成为迁徙候鸟重要的停歇地。

民权是庄子故里,在这片“庄生晓梦迷蝴蝶,诸侯会盟春秋业”的土地上,林场人用战天斗地的行动,让“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庄无牛羊,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的民谣终于作古,让绿色希望在这里升腾,让绿色奇迹在这里诞生。

从一群人到一种魂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忠于使命,林场人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践行着“绿化祖国”的诺言

民权县城东北角的一座寂静、残破的院子,勾起了康心玉的思绪。

“林场几代领导班子和工人吃住都在这里,不把空闲的地方都种上树,绝不轻言下马回家。”这位在林场工作和生活了63年的老场长指了指已经是危房的屋子,平静地说。

年的夏天,21岁的康心玉从洛阳林校毕业,班里没有人愿意到又穷又苦的豫东去。作为班长,他带头报名回到这里。

到林场不久,建设家乡的满腔激情被严酷的现实打了一闷棍。“最难受的是吃不饱。”康心玉说,“我在学校一顿饭能吃好几个馍,到了林场老是喝稀汤,饿得心慌。”

当年的林场只有16个人,唯一的一辆破旧自行车,场长也只是偶尔骑一下。康心玉和后来分配到林场的翟际法等人每天上班平均要步行15公里。晚上装车,白天栽种。育苗、栽树、抚育、管理,件件事情都得管。忙起来回不了家,就挖一个地窨子,铺上麦秸秆,支个帐篷和衣而睡。饿了,啃一口干馍;渴了,河里水多得是。

说起当年的情景,80岁的佟超然记忆犹新。年,他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民权林场,成为场里唯一的大学生。

“不习惯,啥都不习惯。”老佟虽然耳背,但嗓门依然洪亮,“我在学校起码能吃到米、面、油,来到这里只有盐水煮萝卜和红薯。吃不下饭,想见的人还见不到,当时真不想在这里待了。”

可他还是待下来了,还待了一辈子,连老师要把他安排到河北省林业厅都没去。老佟说自己放不下这片绿。在他的带领下,民权林场的杨树、刺槐良种选育始终领先全国,提高了沙区垦荒植树的成活率,强化了林带防风固沙的功能。

老佟说:“我的同学有一部分去了塞罕坝。民权林场虽然没有塞罕坝大,但我们付出的心血是一样的。再造‘绿色长城’,就是我的梦想。”

那时候,紧邻民权的兰考,焦裕禄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关键,那就是——栽树、栽树、还是栽树,一棵棵泡桐从此扎下深根;在这里,林场人也顶风冒沙,不断摸索,创造了“高栽杨槐低栽柳”“前挡后拉四面围攻”等栽种、治沙方法,推广“坑挖深、土埋实、树行与风向垂直”的种植技术。这些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一直传到今天。

如今,这些老人们都已是耄耋之年,脸上、手上都被岁月和风沙刻下了深深的沟壑。苦难早已淡漠,但谈起人生的抱憾,还是当年无法经常与家人团聚。

翟际法家里有5个孩子,他只记得二儿子翟鲁民的生日。小女儿出生6个月零10天后,翟际法才第一次知道孩子到底长啥样。“把我抱5个孩子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一个月。”83岁的翟际法双手停在空中,欲言又止。

翟鲁民接过话头,“家里就我母亲一个人撑着,不仅要出工挖河,还得照顾我们兄弟姊妹,累出了痨病,后来得了肺癌,60多岁就去世了。”这位黝黑壮实的汉子哽咽了。

“种树就是种钱,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生命。”翟鲁民说,他理解父亲,理解他的选择,长大后和父亲走上同样的路。他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mt/892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