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都天庙遗址考察记

陆守超

都天庙遗址线索来源:仪征红迷会成员赵福霞女士在芹梦轩论坛上提到,她的老家就在新城镇东升村古扬子县城东护城河的边上,她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东升小学读书的,那时学校名字虽然叫东升小学,但老百姓都只称都天庙小学。就是她提供了都天庙遗址的信息。

年12月6日,在赵福霞女士的带领下,本人与仪征博物馆原馆长孙庆飞先生、仪征红迷会的张桂琴女士、方俊先生、赵福霞女士一行六人赴仪征古都天庙遗址考察。

都天庙遗址现状

仪征古都天庙遗址位于现新城镇东升村境内,古扬子县城东北方位,东距古扬子县城东护城河约米,南距古扬子县城南护城河约米,西距现闵泰大道约米,北距仪扬运河约米。这里曾经作为东升村小学的校址。遗址目前尚存有一圈乱砖围墙围着,围墙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58米,围墙范围内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围墙外东边和北边有小河,西边现有一个小庙供奉着都天大帝的神像,供信徒朝拜,南边是老百姓的房屋。围墙北段靠东部分已经倒塌,急需进行维护。北边围墙正中是古都天庙大门,大门门口尚有一对雕刻精美的石狮子,围墙里面现有一口古井(井口被铁皮封着),尚存大殿土台及其柱础、通往大殿的台阶、以及几间房屋等。围墙内现在是杂草丛生,无人管理模样。一排校室建在大殿土台上,庙门边上有几间旧门卫房。

都天庙建筑特色

仪征古都天庙属于神庙,都天庙曾经规模很大,有房屋九十九间半,其建筑朝向与其他寺庙不一样,一般寺庙是座北朝南向,而仪征都天庙的建筑是座南朝北向,大门是朝北开的,听当地老乡说,门前小河上曾经有两座石拱桥,一座正对着大门,北边连着通往仪扬运河的神道,一座在大门西侧与西侧围墙正对着。老乡说,正门前的石拱桥夏天站在桥上没有蚊子,而西侧的石拱桥夏天站在上面会有很多蚊子,这种现象比较神奇,老乡们无法解释。据当地老乡介绍,都天庙通向仪扬运河的路约米,道路叫神路,形状似龙形,路面全部用大条石铺成,仪扬运河边有石头砌成的大码头。为何都天庙是座南朝北向?我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仪征新城地区过去是水网地区,南边不远就是长江,陆路不畅,人们出行主要以水路为主,进香朝拜的人们主要是坐船往来。所以寺庙从有利于人们出行方便的角度,将大门朝向北边开,建筑成座南朝北向。

都天庙发现意义

仪征都天庙的发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帮助确认古扬子县城所在地。根据仪征县志上记载,元代疆域地图上标示有古扬子县城。但古扬子县城具体在什么位置?元代疆域地图上只标示了个大概,古扬子县城还有没有什么遗存?很多研究者没有什么发现,也没有见到过相关报道。历史上的扬子县城到底在那里?目前没有明确的考证结论,本人经过卫星地图研判,发现了疑似古扬子县城的东护城河和南护城河遗存,经过实地踏勘,遗存的两段护城河长度约米,最宽处约有40米,两段护城河基本上连通的,只有个别地方由于多年人工利用已经堵塞。从护城河和都天庙遗址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看,显然古都天庙是建在古扬子县城之内的,并且在古城的东北方位。

结合史料记载,查看当地的地图,本人认为:“古扬子县城范围大致在现在的越江村曹庄组、杨庄组、焦庄组、王庄组、陈庄组、增庄组和李塘组,县城东部涉及东升村的邵庄组、后张庄组部分。”

二是可以帮助确定仪征著名园林白沙翠竹江村园的具体位置。根据《嘉庆仪征县续志》卷六《名迹志》记载:“白沙翠竹江村”在“新城都天庙东南,滨江,康熙中郑肇新筑。”续志还附有石涛的十三景诗全文。所以,只有找到都天庙遗址才能确定白沙翠竹江村园的方位,都天庙是一个坐标。

白沙翠竹江村园是仪征园林文化的代表作,在历史上享有很高声誉。白沙翠竹江村“多名流题咏”。白沙翠竹江村园如何得名?到底位于何处呢?近读徽州著名学者汪世清先生的《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一书,发现了先生的一篇《白沙翠竹江村--石涛散考之五》的文章。汪世清先生的文章中说到:

洪嘉植《大荫堂集》有《读书白沙翠竹江村记》一文,写于“庚午重九日”,是一份重要的资料。开头两段写道:

扬子县有白沙云,故今亦名白沙。城之东十里曰新城。江村在新城东二、三里许,故汪氏之东庄,今为郑子东邑别业。有竹数千个,曰白沙翠竹江村云。嘉植于已巳、庚午之岁读书其中,为颜其楼曰见山。江南之山,云族屏障,江水带其下,古所称天堑也。楼之西隅有两柏树,寿当在百岁以上,为香叶山堂,取其陶杜诗语云。

洪嘉植(--)字秋士,一字去芜,号汇村,歙县洪源人,生于南京,后移居仪征。工诗文。与石涛为好友。他与郑氏或有亲友之谊,故得长期读书于其别业。这篇记的上面两段话把白沙翠竹江村的所在和命名的由来都说得相当清楚了。

《嘉庆仪征县续志》卷六《名迹志》记载:“白沙翠竹江村”在“新城都天庙东南,滨江,康熙中郑肇新筑。”而且把石涛十三景诗全文载在后面⑶。肇新,郑其姓于此已有着落。

《江苏诗征》卷三十七选了雍乾间江都名士员燉⑷的一首七律,题有云:“白沙翠竹江村,旧属余家别业,更历数主,至郑氏始增台榭,多名流题咏。”这说明,这所别业是到了郑氏才更具规模。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白沙翠竹江村是位于仪征新城东南二、三里许,滨临大江的一所园林。白沙即指仪征,江村是它的所在,而翠竹则由于“有竹数千个”而具有的特色。

二、这所园林由来已久,先是三原员氏的别业,后为汪氏之东庄,到康熙中叶始为郑氏所有,经过郑肇新的着意经营,才成为以十三景著称的郑氏别业。

洪嘉植在康熙二十八、九年之间在这里读书时,园中两景,一楼一堂,由他命名。这时似乎还正在兴建中。但过了五年,当石涛偕友来游时,十三景已经具备,郑肇新已是主人了。石涛为他作画题诗,记下二人的友谊,也使白沙翠竹江村得以传名于后世。

郑肇新之名,在《康熙仪征志》卷十四《祠祀志》中已经提到:“都天庙在新城镇东二里,国朝康熙四十八年歙郑肇新与众重修。”

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六《名迹志》记载,在白沙翠竹江村园条目后有“道光三年后频遭水患,今废”,可知此园惜始废于道光年间,并尽毁于清中叶后的咸丰年间战火。

三是可以作为仪征红楼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白沙翠竹江村“多名流题咏”,今所见到的石涛十三景诗而外,有先著的《白沙翠竹江村十三咏》、洪鉽的《白沙翠竹江村十三咏》、程梦星的《江村十三咏》都是每景五古六句。洪嘉植也有十三景的题诗,但现在能找到的却只有六首,也是五古六句。还有曾燠的八景诗,其中有一景不在十三景之列,诗均五古八句。有曹寅的《江村杂咏》和吴敬梓的即景赋组诗五绝九首。

特别是曹寅晚年在仪征八年的行迹和活动,以及歌咏仪征的诗文、人文景点,都可以作为仪征红楼梦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打造仪征红楼梦文化旅游精品。

都天庙供奉着谁

都天庙主要供奉着都天大帝。都天大帝,就是唐代平叛“安史之乱”,人们敬重的英雄,睢阳守将张巡。又被人们尊称为“都天老爷”、“都天菩萨”。

张巡(年-—年),汉族,唐朝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关于张巡籍贯,《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后人也多采《旧唐书》所载,如《全唐诗》、乐史《太平环宇记》即是)。至德二年(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三万贼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数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为唐朝战死。死后追封通真三太子,莆田人尊为司马圣王。

“安史之乱”历时九年,原中国北方,从长安安远门西行一万多里,到达中国最西边界,曾经是中国首富之地,“安史之乱”后成为一片废墟。但睢阳之战,挡叛军于淮河以北,江南地区免遭胡骑蹂躏。后人尊张巡为“都天大帝”,南方各地都建有张巡庙祠,“都天大帝”成为城池的保护神。到了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冲击下,军事一直是以守为主。南宋朝廷偏安南方,对金兵的攻击,还是以守城为主,于是皇帝封张巡为“英济王”,让这位英雄继续在神位上保境安民。

都天庙始建年代

在《康熙仪征志》卷十四《祠祀志》中提到:“都天庙在新城镇东二里,国朝康熙四十八年歙郑肇新与众重修。”

仪征都天庙始建于何时?目前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据同行的原仪征博物馆馆长孙庆飞先生考证,一圈乱砖围墙的构成比较复杂,有宋代的砖、元明时期的砖,也有清及民国时期乃至现在的砖。如果仪征都天庙有宋代的砖的话,查仪征历史沿革资料,可以发现仪征在汉初为广陵、江都二县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年)划广陵、江都二县地置县为舆县,公元年撤销。唐永淳元年(年)复置县,为扬子县。南唐升元元年(年),扬子县改为永贞县,五代吴顺义四年(年),扬子县的白沙镇(今仪征城区)改称迎銮镇。在宋乾德二年(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年)改建安军为真州,辖永贞、六合两县。天圣元年(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永贞县为扬子县。

鉴于都天庙主要是供奉都天大帝张巡,从《旧唐书》记载,张巡死于公元年,都天庙始建年代应该在公元年以后。根据仪征县志记载:“元代(-年)时仍设扬子县,将城廊从真州迁至新城。”从都天庙遗址目前所在位置来看,它处在元代扬子县城的东北角。扬子县始设年代为唐永淳元年,即公元年。公元年设立扬子县后,公元年张巡去世。元代将扬子县城迁至新城,扬子县城县民为了纪念张巡,在新城建设了都天庙,用来供奉都天大帝。

因此,都天庙始建年代可能在元代(-年)设立扬子县,并且是在将城廊从真州迁至新城以后。根据原仪征博物馆馆长孙庆飞先生考证,一圈乱砖围墙的构成比较复杂,有宋代的砖、元明时期的砖,也有清及民国时期乃至现在的砖。如果真是宋代墙砖的话,都天庙始建年代,可能是宋末元初,这样算来,仪征都天庙已经有年以上的历史了。









































杭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lt/826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