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高山仰止 嵩阳书院位于中岳嵩之阳,故原名为嵩阳寺、嵩阳观,始建于北魏,是佛道活动的场所,于宋仁宗时更名为嵩阳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几次来登封,游过少林寺,蹬过少室山,但魂牵梦绕的嵩阳书院一直未能拜谒。这次办事顺利,正好留有闲暇时间,得以游览嵩阳书院,感受先贤圣哲的魅力,领悟儒道佛家的深邃。 书院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是先贤们学习、著书、立说之所。历史上嵩阳书院以宋代程颢、程颐传播理学而著称于世,学风之盛名震儒林,成为造就人才的高等学府。遥想当年,腾子京、张九成、王铎、傅而师等学子英才围坐在杏坛前以及苍柏下,聆听范仲淹、韩维、司马光、李纲等名师先哲讲课,是多么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书声彻户外,问难无虚日”,名家云集,成就了嵩阳书院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位。嵩阳书院除了传授理学形成的重要地位外,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古柏、唐碑、石刻影响深远。 嵩阳书院经历代重修,目前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院。 漫步嵩山景区,直接就来到嵩阳书院的牌坊前,一座石牌坊的门楣上书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据说是乾隆皇帝御笔。 拾阶而上,进入院内,宁静和肃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心神收紧,脚步放轻,细细的品味先贤们学习生活的情境。 沿中轴线上新铺的石板路北行,右侧一座碑亭,正面雕刻人物、佛像,文革破四旧时,均被破坏,无一存留。背面的文字,年代久远看不甚清。 再往前走,正面就是嵩阳书院的大门,房檐下“嵩阳书院”赫然在目。 未进大门,即被大门左侧的大唐碑吸引到碑前。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为唐天宝三年(公元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被誉为“中原第一碑”。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字。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书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碑的西侧不知哪位“高人”留有“到此一游”的刀刻痕迹。 迈进嵩阳书院大门,是先圣殿,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殿西侧,就是被汉武大帝刘彻御封两株将军柏,树龄在年以上,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 绕过先圣殿,就是讲堂,是先贤们讲学之所。在讲堂之后有泮池,为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 在碑廊中看了北宋黄庭坚的《诗碑》,虽已断裂,但书法遒劲飘逸,令人心生敬仰。 遗憾的是没有注意到石刻的“登封县图”,网查该图刻于万历癸巳年(公元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登县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一览此图,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县图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进入藏书院,藏书不多,但都被锁着,经堂内大多面积为经营书画的所占据,禁止拍照,一副阳刻的碑拓书画要价竟数千元。 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先哲圣贤在此潜心研究理学,文化底蕴深厚。缅怀先辈,当思如今社会之浮躁不堪,思想文化领域,贪图功名利禄,不思著书立说,只为钱财名利,实难担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重任。 登封县图石刻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中科医院曝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mt/819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