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古城赈民铡奸豫剧传承包公精神

商丘处处留下包公深深印迹

探寻包公足迹,聆听包公故事,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继年“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肇庆、开封成功举办以来,今年11月,年“我从包公家乡来”再度出征,首站走进河南商丘。

今日商丘

乍来:出任京东路转运使

商丘,简称“商”,是河南省辖地级市。史载,商族始祖契(xie)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千年以前的庆历六年(年)秋天,包拯由监察使擢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路转运使,钦赐五品官服。是年,他48岁,正值盛年,是大有作为的时期。京东路包括现在的豫东、鲁西和苏皖北部的许多州县,与现在的省相似。转运使是一路的最高地方长官,位高权重。

京东路包括今河南一部分、山东大部分、江苏西北角等一部分地方,治所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北宋转运使又称监司、漕司,其职权很大,除了专管一路的财政,也管边防、治安、司法、钱粮和按察工作,对于所辖府、州、军的地方官吏,也有监督弹効之权。同年三月,仁宗曾下诏要宽恤民力,让各地官员上报有关情况,并把副本送给各有关转运司,经过详细研究,把可以解决推行的问题立即解决推行。当时派遣包公担任转运使,说明朝廷对他是有所倚重的。

笔者查阅资料得知,在北宋官制中,转运使是一路之长,是掌握实权的美官、肥缺。谁当了转运使就可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讨好皇帝,青云直上。而有的转运使,横征暴敛,贪赃枉法。有的转运使,使用种种手法,巧立名目,压榨老百姓,在规定的赋税之外,向皇帝进贡所谓“余”,一次达到几十万、上百万。他们还捏造事实,欺骗皇帝,把一般年景夸张为特大丰收。所谓的“羡余”,其实就是横征暴敛。他们惯于粉饰现状,歪曲真相,从不替痛苦的老百姓说一句公道话。这样的转运使,是巧取豪夺的罪魁。包公当转运使,正视现实,正视老百姓的痛苦,考虑问题首先能从老百姓的现状出发,力求减轻老百姓的痛苦和负担。他呼呼皇帝要安民,安天下,要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让国家得到稳固。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僚,包公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巩固赵宋皇室的政权,但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能同情百姓疾苦,勇于为民请命,在当时的官吏中是十分难得的。

话说庆历六年这一年,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当时的灾情之大,从东京(今开封)到南京(今商丘)沿汴河一带,各县几乎是颗粒无收。包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任京东转运使的。商丘市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道,“当时黄河常闹水患,包拯到任后决定开凿、疏浚汴河,打通漕运通道,老百姓为了纪念包拯的漕运功绩,就把汴河叫做包河。”这条包河为浍河支流,其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西北部张祠堂村附近的黄河故道南侧,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商丘市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河南省永城市、安徽省涡阳县,在濉溪县临涣镇注入浍河。全长公里,河南省商丘市境内长公里,安徽省境内长53公里。文史专家、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合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戴健提供了包河名字来源的另一种说法,相传当时开封府尹包拯去救济灾民,为运粮方便而挖了这条河,后人为纪念他,由此称为包河。“爱民如子的包拯还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至今商丘地区还流传包公晾米台、放粮池等美好传说。”

包公庙乡包公塑像

秉公:怒铡“南霸天”

当时,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灾情十分严重,而当地官员却一直没有任何上报。包拯履新,秉承了自己一贯一丝不苟的从业风格。到任没几天,他就要体察民情,选择到灾情最为严重的应天府、陈州一带去探访。然而,轻车简从到达应天府时,他看到的场景却大为震惊,从登州(山东、蓬莱和莱州、掖县)到灾情严重者归德府(今商丘)附近各县,经过走访他才得知,当地许多老百姓只能靠剥树皮食草根生活,一些人被逼逃荒,流离失所。然而,应天府的官员向他汇报,却好大喜功,淡化灾情,对百姓的死活根本不闻不问。

包拯到应天府的消息传开了,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前来陈情。在包拯路过归德府(今商丘)时,有一天夜间出访,在当时的永定乡竟遇到了一群歹徒在殴打百姓,他当即上前制止,如此,当地一个被称为“南霸天”的人浮出水面。这个人与官府勾结,纠集喽啰,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形成黑恶势力,很多无辜百姓被他打伤或打残,甚至死于非命。另外,他昧着良心,囤积居奇,吃拿卡要,欺行霸市,发国难之财。此人为何如此胆大妄为?原来他是当朝宰相的远房宗亲,连当地权贵都依附他。包拯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南霸天”大量确凿的证据。   在一个风雨之夜,包拯吩咐随行的人采取行动,将这个“南霸天”缉拿归案。“南霸天”气焰嚣张,以为宰相会救他。但是,他等来的不是宰相或者是宰相的手谕,而是行刑的铡刀。包拯当场宣读了他的罪状,立即行刑。“南霸天”很快人头落地,围观百姓拍手称快,而当地官员敢怒不敢言,纷纷脱下官服,加入到救灾的队伍当中。事后,包拯专门给宋仁宗皇帝写了一封奏章,陈述惩办“南霸天”的经过。仁宗皇帝感叹他先斩后奏,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诏令嘉奖。

包拯不仅怒铡了“南霸天”,大快人心,同时又免去了当地大灾之年的赋税,号召归德府的富户和各级官吏出粮捐资救济灾民,如王洙父子,张方平以及与包拯同榜进士第一名(状元)的王尧臣等都曾在他的号召下出资救济家乡灾民。当地百姓为了感激包拯,自发地捐款盖起了包公祠,并将永定乡更名为包公庙乡,传承了多年直到今天。“这是中国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以包公命名的乡级地名。”商丘市宣传部工作人员如此说,“商丘市还有专门祭祀包公的包公庙、坏人不敢喝的清官井、赈济灾民的放粮池等文物古迹。”由此可见在商丘人民心中对包公的敬仰之情。

包公庙清道光年间碑刻

商丘包公庙

探访:商丘有座包公庙

商丘市沿国道向南行驶大约40多公里,就来到了包公庙乡。甫一进入该乡最繁华的街道,矗立在十字路口的一尊包公塑像就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塑像包公手持圭臬,表情肃穆,髯须若飘,身材比例与常人无异,用一种深邃又带有些许敦和眼神注视着远方。时值初冬晨曦,薄雾笼罩下来来往往的人间烟火与神色庄严岿然不动的包公塑像,驻足凝目处,仿若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合的延时摄影作品……白云苍狗,历史一直不停地奔涌向前,千年时空中不变的是包公凝望人间的那至真至纯至诚的目光。让人仿佛置身时空穿梭之中,叹,千年前的包大人离我们竟如此近!

沿着这条主干道一直往西,在包公庙乡包公庙村西头就坐落着上文中提到的包公庙。笔者看到,包公庙在两尊威武的石狮子护卫下,庄严肃穆地矗立在高台之上,方方正正,布局严谨,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的北方庙宇。拾阶而上,可以看到门额上方由当地书法家书写的“包公庙”三个镏金大字,前中门额书“孝肃公庙”,左右边门各书“赞化”“调元”。进得庙来,有前中后三殿,后殿供奉高6.4米的包公坐像,殿下站立着王朝、马汉二尊六品校尉。坐像两边对联是:“铁面无私冰心有度,风颜易近关节难通”,把包公刻画得既有威严又可亲近。庙守护人王尊才介绍,此庙最早建于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年),距今多年了。千年风雨沧桑,原来的古庙多有兴废。毁损于解放初年,现在的包公庙是年在原来的地基上重建的,整个大庙长64米,宽41米,占地多平方米。笔者还发现了庙内存有清道光年间的碑刻,字迹斑驳,记载着包公庙的来历和修建的历史。

今年76岁的王尊才退休前在包公庙乡卫生院工作。年,他和当地5位村民一起,决心复建包公庙。他以自家的6亩耕地换取了这处包公庙旧址,在原来的地基之上重新建起了包公庙。“当时包公庙只剩下一些残留的砖块,现在看到的一砖一瓦都是百姓自发捐建的。”提起包公庙的建立,王尊才几度哽咽,他还特地数次去合肥包公祠参观学习,拍下包公像,根据照片塑造了现在庙中包公相的金身。几年来,他在包公庙中的投资,已经超过了30万元。

如今,王尊才每天给包公庙开门洒扫,一直负责庙里的打理工作。“20多年没有在家过过春节,因为春节来包公庙祭拜的人最多。”王尊才说,只要包公文化得到传承,包公精神得以延续,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包公庙旁的“放粮池”

传说:故事里的“包大人”

在包公庙乡包公庙村村支部书记王兴官的引导下,笔者随他来到包公庙旁的一座“放粮池”,听他说了一段这里百姓世代流传的故事。相传这里是庆历六年包拯路过时的饮马塘。上个世纪50年代,当地闹春荒,村里一老汉称受到了“包大人”的托梦,说塘里的水草可以充饥。天刚亮,老汉就跑到塘边,看到水塘中长出像木耳一样的野菜,吃起来味道鲜美。于是后来方圆数十里饥民都去捞来充饥,从早到晚总捞不尽。百姓感恩之际,确信此塘中的菌耳是包拯显灵拯救苍生,遂命名此塘为“放粮池”。

而在距离今包公庙乡25千米的虞城县界沟镇北面的包河上,有座建筑样式古朴格调典雅的高台,名为“包拯晾米台”。在这里,同样流传着另外一个关于包拯赈济灾民的传说。相传,皇祐二年,大雨连下了几天,虞、毫一带坑满河平。不久,汴河济阳一段堤坝决堤,奔涌的洪水瞬间淹没了周围数个村县,流民无数,灾情严重。包拯奉旨运粮沿河赈灾,没承想就在半路上遇到暴雨,赈灾队伍无处避雨,导致粮米全部被淋湿。包拯为了防止粮米淋湿后发霉,便在驿站附近建造晾米台米可是暴雨之后,河水再次猛涨。就在河水即将淹没晾米台时,包拯振臂一呼“晾台长也”,晾米台竟在瞬间升高。之后,即使洪水上涨,晾米台都会随之高。不久,粮米就都晒干了,济阳周围的百姓也因此得救。洪水过后,灾民们为了纪念包拯,便将晾米台加固,名为“包拯晾米台”。

话说回来,当包拯终于来到陈州之后,发现当地的百姓早已经缺粮断炊,而当地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继续追逼百姓们交皇粮,使得陈州当地民不聊生,流民无以计数。包拯当即打开粮仓,向百姓放粮赈灾,并将相关不法的官员收押牢内,等待处置。包拯同时向仁宗皇帝上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在奏折中反映了陈州粮食歉收、农民缴不上皇粮的严重灾情,并请求仁宗皇帝特降诏书,令陈州百姓按大小二麦的市价缴纳现钱,或直接缴纳大小二麦。这一请求得到批准,使得陈州百姓在大灾之年可以不再受“折变”之苦。包拯到应天府惩恶赈灾,到陈州放粮,此举受到朝廷的肯定和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受包拯影响和感染,纷纷投身抗灾自救,损失也减少到最低限度。包拯一生严于律已,不畏权贵,惩恶扬善,体察民情,亲民爱民,此举可见一斑。

商丘豫剧《包青天》吴心平被誉为豫剧“活包公”

观剧:感受豫剧“包公”

“家住安徽庐州府,小包村上有我的门庭……”一段当地耳熟能详的商丘四平调《小包公》,拉近了合肥和商丘两地的距离。笔者随采访团来到商丘市豫剧院,观看了商丘豫剧《包青天》和四平调剧《小包公》,感受流传在商丘的包公传统戏曲文化。

和包公的家乡肥东一样,在商丘,“文学艺术包公”形象同样得到广泛深入地传承弘扬。商丘是“戏剧之乡”,代代传承的包公戏唱红了很多享誉全国的豫剧大师。资料显示,商丘市豫剧院是原商丘地区豫剧团,成立于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排演了轰动全国的《社长的女儿》一剧,受到了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八十年代排演的《包青天》被香港金马影业公司、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发行国内外。院长陈新琴介绍道,全院每年豫剧演出余场,其中包公主题的剧能达到三成。

在豫剧院二楼的一间练功房里,随着急促的板鼓声出,三弦、板胡、二胡、笙、琵琶、大提琴等剧乐渐入,院里当红“女黑头”张红霞一手提着袍裾,一手轻抚墨黑髯须气宇轩昂大步入场,开始现场演绎包公主题豫剧的《见皇姑》一折。此折是“铡美案”中的一段,在豫剧独特的高昂唱腔中,从业30年就演了30年“包公”的张红霞,“反串”饰演的包公不畏强权、皇权,敢于为民做主,纵有皇姑的保护,“他”也无所畏惧,坚决要铡掉欺君罔上、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为秦香莲做主,体现其爱民如子的为官情怀。唱段的最后,笔者回过神来才发现不大的房间甚至窗外挤满了被戏吸引来的观众,剧乐渐息,现场观众无不激动鼓掌叫好。

接着,豫剧“活包公”、40年前电影《包青天》老包扮演者、现今85岁的吴心平还给采访团现场表演了一段《包青天》,唱腔如今听来依然十分浑厚动人,表演精妙之处可圈可点。“包公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也有他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一面。他爱民如子,我想把包公的人情味唱出来,在传统的戏曲作品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商丘豫剧院五位国家一级演员之一的吴心平,以唱包公戏闻名省内外,曾担任商丘地区豫剧团团长。从艺65年来,他先后在《社长的女儿》、《屈原》、《包青天》、《桃园喜》等多部戏曲、电影、电视剧中扮演主要角色。早在年,他在彩色电影戏曲片《包青天》中扮演包拯,赢得豫剧“活包公”的赞誉。吴心平说,虽然他早已退休,但是仍带了很多学生,其中不乏专门演绎包公的后继者,他经常   

弹指一挥已是千年。新时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在包公精神的影响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譬如人民公仆焦裕禄、三赴青藏高原并献出生命的孔繁森、一心为民的郑培民、本色村官沈浩等,包公勤政爱民的传统在他们身上得以发扬光大。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千年包公精神的回响,更是包公精神的闪耀赓续。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包公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不论为官还是为民者甚至海外民众的普遍敬仰。无论是历史上的包公,还是文学上的包公,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包公的美名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其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敬仰,是因为包公的事迹和思想凝聚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提倡公平正义的历史潮流。

来源:合肥晚报肥东晨刊

文/图记者顾雯鑫

编辑:小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lt/883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