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医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05703.html 编者按:本刊第38期发表了许昌学院历史系孟聚教授的《“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及文化意蕴》一文,反响强烈,普遍认为对于辨识和区分历史真实与民间传说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今在本刊再发表孟聚教授另一篇有关“王莽撵刘秀”的文章,以期广大读者能够对该传说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和解构。 摘要:在我国中原地区的广大农村,自汉至今两千年来,“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些故事大致分为“遇难呈祥”、“天保地佑”、“感恩相报”、“历史遗迹”等不同类型。 自湖北北部至河南、河北、安徽、山东以及山西、陕西的广大农村流传的“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且其流传影响自汉及今,两千余年历久不衰。如此一种鲜活持久而普及的文化现象是什么原因使其广为流播呢?“王莽”、“刘秀”都是文献上言之凿凿的历史人物,这些民间故事与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是什么样的关系?它的缘起、它的传播以及它的类型怎样?就这些问题本文试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做如下探讨。 一、“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的源头与流播 传说不等于史实,但传说起于事实。“王莽撵刘秀”的民间传说,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地体现了民间社会对王莽、刘秀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褒贬评价,整个系列故事里,两个人是一组形象具体而稳定的对比项,从不单独出现,或者说,所有故事都是由王莽追杀刘秀引起的。由此来反映人民群众鲜明的善恶是非观、历史观。由此而论,追溯该民间传说的源头,它最晚始自西汉末年王莽当政之时,还牵涉更早的历史人物汉高祖刘邦。西汉末年政治的混乱黑暗给社会下层的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汉赤眉起义,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前往镇压。当时的关东地区本来就是枯旱蝗灾,人民饥寒交迫,加之官军所过,烧杀劫掠,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就有民谣传诵:“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史尚可,更始杀我。”[1]可见,人民群众对王莽暴政的痛恨。在我国古代,外戚专政一直是封建肌体上的痼疾、毒瘤,历来受史学家病诟和鞭挞。西汉末,王莽擅政,他的姑母王政君临朝,同日之内,成帝连封王舅为侯: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为高平侯。当时,这一高层人事安排立时震动朝野,舆论哗然,《汉书·元后传》云:“王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特别是曲阳侯王根,擅自凿穿帝城引水自用,并以水绕宅成殿,宅第延及外杜里,府第内土山渐台可与宫内的白虎殿类比。其骄奢僭制,专横跋扈,遭到了百姓的讥讽痛骂。如果上述史实是民间对王莽擅政间接的评论指控的话,那么《汉书·五行志》中的一些童谣则是对王莽篡窃和恶政的直接抨击以及人民意愿的直接反映:王莽把持朝政,少府甄丰(字长伯)为其座上客,常在夜半时分与王莽密谋策划,民间就流传着“夜半客,甄长伯”的歌谣。还有“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花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对此,《汉书·五行志》释曰:“桂,赤色,汉家象,华不实,无继嗣也。王莽自谓黄象,黄爵巢其颠也。”在河南省新野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高祖斩蛇,平帝(地)还命”的传说,说是当年刘邦在芒砀山斩杀的莽蛇就是王莽的前世化身,那莽蛇纠缠刘邦偿命,刘邦无奈敷衍道:“如今我在高山之上,等到了平地(帝)还你命吧。”结果到平帝时,刘氏汉朝被王莽篡权夺位了。显然,这与流传在河北定县的秧歌剧《刘秀走国》中小蛇、蛟龙的说法,都是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刘邦斩蛇,白帝子、赤帝子的传说与“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相关的戏曲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传播地区也十分广泛。据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年出版的《俗文学论集》中朱介凡《王莽赶刘秀传说的分析》一文统计,宋元明清杂剧中,以光武中兴为主题者共有18种;台湾学者齐如山《同治后五十年间北平恒演剧目》计种,有关王莽刘秀的戏有12种;另有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有关刘秀故事者7种②。直到20世纪60年代河北保定老调剧团、80年代包头市青年晋剧团的优秀剧目《王莽赶刘秀》常演不衰,90年代河南商丘地区豫剧团获奖剧目《王莽赶刘秀》誉满中州大地。近年来,曲艺表演艺术家莫红梅的河南坠子书《王莽赶刘秀》也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的喜爱。至于“王莽撵刘秀”的民间故事之多,流传区域之广更是一大人文景观和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由于故事繁多,流播广远,所以我们无法做出准确的统计,只能就其目力所及有一个大概的搜集以说明问题。截至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比较集中的“王莽撵刘秀”著作有这么几种:河北人民出版社年7月第1版、年11月第2版的康迈千的《王莽赶刘秀》一书,共记述故事39则;还有黄山书社年版的《王莽赶刘秀》;河北美术出版社年出版的连环画《王莽赶刘秀》;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年出版的《王莽赶刘秀》;另有中原农民出版社年10月出版的马云泰的3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王莽与刘秀》,里边也有大量的此种民间传说。一种流传区域数千里,时间数千年的传说故事,其传播方式一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真正的有政府组织的具有规模意义的搜集整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看到的成果大致有:《湖北民间传说故事集“襄阳地区专集”,年版第22页的“刘秀兵败藏匿枣阳感恩寺”的传说;范牧主编,中原农民出版社年出版的《南阳民间故事(上卷)》记载流传在新野县境的传说故事6则。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各县卷编委会编集整理的“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故事有如下一些:林县“刘秀的传说”8篇(彭新生主编,年8月);平舆县“王莽赶刘秀”传说10则(年10月);扶沟县“王莽赶刘秀”的传说4篇(年9月);新乡县“王莽赶刘秀”1篇,(罗志升主编,年9月);;泌阳县“王莽赶刘秀”18篇(年9月);汝南县“王莽赶刘秀”7篇(年);《叶县历史文化典故简介》、《叶县历史文化故事》、《襄城春秋》等文献以及淮阳、开封、鄢陵等县的文史资料对此均有记述。在河北省境内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临城县分卷》(年9月)的“马歇后蹄”、“蝼蛄救主”,《保定故事卷》卷二(年)的“骡子不下驹”,《邢台市故事卷》的《桑椹救刘秀》。而“椿树被刘秀封王”的传说,在“河北最为集中,几乎县县有传说,且情节大致相同,仅县卷本记录的文本即有50多个”[2]。“马刨泉”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任城县综合卷》中被记录下来,其实在河北的“易县、清苑、丰润、获鹿县,山西长治市、晋城市、尧都、寿阳、长治县、浮山县、阳城县;河北藁城和湖北襄阳地区都有马刨泉的传说,而且都与刘秀走国有关联”[2]。华北地方志中与“王莽赶刘秀”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扳倒井(《房县志》),米泔泉(《唐县志》),苦水村(《深泽县志》),砍石人处、千秋亭(《柏乡县志》),角井(蜘蛛救驾《项城县志》)、冰冻村(《深泽县志》),光武台、光武庙(《基城县志》),洗马村、留屯(《深泽县志》),凌消村、芜萋亭(《深州县志》),麦饭亭(《饶阳县志》),留师村、晒衣村、麦饭亭(《南宫县志》),刘秀村、王莽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忠义冢(《项城县志》),汉王台、饮马泉(《唐县志》),光武台(《南阳县志》,昆阳故城(《叶县志》)”[2]。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类,仅是我们已了解的信息,我们没有看到的资料、文献以及没有被文献记录的相关传说一定会更加丰富。关于文献记录,我们不可忘记的是韩维藩采录的原载于年12月的《孟姜女》第1卷第2期的《王莽赶刘秀》。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文化事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独特的地方历史、民间故事都是各地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种历史的机缘,也为“王莽撵刘秀”的民间故事传说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更为迅速便捷的途径和方式。 河南省宝丰县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誉满海内外。缘此,宝丰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马街书会源远流长,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光武封,书会兴“的民谣,说是正月十三日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皇粮,赐匾一方。因此,当地百姓便以救驾之日正月十三为每年的庙会日期,一直沿袭至今。“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成为马街书会的源头之一。黄河小浪底旅游区的“王莽寨”、“光武洞”、“刘秀峰”,河南泌阳县的名胜“泌桥飞雪”,嵖岈山风景区的“桃花洞”,湖北省襄樊市刘秀故里吴店镇白水寺风景区的许多景点,山西省陵川县的“王莽岭”,河南汝州的著名景点“怪坡”、“刘秀泉”、“刘秀沟”,以及浙江武义县的“刘秀垄”风景区,都是源于“王莽撵刘秀”的民间传说。甚至一些地方开发特色经济,也与这一民间传说密切相关。如安徽阜阳的特产口孜大蒜,是口孜镇的支柱产业,当地群众就把种蒜的源头追溯到汉代“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刘秀兵过此地,将士多染痢疾,并瘟疫流行,军无斗志,刘秀采纳百姓建议,食大蒜治之,官兵食后而愈。自此口孜大蒜的神奇威力不胫而走。还有河南省桐柏县的土特产桐柏板栗,传说是因救过被王莽追杀而饥饿难耐的刘秀,东汉立国后被封为贡品。 二、“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的不同类型 现在对民间故事传说的分类,一般都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阿尔尼(A·Aarne)—汤普生(S·Thompson)分类法”,简称“AT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出自故事专家们从植物分类学中得到的启发。世界上植物千千万万,植物分类学家却将他们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故事的情况也颇近似。分类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先将情节相似的故事归纳为一个类型(Type),然后再根据内容分为几个大类,大类之下还有小类,类型之下还有次类型②。这种分类法“着重注明中国故事的特点,便于同外国故事进行比较,对了解中国故事的各种类型也颇有帮助”[3]封二。它可以引起你对某些类型故事进行探索或进一步搜集它的兴趣,或者你将被引起对于民间故事的某些宏观概念的兴趣,并从这里进一步去加以钻研、阐发。显然,这种分类方法是作为一种工具书供人们检索之用,是从民俗学、发生学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它对我们深入研究民间故事传说的内涵价值,明显具有局限性。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言:“我们所理解和要求的故事学,主要是对故事这类特殊意识形态的一种研究。它首先把故事作为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们的精神产物看待。研究者联系着它产生和流传的社会生活、文化传承,对它的内容、表现技术以及演唱的人和情景等进行分析、论证,以达到阐明这种民众文艺的性质、特点、形态变化及社会功用等的目的。”[3]《序》,出于和钟先生一致的观点,本文不用“动物”、“植物”、“自然物”、“人工物”的分类法,而是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按主题思想将“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故事分为如下4个类型③: (一)遇难呈祥型 在老百姓心目中,刘秀是真龙天子,因此,不管他遇到怎样的灾难困苦,都会大难不死,甚至起死回生。如康迈千《王莽赶刘秀》之十三《砂锅煮土人参》一则故事,说刘秀被王莽追杀几天几夜,粒米不能沾牙,最后昏死在深山之中,虽有山民相救,但他们一无所有,情急之时,忽然发现山野里有胡萝卜,挖来在砂锅里煮熟,救了刘秀一命。再如该书之十五《平安板》记述:在王莽的穷追猛击之中,刘秀总是东奔西突,狼狈不堪,他痛感走投无路人生无望,要上吊自杀,他遍寻周围无一合适的地方,就连绳子带人挂在门簪之上,不料,门簪年久糟朽,轰然倒地,惊醒了藏身屋中的老妪,老妪一番道理打消了他死的念头。《南阳民间故事(上卷)》记载,在新野县流传着《老鸹和麻食菜救驾》的传说故事:某日刘秀正在牧牛,突然王莽兵到,情势紧急,躲藏不及,忽见脚下地沟里有片茂盛的麻食菜,就一头钻了进去,王莽追兵到,空中老鹰尖叫“沟里有!沟里有!”意在为莽兵报信,同在天上的老鸹则叫“瞎话!瞎话!”骗过了王莽追兵,刘秀又一次躲过劫难。 (二)天保地佑型 康迈千《王莽赶刘秀》之九《五马山》:河北赞皇县西有五马山,传说为刘秀与四名败将因王莽追赶而人困马乏,丢盔撂甲,眼看就要成为王莽刀下之鬼,危难之际,忽见五匹骏马从天而降,五人飞身上马,且战且退,终于杀出了莽军的重重围困,化险为夷。同书之十二《滚龙沟》说是刘秀被王莽追到一悬崖峭壁上,往下看是万丈深渊,刘秀心想与其让莽军捉拿碎尸万段,不如跳崖而死,也死得有气魄。情况紧迫,不容多思,刘秀双眼一闭,举身飞下悬崖,按常理刘秀必死无疑,但天情地意,他不仅没有摔死,而且骨肉未损,还在山下痛痛快快地睡上一觉,才又从容上路。《南阳民间故事(上卷)》新野县有《马武借尸救驾》1篇:刘秀手下28员大将都是天上星宿下凡,帮助他打天下的。某日,刘秀身遭大难,急需有人搭救,玉皇大帝便派天狼星火急下降新野县的湖阳镇借尸还魂,打败王莽救刘秀不死,此人即是28宿之一的马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泌阳县卷(年9月)的《泌桥无雪》说的是王莽军将刘秀追到竹林寺旁的石桥之下,时值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莽军迟迟不肯离去,刘秀祈祷上天显灵,桥上风雪翻卷,桥下飞雪却像帘子一样挡了北风,待莽军退去,刘秀见桥下不但无雪,而且地皮不湿,他仰天长啸:“泌桥无雪,天助我也!” (三)感恩相报型 此种类型在“王莽撵刘秀”传说故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康迈千《王莽赶刘秀》一书中《圣姑庙》、《珍珠疙瘩一溜沟》两则故事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在不少地方流传着内容大同小异,主题完全一致的故事情节。“圣姑庙”说的是:刘秀被王莽军队追杀三天三夜,来到了河北境内的安平县,全体将士唇焦舌干,干渴难耐,幸有一美貌的洗衣村姑,用神话般的取之不竭的半罐井水,解除了他们的危机。刘秀做皇帝后,为报答当年的救难之人,为早已死去的村姑修起了庙宇,人称“圣姑庙”。而“珍珠疙瘩一溜沟”与流传在河南南阳一带的“麦仁粥”、“麦仁饭和阴娘娘”的传说都是村姑用麦仁饭救助了危难中的刘秀及其将士,东汉立国后,刘秀做了皇帝,感念当年的救命之恩,册封当年助人解难的村姑为皇后的传说故事。 (四)历史遗迹型 这种类型在所有“王莽撵刘秀”传说故事中的比例位居第一。其中有村名:如刘秀村、王莽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凌消村、冰冻村(《深州县志》),留师村、晒衣村(《南宫县志》),点军场、收金店、下马庄、倒马沟、卸店、月台(叶县境内),王莽城(河北高邑县境内)等。与山相关者:刘秀崖(河南林县境内),王莽寨、光武洞、刘秀疙瘩、刘秀峰(河南陕县境内),刘秀岭、五马山(河北赞皇县境内,商州东南方和山阳分界的大山),桃花洞(河南泌阳嵖岈山景区内),王莽岭(山西陵川县古郊乡境内),跑马岭(河南叶县常村乡境内),豁牙山(河南泌阳县境内)。与水相关者:白鹿泉(河北获鹿县境内),刨马泉、马刨泉(河南林县、襄县境内),饮马槽(河南叶县常村乡境内),饮马坑(河南泌阳县境内),搬倒井(河南襄城、叶县、汝南、泌阳、河北束鹿县均有此说),络丝潭(河南林县境内)。与庙宇墓冢相关者:活神庙(又名迎驾庙)、骨头冢(河南项城境内),娘娘坟(河南平舆县境内),二仙庙(河南泌阳县境内),护驾庙(河南汝南县境内),圣姑台、圣姑庙(河北安平县境内)。还有其他更多的类型,限于文章篇幅,不再详述。 注释: ①详见《史记·高帝本纪》年版,《汉书·高帝纪》。 年版,《后汉书·光武纪》中华书局,年版。 ②详见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及段宝林《跋》、钟敬文《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年7月版。 ③同其他众多的民间故事一样,“王莽撵刘秀”的民间传说故事具有突出的趋同性特征,为便于案例说明,本文的分类将以康迈千的《王莽赶刘秀》的内容为主。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尹虎彬.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J].民间文化论坛,,(4):39-44. [3]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K].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来源:叶县史蕴 声明:转载为传递正能量,若有侵权请系联删! ★(仅限叶县人) ★抖音号:yx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mt/884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