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大王在河南宁陵的故事

文/荣晓

一栗毓美(—),字含辉,又字友梅,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栗毓美于道光二十年病逝任内,任河督虽仅五年,治绩卓著,死后道光皇帝向近臣说:“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栗毓美逝世后,道光皇帝御赐祭文,现在拓刻在山西省浑源县的栗毓美墓地。二今天就说说栗毓美在河南宁陵的故事。从地图上看,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距离黄河主干道最近处大概70公里,相当于郑州到开封的距离。但是在年黄河大概到之前,宁陵城位于开封、商丘、淮阳三角区的范围内,是黄泛平原受黄河影响较为深重的地方之一。据统计,在黄河南泛期间,宁陵县黄河决溢次数达到18次,决9次,泛溢9次。桃园关一带,是宁陵境内黄河极易决口处。即便如今不再受到黄河的影响,宁陵仍然保留着“堡”“湾”“堤口”等村名,以及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栗大王庙(现在栗大王庙已经搬迁新址)。栗大王,是老宁陵人心里是保护神,他有能力让“大水不淹宁陵县”。三栗大王叫栗毓美,曾任清朝宁陵县令,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清朝道光十五年秋,北岸原武、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境)两汛串沟分溜,刷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处处吃紧。要命的是,这一带原本不挨着河,根本没有防汛物资。当时滩地民房大多被洪水浸塌,到处散落着房砖,栗毓美决定收买当地民砖,抢修大坝。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30多里的堤段,经40个昼夜抢修,共筑长短砖坝60余道,终于化险为夷。试用砖坝成功后,栗毓美曾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四作为“栗大王”因对宁陵人有功德,多年来,许多有关他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也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相传,黄河水来,“栗大王”跳入水中,水退至脚下,栗往前走水往后退,直至平安无恙。又传,有一年仲夏,大雨滂沱,黄河决口。宁陵县的百姓性命难保,叫苦连天。不少人面对滔滔黄水,焚香叩拜,祈求“栗大王”显灵,解除百姓的水灾之苦。说也奇怪,正当人们祈祷之时,从水中钻出一条色彩斑斓的小蛇,昂着头向人们游来。人们认为,这条小蛇就是“栗大王”的化身,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这条小蛇从水中捞出,放入盘中,置于桌上,加以供奉。果然不几日黄水下落,全县人民得救。从此以后,每逢降大雨或遇干旱年份,人们只要见到相仿的小蛇,就把它奉为“栗大王”加以供奉,周围的群众都来烧香磕头。有些集镇、农村还要唱大戏,并在戏台前搭一神棚,把“栗大王”请来受香火,与百姓同乐,祈求他保佑宁陵百姓永远不受水患。直到今天,年老人都说,外出乘车坐船,外乡人都喜欢与宁陵人同行。有宁陵人做伴,“栗大王”可保佑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五到了民国期间,还不时有官方“接大王”的事。民国河南省主席刘峙送“栗大王”的前前后后,更清楚地反映出社会各方面对水神崇拜的事实。过去黄河决口,堵口时凡出现了小水蛇,都认为是“大王”降临,必须焚香祈祷并演戏祝贺,因为“大王”出来,是堵口成功的预兆。若堵口时出现了“将军”,即被认为是堵口失败的不祥之兆。所谓“大王”、“将军”,以今天科学的观点不过是些民间迷信的说法。但过去堵口时出现了细短水蛇,即所谓的“大王”,确有把口堵住的;出现了粗大的蛇即所谓的“将军”,就易失败。这在过去一直是个谜。其实,这一方面是人的精神作用,另一方面是堵口的成败与决口处河道治理有关。直到年,黄河在开封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之不足。栗毓美去世后,宁陵人为感谢他的治黄功劳和做出的丰功伟绩,拜他为“大王(河神)”,在县城东关为他修建了栗大王庙。说来也巧,自建栗大王庙后,黄河水再也没有淹过宁陵县。

欢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mt/874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