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古城河至今水丰景美

远古时期的商丘,并不像现在的地貌一马平川,而是岗丘连绵,水乡泽国。之所以形成现在的地貌,多是因为靠近古黄河,其多次泛滥泥沙淤积的结果。先秦时期,商丘一带有孟渚泽、蒙泽、空桐泽等诸多水系。大禹治水曾经历虞城,在孟渚泽筑堤。同时,先民为了躲避洪水,居住在附近的一些岗丘堌堆上,形成了商丘、谷丘、黎丘、空桐山、恒山等诸多岗岭地名。

商朝时期,商丘境内建立有一个子姓小国——桐邑,其境内不但有水(空桐泽),而且有山(空桐山),同时还有亭苑(桐亭),宛若今天的江南水乡,景色美不胜收,以至于王公贵族、文人雅士都到此游览观光。其位置就在大禹治水所经的孟渚泽南边不远处——空桐泽周边,其疆域大概是今虞城稍岗、乔集和李老家一带,治所李丰楼一带。史载,夏末有虞曾一度中绝,商汤平定天下后,让舜之后裔虞遂袭封于虞国,为商的方国。而桐邑则属于有虞国的方国,或是与有虞国并列的商之方国,疆域要比虞国小很多。古史文献中,关于桐国的记载甚少,为此笔者从相关史料中循着蛛丝马迹进行挖掘整理,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先秦时期商丘的这个方国的历史文化。

契后裔建空桐国宋国都城有桐门

西周武王灭商,封殷后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建立宋国。宋都宋城的城门可是颇有讲究的:内城东有扬门,南有卢门,东南有垤泽门,东北有蒙门,西北有曹门,北有桐门,外城有桑林门。《日知录》载:“凡宋城之门皆以所向之邑名也。”即是每个城门都是以所在方向的城邑而命名的,这也是宋都城门的名称区别于其他诸侯国的一大特色。桐门作为宋城的北门,所指向的北方即是宋之属国空桐邑,距宋都六十余里。《左传》襄公十年:“楚及郑围宋,门于桐门。”又昭公二十五年:“宋乐大心居桐门,称桐门右师。”又哀公二十六年:“咮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清代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十一云:“桐乃宋之北门,因其面向桐邑,故以为名。”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五:“(宋城)北曰桐门,即因虞城南五里有桐邑也。”

其实,早在商初,在虞国境内就已建立起空桐邑。《说文解字》:“邑,国也。”古代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为邑,即较小的方国。从史籍记载看,商朝之空桐邑,为殷商始祖契的子孙分封之国,子姓。对此,《史记·殷本纪·第三》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商汤灭夏后,分封同姓诸族为诸侯,其中一支因为分封到空桐之地,因而以国为姓。空桐邑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为宋国所并,为宋国的城邑。宋国与空桐氏族同为殷裔,有着血缘关系。章炳麟《左传读》卷八云:“《殷本纪》太史公曰,殷后有空桐氏。此即宋裔,以地为氏者,语本《世本》。”

空桐之名源桐树古虞之地立邑国

“空桐”之邑名是怎么来的呢?这与古代的“桐树”有密切关系。桐者,桐树也。“五沃之土,其木宜桐”,《桐谱》称:“独受阴阳之淳气,故开春冬之两花而异于群木。”古代的梧桐,传说是凤凰栖止的树木。凤凰自古被视为鸟中之王,梧桐树往往与凤凰相提并论。《诗经·大雅·卷阿》曰:“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篇曰:“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可见梧桐树与凤凰关系之密切。古东夷之有虞氏,以桐树为社树。有虞氏,始祖虞幕,妫姓,少昊一支,其裔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舜死后其子商均被大禹封于虞(今利民集西南)建有虞国,皆以鸟为图腾,以桐为神树。有虞祀少昊,乃以桐木作鱼,而为祭物。到了商代时,商王分封子姓后裔于古虞地建国,其地遍植桐树,当地又奉桐为神树,便以“桐”命国名为“桐邑”。桐邑即空桐邑,“空”为发语词,类似居巢中的“居”,无实际意义,空桐即桐。《潜夫论》:“古桐、同通用。”因此,空桐又作空同。于是,建国后的商王子孙桐邑人也奉桐树为社树。商丘自古都是产桐名地,至今桐树遍及乡野。

空桐邑立国之后,其位置在今虞城利民集向东南至稍岗、向南至李老家、向东至乔集一带,境内有空桐泽、桐亭(桐宫)、连中馆、空桐山,皆为殷商时王族后裔空桐氏世代居住之地。对此,《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载:“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清光绪二十一年《虞城县志·山川》载:“空桐泽:在县南五里。按《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宋景公游于空泽,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沃宫。’杜注:‘空泽,宋邑。连中,馆名。梁国虞县东南,有地名空桐。’范晔亦云‘虞有空桐地,有空桐亭。’释云:‘宋景公死空桐,连中馆在空桐地之后,俗失其真,呼为连冢云。’”郦道元《水经注·获水注》条称:“空泽,为空桐泽。”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虞城县条载:“空桐山:《寰宇记》:‘在县东三十里。’《郡国志》:‘县南五里有空桐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空桐泽:在今商丘地区古虞城县南,旧为汴水所经,今湮。”以上文献出现的县城皆指虞城旧城李庄,而非虞城老城利民集和今虞城县城(驻地马牧集)。

由上可知,桐亭(桐宫)位于空桐泽附近,虞城旧城李庄南五里;空桐山则位于空桐泽东北较远处,虞城旧城李庄东30里;连中馆位于空桐泽北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亦如是标注。《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载:“空桐泽:古泽薮名,亦称空泽。在今虞城县城东北9公里,潘井、曹庄、赵楼三村间。早已被水淤湮,今遗址尚存,周回6里许。”

伊尹放太甲于桐三年后复归于亳

那么,伊尹放太甲的地方在哪里呢?在商的方国“桐邑”,而非“桐宫”。因为在《史记》之前的先秦史料中,都只说太甲放于“桐”。《尚书·太甲序》曰:“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孟子·万章》云:“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大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孟子·尽心》又云:“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古本竹书纪年》曰:“伊尹放太甲于桐。”应该注意到,《孟子》中所引的“伊尹曰”是出于孟子以前的古书佚文。而《竹书纪年》是晋代出土的先秦古籍。因此,太甲所放之地本应是“桐”,并不缀以“宫”字。故汉代赵岐注《孟子·万章》说“伊尹以其颠覆典刑,放之于桐邑”,也并不言宫。汉代的《史记》把“桐”改作“桐宫”,不知道是行文上的润饰,还是另有史料根据。但由于《尚书·太甲序》明文记载是“放诸桐”,故汉代学者都认为“桐宫”是桐地之宫,如《史记集解》引郑玄曰:“(桐)地名也,有王离宫焉。”从这种观点来看,要考证“桐宫”的所在地,关键乃是弄清“桐”在何地。

在商朝前期,桐邑发生了一个大事件,这就是史书常说的“伊尹放太甲”。伊尹为商汤之右相,辅助商汤灭夏,立下了不朽功勋。商汤去世后,伊尹辅佐外丙、仲壬为王,后至辅佐太甲。然而,太甲即位后,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囚闭于桐地悔过。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太甲被流放桐地三年,痛定思过,十分后悔,表示一定要按祖上遗训,勤政爱民,遵守大法。于是,伊尹便复迎太甲回朝,还政于王。对此,《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于是,伊尹作《太甲》三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尊为“大宗”。

太甲思过居桐邑古桐之地在虞城

先秦文献中太甲思过居住的“桐邑”在哪里呢?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页)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伊尹驱逐太甲于桐,非桐宫。“桐,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此说是合理的,因为太甲不可能被囚禁在都城旁,桐邑距南亳(今睢阳区坞墙集一带)距离与此正相符。清初学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引《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曰:“梁国虞县有桐亭,虞是如今河南的虞城县,离邻葛的亳,只有七十里。才便于伊尹,既然摄政,又可往来训诲。”这里所说的“亳”即南亳,“葛”即葛国(今宁陵县葛伯屯),“桐”即空桐邑。清乾隆学者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中有《关于伊尹放太甲太甲杀伊尹》考证一文,他认为:“案《左传》、《孟子》及《赵注》、《汉志》之言可谓晓然明白矣。”即太甲所居之桐邑在古虞空桐地,他并引用宋城之桐门加以阐释佐证:“桐乃宋之北门……(桐邑)即太甲所居,《汉志》所谓‘桐地’者是也。”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五:“桐与汤墓无涉。桐,亳东之邑,即续汉郡国志所云桐亭。”《商丘地区地名荟萃》:“空桐:古邑名。在今虞城县城关镇北10公里李丰楼一带。”年版《虞城县志·大事记》中载:“商第四位帝王太甲,既立三年,暴虐无道,大臣伊尹将他放逐于桐宫(即虞之桐亭,古空桐泽边,在今李老家乡孙洼一带)。”另有桐宫地望在偃师之论,可备一说。

关于“伊尹放太甲”,《竹书纪年》说伊尹是自立为天子,以后太甲潜出桐地之宫,杀了伊尹。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这同《尚书》《诗经》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业是一致的。所以,年版《虞城县志·大事记》载:“伊尹助成汤建商朝,后力佐五帝,百岁卒,帝王沃丁以天子礼葬于南毫南郊(伊尹墓在今虞城县魏堌堆村北)。”(文/图马学庆)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融易商丘原创新闻欢迎各







































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白巅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qiuzx.com/sqlt/821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