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黄金谷 年,喀喇汗王朝的纳赛尔阿尔斯兰伊利克进军萨曼王朝的首都布哈拉,占领了中亚城市群的中心地带。纳赛尔随即驻节撒马尔罕,后成为西喀喇汗王朝的首都。 前一节介绍了喀喇汗王朝三次向萨曼王朝首都布哈拉进军,无论是从白水城长途奔袭,还是从费尔干纳盆地稳扎稳打,都要渡过锡尔河,经过“河之西南,绝无水草者二百余里”的平坦沙漠地带,向西南方向前行,到达“吉扎克”也就是玄奘记载的“窣堵利瑟那国”国,这里又开始靠近山区,有山溪的滋润,地貌以草原为主,因此又有了小型城邑。扎吉克附近的草原大约1万km2,有个很文艺的名字:“饥饿草原HungerSteppe”,(或称“南饥饿草原”,哈萨克斯坦境内有一片同名的“北饥饿草原”)。 “饥饿草原”意思是这片草场植被并不丰盛,只够游牧民族的大军吃个半饱,聊作行军歇脚之地,不能承载太多人口。按照内亚地区的降水原则,完全不靠山的平原基本等于沙漠,因此饥饿草原也在天山脚下,这段天山的支脉长约km,和卡拉套山一样呈“西北-东南”走向。只因饥饿草原在山岭的背风面,集水不多,所以植被并不茂盛。但千万不要小看这道山岭,其主峰Skalisty峰海拔m,相当高大(接近祁连山主峰疏勒南山m,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m,富士山m,太行山主峰小五台山m,泰山只有m),山的迎风面收集的大量降水,孕育出整个内亚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地带,所以俄罗斯人南下时,把这座山标记为“突厥斯坦山”(TurkistanRange,或译土耳其斯坦山),现在地图上也是这个名字。 突厥斯坦山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分水岭,也是天山山系最西的支脉。西天山——阿赖山至此分为北中南三支:北面是突厥斯坦山;中间的是东西走向的泽拉夫尚Zeravshan山(主峰Chimtorga峰m);南边的是西南-东北走向的吉萨尔Gissar山(主峰Adelung峰m)。三条山脉包夹出两个向西开口的V型山谷,整体形状有点像金鱼尾巴。山谷迎风面收集的降水汇集成两条河流:吉萨尔山和泽拉夫尚山之间的河流叫卡尔希Qarshi河,水量尚小;突厥斯坦山和泽拉夫尚山之间包夹出一条的河流,水量很大,是整个中亚地区地位最重要的一条河流——金沙江。 “泽拉夫尚”是波斯语???????,拉丁化拼写Zar-afshān,意为“含金的”,因其上游河床出产砂金而得名,和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意思相同,古译那密水。泽拉夫尚河全长公里,源头在阿赖山区的深谷之中,上游支流很少,基本呈一条直线,自东向西流,在撒马尔罕附近出山地进入平原,大致呈一个俯扣的勺形,先西北后西南流淌,在布哈拉附近分散为若干支流,尾闾消失在布哈拉以南五十公里的卡尔库拉Qorako‘l附近的沙漠之中,距离阿姆河干流不到一百公里。 因为南北都是高大山脉,且接近大西洋水汽来源,所以泽拉夫尚河的水量非常大,年均径流总量为亿km3,几乎是锡尔河的三分之一、黄河的四分之一或阿姆河的六分之一。巨大的水量给这块面积不大的河谷带来盎然生机,农业开发程度不下于中国东部的平原农业区,是整个内亚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二,(之一是费尔干纳盆地)。泽拉夫尚河谷土地平整、水源充沛、道路畅通、人口稠密,历来是中亚历史上的核心板块,“黄金河谷”的称号,当之无愧。 泽拉夫尚地区距离中国已相当遥远,更接近属“西方文明”的伊朗高原,因此其早期史料都是波斯文。实际上,最初的波斯人本身也是经泽拉夫尚地区南下的北方游牧民族,在两河流域吸收了巴比伦定居农耕文化之后,又向北回流到此地。波斯人将泽拉夫尚流域(含卡尔希流域)称为“索格底亚纳Sogdiana”,波斯语意思是“火焰之地”,因处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有的文献也称为“河中地区”。 (波斯帝国的泽拉夫尚地区) “第一波斯帝国”即“阿黑门尼德王朝”(BC-BC)时期,全国划分为若干“斯特拉普Satrap”,可译为“省”或“总督区”,派驻总督管理。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王朝达到极盛,曾在贝希斯敦Behistun刻石记功,史称贝希斯敦铭文,至今犹存,其中提到全国23个Satrap,就有索格底亚纳,不过没有更多信息。大流士一生削平叛乱甚多,贝希斯敦铭文中记载他大战19次,擒获9位叛乱首领,东方的呼罗珊、吐火罗地区都在其列,但索格底亚纳毫无动静,一般来说,政局动荡时边疆地区容易发生割据,可以推测,此时的索格底亚纳还是刚纳入波斯疆域不久的极边省份。 波斯帝国晚期,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东征,追逐末代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至中亚,波斯王被部下巴克特里亚总督拜苏斯杀死,亚历山大以为前王复仇之名,穷追拜苏斯至索格底亚纳的玛拉坎达城(今撒马尔罕),将其杀死,并花了两年时间控制泽拉夫尚地区,远至苦盏峡谷,建“绝域亚历山大城”而还。 亚历山大死后,BC将军塞琉古娶波斯索格底亚纳总督之女,称王建国,索格底亚纳为塞琉古王国一省。BC,塞琉古王国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独立,建立“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史称“巴克特里亚第一王国”,即中文史料中的“大夏”,索格底亚纳是其一省。BC索格底亚纳总督欧西德穆斯推翻狄奥多图斯的后继者,建立“巴克特里亚第二王国”。此后该王国中心逐渐向印度方向发展,在印度北部建立一系列“印度——希腊王国”,而泽拉夫尚地区则被原居中国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占据,这也是东方系游牧民——大月氏/嚈哒/突厥/喀喇汗/契丹/蒙古——向中亚迁徙浪潮中的第一次。 因为和东方民族有关,大月氏人进入泽拉夫尚地区的具体情况,还是来自中文史料的张骞报告: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彊,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月氏”古音“rouzhi肉汁”,意思是“吃肉的人”,是原居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因受匈奴压迫,举族西迁,张骞出使的最初目的就是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大月氏人西迁路线和成吉思汗或哈桑博格拉汗的路线类似,大略经伊犁河流域——七河流域——白水城地区——苦盏——泽拉夫尚地区,所谓“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应该理解为从苦盏城擦边而过,不应理解为穿越费尔干纳盆地,否则无法解释汉军遇到独立的大宛国的问题。BC年张骞到达时,大月氏国家还在阿姆河以北,“都妫水北,为王庭”,主要地盘就是泽拉夫尚地区,这块富庶的河谷地带显然比甘肃敦煌附近的荒凉草原更有吸引力,因此大月氏人拒绝了张骞“联汉抗匈”、返回故土的建议,而是继续向南经营吐火罗地区,“击大夏而臣之”,最后发展成贵霜帝国,下一节还有出场。 张骞报告中所谓“行国”,表明此时大月氏人仍是游牧部落,泽拉夫尚地区的本土居民则是农耕民族,因索格底亚纳得名,被称为粟特Sogdia人。河西走廊的原始大月氏人可能是黄种人(有争议),而粟特人则是白种人,大月氏人口较少,逐渐融入粟特人,此后中文史料中混记为大月氏/粟特人。丝绸之路建立后,很多大月氏/粟特人来华,为了联络感情,他们也很愿意追溯自己的东方血统,隋唐时期,来华粟特人有一个专有名词——昭武九姓: “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康,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新唐书西域传》,见于《隋书》、《北史》者,还有捍、毕、穆、漕、乌那曷等姓。 粟特人传统上无姓,按照阿拉伯/波斯人的姓名规则父子联名,又常在称呼之后加地名表示籍贯,因此来华粟特人将籍贯译为单个汉字,依汉族姓名规则做姓,每个姓对应一个中亚绿洲地名。汉唐间历史人物凡是姓安、康、史、曹、石、米、何、毕、穆、漕等姓氏的,粟特移民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下列几种职业者: 首先是商人。粟特人擅长经商,贸易范围西至罗马,东至长安,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业民族,自汉至唐史载不绝,如洛阳商胡康婆,“既而世袭衣缨,生资丰渥,家僮数百,藏镪巨万,招延宾□,门多轩蓋。锦衣珠服,入必珍羞;击钟鼎食,出便联骑。”(《康婆墓志》),可谓富甲一方。 (粟特商人形象,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 至于元代,泽拉夫尚地区(也包括呼罗珊、吐火罗地区)经历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当地定居的农业民族改称萨尔特Sart人,意思是商人,语源不明,或是粟特的变音。元代来华的色目商人影响甚巨,其中就有不少萨尔特人。此后丝绸之路被海路取代,萨尔特商人仍在坚持内陆贸易,中国西北各内陆省份尤其是甘肃、青海,都有小规模的萨尔特人聚居,大部分融入汉族或回族,小部分人仍保持萨尔特人的民族意识,发展成今天青海省的撒拉族。据撒拉族民间传说,始祖尕勒莽、阿合莽兄弟原住撒马尔罕,元代时率百余族人来华,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和当地的汉、藏、回族通婚,至明代首领“神宝”受封为土司,改用汉式姓名“韩宝”,繁衍至今已有10万余人。撒拉人自称“撒拉”或“撒拉尔”,都是Sart的变音,他们讲撒拉语(属突厥语系乌古斯语支),用汉姓,尤以韩姓为多,因为长期通婚,白种人的体貌特征已不太明显。 (身穿民族服装的撒拉族,资料来自网络) 顺便说一句,今天内地同学熟悉的快餐“兰州牛肉拉面”,经营者仍以青海循化、化隆两县的回族、撒拉族为主,也算是粟特商业传统的一点余波。 第二类是传教者。佛法东传,早期胡僧中真正的印度籍僧人并不多,大多是大月氏/粟特人,常以支、安、康等为姓。仅以《梁高僧传》为例,就有支姓僧人支娄迦谶(支谶)、支谦、支孝龙、支敏度、支法度、支法渊、支僧敦、支昙兰、支曜,安姓僧人安清(安世高)、安玄、安阳侯、安慧则,康姓僧人康巨、康孟群、康僧铠、康法畅、康僧会等,尤多见于译经部。著名者如安世高和支谶,前者于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到达洛阳,译经以小乘为主,现存35种,41卷;后者比安世高稍晚,带着一个泽拉夫尚僧侣团队,译经以大乘为主,多达数十种,现存9种。“支”即“大月氏”,这是“昭武九姓”之称尚未定型前一部分来华粟特人使用的汉姓。“安”即安息(萨珊波斯),安世高自称安息国太子,时安息王室信祆教,因此假托的可能性较大,本人应是来自昭武九姓中的安国、即布哈拉地区的佛教僧侣。 (安世高和支谶) 粟特人传播的不只是佛教,其本族的主要信仰是祆教,也有信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和摩尼教的,隋唐时期合称“三夷教”,也随粟特人东来。从北魏起,掌国家祭祀的鸿胪寺中皆有火祆教的祀官,唐朝还设有专门管理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皆以粟特人充任。唐东西两京都有祆祠,洛阳二所,长安四所,“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也都有祆祠。摩尼教的影响则远至蒙古高原,回鹘人受粟特商影响,全族信奉摩尼教,前面有所介绍。 到了元代,中亚各宗教逐渐归于伊斯兰教,泽拉夫尚地区又成了中亚伊斯兰教的中心,继续东来传教。伊斯兰教历史上最强大的传教团体:“纳克什班底Naqshbandi教团”,即发源于泽拉夫尚河谷的布哈拉,创始人白哈文丁?纳克什班底?布哈里Baha-ud-DinNaqshbandBukhari也是个布哈拉人。纳克什班底教团对中国的伊斯兰教影响很大,虎夫耶和哲合忍耶都是纳克什班底教团东传的分支,后文还有介绍。 和宗教关系密切,粟特人活跃的第三个领域是艺术界。唐代粟特族音乐家和舞蹈家甚多,如曹国人曹善才(善才为乐师之尊称,非本名),其父曹保、子曹刚,米国人米嘉荣、米和父子,康国人康昆仑(昆仑意为黑人,非本名)、康乃,安国人安叱奴、安辔新,皆有艺名,安禄山也以“胡旋”即粟特舞蹈而见于史册。无名的粟特艺术家更多,比如元和年间河北沧州有个歌手“何蛮子”(何姓,不知其名),名声甚扬,“何蛮子”讹传为“何满子”,久之成为词牌之名。大家最熟悉的无名乐手,大概是白居易长诗《琵琶行》中的歌女: 画中两个人的形象大概都有点问题,头发颜色是黄黑混杂的可能性跟大。琵琶女姓氏无考,《琵琶行序》介绍其身世:“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琵琶是胡族乐器,“穆”、“曹”皆昭武姓,而商人则是粟特人的基本职业,琵琶女婚后还能晚间临船卖唱,不是讲究礼法的汉族生活方式,来华粟特人的可能性很大。另外,白居易之姓“白”,是唐代龟兹国(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人来华之姓,与昭武人取姓类似,这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意思。 跑一句题,今天回族在文学艺术界的影响仍然很大,高于其人口比重,不展开。 泽拉夫尚人来华的最后一种常见职业是军人,如唐代著名的粟特族将军亚历山大?布哈里。 中文名安禄山。 《旧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虏所谓斗战神者,既而妊。……遂字轧荦山。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乃冒姓安,更名禄山。”唐代史书中“胡”和汉代指匈奴不同,一般指中亚各族,尤其是粟特人,“轧荦山”即“亚历山大”,是粟特人男孩常用的名字之一;安国即布哈拉,昭武九姓中的大姓。唐代从军的安姓粟特人甚多,安禄山只是后起之秀,更早的如凉州安氏家族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 凉州安氏始祖安难陀于后魏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世为凉州豪族,至安弼,北周服侯,子安罗,隋石州刺史、县公,两子即安兴贵、安修仁。隋末李轨割据河西,安修仁为其户部尚书,李渊初据关中,安兴贵在长安,自荐招降凉州,此时李渊初据关中,地盘并不比河西更大,因此表示怀疑:“轨据河西,连吐谷浑、突厥,今兴兵讨击尚为难,单使弄颊可下邪?”兴贵则说:“轨盛强诚然,若晓以逆顺祸福,宜听。如凭固不受,臣世凉州豪望,多识其士民,而修仁为轨信任,典事枢者数十人,若候隙图之,无不济。”李轨果然不从招抚,安氏兄弟也真的发动政变,擒李轨归唐,等于以安氏一家之力,得一州之地,可见其强。事后李渊大加封赏,“诏兴贵为右武候大将军,封凉国公,赐帛万段;修仁左武候大将军,申国公,并给田宅,封六百户”。 安兴贵之子安元寿入秦王李世民府,玄武门之变,宿卫宫门;不久突厥兵临渭水,李世民单骑会颉利可汗,安元寿一人于帐中护卫,算是李世民最贴身的几个亲信之一,此后一直任诸卫将军,死后陪葬昭陵。子安忠敬转战西北边疆凡三十余年,曾任河西节度副使。其子抱玉、抱真皆是安史之乱中唐军名将,为了和安禄山划清界限,特赐李姓,即李抱玉、李抱真。凉州安氏一门兴盛近两百年,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 安禄山本姓“康”,康国即撒马尔罕,也是来华粟特人大姓。少年早孤,其母改嫁粟特族将军安延偃,因此改姓安氏。安延偃家族也是军人世家,其兄安波至之子安思顺、安元贞,均是唐军重要将领,只是安史之乱后被株连而死,其事迹多被史官抹去,只知道安思顺在安史之乱之前先后担任过河西、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皆为其下属,(玄宗时全国共十节度,此时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等于唐军之半在安氏兄弟二人麾下),其弟安元贞则担任过羽林军大将军,拱卫内庭。至于安史之乱的另一位主角史思明,本名史窣干,亦是昭武九姓,“史国”即后来诞生帖木儿大帝的沙赫里萨布兹。安史帐下粟特族军人甚多,平乱之乱后,河北藩镇皆安史旧部,凡姓安、康、曹、石、米、何、史的河朔军人,十九是粟特人后裔,知名者如史宪诚、何进滔、康日知、康志睦、安重荣、石敬瑭等,延至五代,逐渐融入汉族。 到了元代,仍有泽拉夫尚人来华从军,属色目人之一。比如著名的赛典赤?赡思丁?乌玛尔。其人原名赛义德?阿加尔?本?沙姆斯丁?本?乌玛尔?阿尔?布哈里SayyidAjjalBinShamsal-DinBinOmaral-Bukhari;是个典型的阿拉伯式姓名,Sayyid赛义德是尊称,表示为穆罕默德的后裔;Ajjal阿加尔是其本名,Shamsal-Din沙姆斯丁是其父名,Omar乌玛尔是其祖父名,al-Bukhari阿尔?布哈里表示其出生地布哈拉。元代译者把“赛义德?阿加尔”缩译为赛典赤。“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赛典赤随元军征战四方,年云南由大理国改建行省,任云南行省第一任平章政事,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善政甚多,至今仍为云南人纪念。赛典赤共有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十三字为姓,其六世孙马和,明朝初年入宫服侍燕王朱棣,甚为亲信,赐姓郑氏,就是六下西洋的郑和。 (左:赛典赤,右:赛典赤墓) 顺便说一句,回族从军的现象在近代也存在,西部地区尤其明显,如晚清民国的“西北五马”,不展开。 综合一下,如前所述,中原王朝对中亚的政治影响力,以大宛之战的“不胜不败”划定的“半个费尔干纳”为极限,更远处只有经济辐射和外交联盟。在交通畅通的前提下,以中国幅员广阔、经济发达的地缘特点,会吸引中亚移民来华定居,但也仅此而已,政治层面的“中-泽(西乌兹别克斯坦)关系”只能是联盟而非实际控制,移民也还有一个融合的过程。有些书籍把泽拉夫尚地区也划入唐代疆域,主要依据是唐代初年阿拉伯帝国东扩时,昭武诸国频繁朝贡和请求内附,其实只是这些国家“联唐抗阿”的外交战,唐军终不能越过费尔干纳而至河中地区。因此中国的中亚攻略,应该是和平时期大力发展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力支持不计代价)、与东乌兹别克斯坦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既要合作又要保证安全)、与西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互惠合作伙伴关系(能赚点钱就好)。一旦有新崛起的“西方势力”进入中亚,尽量争取和乌、吉、塔结盟。目前看来,乌吉塔三国都是前共产党人执政,仍在俄罗斯势力范围之内,而俄处于战略收缩期,最大可能(非必然)的西方势力就是基地、ISIS等极端伊斯兰派,依靠美国的金钱东进,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目的。 回到泽拉夫尚流域本身。粟特人来华后从事商业、宗教、艺术、职业军人等行业,主要是填补汉族农耕社会的生态位,属于“少数民族从事边缘职业”的社会现象,和汉族到了东南亚就成了商业民族同理。在泽拉夫尚地区本身,当地人(粟特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和汉族一样是农业民族,差别的只是内亚的绿洲特色,尤其是天然的割据性,有人怀疑一个乌兹别克斯坦如何执行两个外交政策,其实中亚国家从未有中国式的大一统政治,历史的常态就是各绿洲各自为政。具体到唐代,所谓昭武“九姓”,是言其众(并非必有9国),大体一绿洲对应一姓氏,新唐书录其8姓、14国,具体情况配图摘录如下: 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无为而治。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土沃宜禾,出善马,兵强诸国。 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谓忸蜜者。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皆百里所。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大城四十,小堡千余。 东安,或曰小国,曰喝汗,在那密水之阳,东距何二百里许,西南至大安四百里。治喝汗城,亦曰?斤。大城二十,小堡百。 东曹,或曰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苏都识匿,凡四名。居波悉山之阴,汉贰师城地也。东北距俱战提二百里,北至石,西至康,东北宁远,皆四百里许,南至吐火罗五百里。 西曹者,隋时曹也,南接史及波览,治瑟底痕城。 中曹者,居西曹东,康之北。王治迦底真城。 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去京师九千里。东北距西突厥,西北波腊,南二百里所抵俱战提,西南五百里康也。圆千余里,右涯素叶河。王姓石,治柘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西南有药杀水,入中国谓之真珠河,亦曰质河。……石东南千余里,有怖捍者……西千里距堵利瑟那,东临叶叶水,水出葱岭北原,色浊,西北流入大碛。 米,或曰弥末,曰弥秣贺。北百里距康。其君治钵息德城。 何,或曰屈霜你迦,曰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 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东南六百里距戊地,西南与波斯接,西北抵突厥曷萨,乃康居小王奥鞬城故地。其君治急多飓遮城。 史,或曰佉沙,曰羯霜那,居独莫水南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西百五十里距那色波,北二百里属米,南四百里吐火罗也。国有城五百。 那色波,亦曰小史,盖为史所役属。居吐火罗故地,东厄葱岭,西接波剌斯,南雪山。 除了火寻(花剌子模)和石(塔什干),昭武诸姓都在泽拉夫尚地区。三曹国在突厥斯坦山北麓(大致对应乌国吉扎克省),何国在泽拉夫尚河中游(大致对应乌国纳沃伊省),米国在泽拉夫尚山上游河谷,依附康国,东安(小安)、西安(戊地)依附安国,那色波(小史)依附史国,都不太重要,泽拉夫尚地区的内部地缘关系重点是安、康、史这三国。先说康国。 按照大家已经熟悉的内亚地理知识,河流出山处的冲积扇是建城的最优之选,康国就在泽拉夫尚河冲积扇上,和楚河冲积扇的巴拉沙衮/碎叶,奇尔奇克河冲积扇的塔什干/石国,纳伦河冲积扇上的纳曼干/贵山城相同。这一带的考古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波斯时代叫玛拉坎达Malakanda,粟特时代易名Samarqand,历代汉译为悉万斤(北魏)、萨末建、飒秣建(唐)、寻思干、邪米思干、薛迷思加(元),至明代定为撒马儿罕,都是Samarqand的对音。Samar意思是石头,qand/qant是城,直译为“石头城”,呵呵,这是中国哪座城市的别称呢? (为了给中国读者介绍遥远的内亚地缘政治,下文借用几个中国地名,绝无恶意,请各位家乡躺枪的网友多多包涵。又,Samarqand一词含义众说纷纭,亦有“聚合之地、辐辏之地”之说,涉及古代语言,不能考订。) 南京自楚(和波斯时期相当)时建城邑,孙吴政权(和粟特时期相当)始定都,开始修建高大的城防工事,遂有“石头城”之称。南京雄伟的城墙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至今仍是南京城市的象征。但南京为什么要修、又为什么能修这么高大的石头城墙?这就涉及南京的地缘属性问题。南京,为什么是“南方的京”? 中国地图上城邑过万,但有首都之名的只有“两京一都”——北京、南京和成都;分别对应黄河(含海河)流域、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三个板块,其中北京还兼有统一时全国之都的地位。古典时代中原王朝的战略防御方向始终是北方蒙古高原,天下一统时,王朝的根本之地是关中或河北平原,首都视连通丝绸之路(长安)或大运河(北京)而定。一旦天下分裂,必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出现南北朝,又有两种情况:如果南朝仍不统一,则上下游各自建国,分别以四川盆地、长江下游平原为根本之地,成都、南京为都城,并在江汉平原拉锯,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孙权和刘备之间的事儿;如果南朝统一(无论谁来统一),战略防御方向都是黄河流域的北朝,财源依靠长江以南的环太湖平原,兵源依靠江淮间的丘陵地带,首都就会放在两个板块交界的南京。南京的石头城墙是在南方的微缩版长城,集全长江流域之力修建,因此特别高大厚实。 对于内亚地区的政权来说,主要的防御对象同样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锡尔河(含七河)流域就是他们的黄河(含海河)流域,阿姆河流域则是他们的长江流域。第二节我们分析过,楚河冲积扇/巴拉沙衮/碎叶相当于内亚的北京,是游牧民族西进南下的根据地,白水城相当于秦淮分界线上的汉中/新野/合肥诸小城,适合进行前哨战。一旦北军势大,白水城失守,至突厥斯坦山之间无险可守,中亚政权最重要的防御支点,就是泽拉夫尚河南岸的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同样是襟(突厥斯坦)山带(泽拉夫尚)河,南集黄金河谷的粮食,北收草原地带的兵源,所谓天下王气,汇聚于此,地缘概念相当于内亚的南京。这两座城市很多相似之处,聊举一二。 南京号称“十代故都”,但最兴盛的时候是明朝前期(朱元璋建国至朱棣迁都),这是唯一一段作为全国首都的时间。同样的道理,撒马尔罕最兴盛的时间是帖木儿帝国,也是撒马尔罕唯一一段作为全中亚首都的时间。帖木儿大帝是撒马尔罕的城市标志,他是谁? (帖木儿铜像) 成吉思汗西征后,内亚地区分封给次子察合台,帖木儿家族属随察合台西迁的蒙古巴鲁剌思氏部落,世代担任渴石Kesh绿洲领主,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和元朝蒙古族的汉化同步)。察合台汗国晚期分裂为东西两部,西汗国的察合台后王逐渐衰落,帖木儿以渴石为根据地崛起,最终统一了西察合台汗国故地,建都撒马尔罕,多次远征至土耳其、波斯、印度,晚年东征中国,卒于边境。渴石即卡尔希河冲积扇,今名沙赫里萨布兹Shahrisabz,昭武时代叫史国,帖木儿意思是铁,绰号跛子,拉丁化的写法是Tamerlane,如唐代来华大概要叫“史铁膑”。卡尔希河之于泽拉夫尚河,有点类似钱塘江之于长江,渴石地区类似浙南山地,帖木儿就是个孙坚、蒋介石一类的角色。(建都南京的王朝,王室籍贯以江淮丘陵为主,也来自浙南山地的,总之是山区出军人就是)。 帖木儿死后葬在撒马尔罕,他的陵墓称“古尔埃米尔Gūr-iAmīr”(波斯语)或“埃米尔麻扎AmirMazar”(突厥语),都是“将军墓”的意思,和朱元璋的明孝陵分别是所在城市最重要的旅游点之一。 帖木儿之孙兀鲁伯(本名MīrzāMuhammadTāraghaybinShāhrukh,Ulu?Beg为其尊号)是帖木儿帝国第三代君主,(大体与明仁宗、宣宗同时)。他爱好学术,在撒马尔罕大建伊斯兰经学院Madrasah,重金延请各地伊斯兰学者来撒马尔罕讲学,兀鲁伯本人还曾亲自授课。兀鲁伯经学院的课程包括宗教、语言、天文、数学、历史等,常有数千学生在校就读,最盛时甚至招收过女生班。兀鲁伯经学院至今犹存,和附近提利亚-卡里经学院(TillaKari,意为镶金的)、希尔-多尔经学院(意为ShirDor藏狮的),合称“雷吉斯坦Registan”,也是撒马尔罕的著名古迹。兀鲁伯经学院看起来像中国古代的什么机构? 兀鲁伯本人的“专业方向”是天文。他于年在撒马尔罕建造了天文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象限仪,坚持观测了三十余年,年,兀鲁伯天文台编制了《兀鲁伯天文表》zij-iSultani,该书包括太阳与行星的运动表和颗恒星位置表,是当时世界天文学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的天文台在哪个城市呢? 古代天文学历来是皇家秘术,天文台和国子监一样也只有首都才有。长安洛阳的天文台今已不存,明初朱元璋在南京钦天山建观象台,位于在今南京北极阁公园内,有铜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朱棣迁都后,部分仪器迁至北京观象台(即今北京的古观象台),至清康熙七年全部迁走,康熙本人曾来此视察,改称“万寿阁”,也含有镇压之意。清末金陵王气复聚,万寿阁几次重建,改称“北极阁”,民国北伐后定都南京,年在这里建成北极阁气象台,即今江苏省气象台,年又在南京郊外紫金山上建成天文台,作为国家天文台,都是南朝正统性的延续。紫金山天文台年改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北京的古观象台则于年改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年更名为国家天文台,继续分别占侯二京之王气。 网上常有人津津乐道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帖木儿不死,继续东征遇上明成祖,会发生什么?不用穿越,如果各位对地缘政治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结果不难判断。世上难得如此近似的两个王朝,如下图所示: 如果说蒙古人是南下的北方冷空气,帖木儿和朱元璋朱棣父子就是北上的南方暖湿气流。对比可知,帖木儿帝国和明朝几乎是同一气候规律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表现。在整个亚洲地缘大格局中,以蒙古高原为根本之地的力量可以同时攻取东亚两河和内亚两河的农耕地带,以南京为首都的军队却不可能越过黄河打到内亚,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军队也不可能越过锡尔河攻占中原,这两股势力并无取代蒙古帝国重新统一元朝故境的可能,只是彼此呼应瓜分元朝疆土而已。朱元璋修《元史》,帖木儿娶蒙古公主、称古列干(驸马),用意基本一样,都是在继承成吉思汗的政治遗产。 (十五世纪亚洲全图,前蒙古帝国疆域自西至东依次为钦察汗国、帖木儿帝国/西察合台国、亦力把里/东察合台国、瓦剌-鞑靼/北元、明。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 甚至两个城市倒霉的时候都很相似。帖木儿帝国是撒马尔罕的辉煌,走背运可以参考成吉思汗西征。中国读者从通俗文学中认识撒马尔罕,最可能的途径是金庸小说,借用一下: 原来蒙古大军分路进军,节节获胜,再西进数百里,即是花剌子模的名城撒麻尔罕。此城是花剌子模的新都,结集重兵十余万守御,城精粮足,城防完固,城墙之坚厚更是号称天下无双。……(入城后)郭靖正欲说出辞婚之事,忽听得远处传来成千成万人的哭叫呼喊之声,震天撼地,惊心动魄。一出城门,只见数十万百姓奔逃哭叫,推拥滚扑,蒙古兵将乘马来回奔驰,手舞长刀,向人群砍杀。原来蒙古人命令居民尽数出城,不得留下一个。(《射雕英雄传》37章“从天而降”) 金庸小说里安排了些离奇的侠客故事(郭靖阻止了屠城),真实历史可以参考《长春真人西游记》:“仲冬,十有八日,过大河,至邪米思干大城之北。……方算端氏之未败也,城中常十万户。国破而来,存者四之一”。邪米思干即撒马尔罕,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是花剌子模的都城,人口50万,算端氏即花剌子模苏丹穆罕默德政权,年成吉思汗西征灭花剌子模,最大的一仗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屠城之后,人口仅存1/4。 这并不是撒马尔罕第一次遭到屠城。花剌子模国也是个新兴王朝,年刚刚在这里消灭到西喀喇汗王朝的最后势力,花剌子模人照样屠城三日,具体数字在阿拉伯史资料中自1万至20万不等,然后迁都于此,并于9年之后迎来了成吉思汗的下一轮大屠杀。 同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屠杀事件发生在哪里呢? 抱歉,古代史上是扬州,“扬州十日”的扬州。 大屠杀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战术。游牧民族军队数量有限,要征服人口众多的农耕地带,在板块边缘的门户之地制造一两场夸张的屠城事件并大肆宣扬,可以减少征服的成本,因此大屠杀总是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扬州/南京和撒马尔罕皆如此。扬州/南京逢乱世遭遇屠城也是规律性的,如北魏拓跋焘屠广陵、梁末侯景屠建康、唐末杨行密屠广陵、清军屠扬州,(类似的还包括项羽屠外黄、曹操屠徐州、令狐潮屠睢阳,都是北军南下至南方门户之地时发生的),当然具体在扬州还是南京就有一定的偶然性了。至于近代史上的南京大屠杀,有人认为日军自上海—苏州方向而来,不合此规律,只能说日军东施效颦,想学清军打心理战,结果没有把握好地缘规律,又碰上英美这种折腾舆论的高手,被揪住尾巴围殴至今。 分析完中亚的南京——撒马尔罕,再来解析布哈拉就相对容易了。作为泽拉夫尚河谷的门户,撒马尔罕的主要职能是防御北方入侵,以军事要塞担任政治首都,但不是人口/经济/文化中心,这一角色是由布哈拉来承担的。这里又要提一个地缘政治的概念“腹地”或者“膏腴之地”——古代王朝地盘虽大,限于交通条件,大部分地区对中央没有财政意义,贡献方物土产而已,只有少数关键地区才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承担者,仍用江南地区做例子。网上有个半开玩笑说法,“南京是安徽省省会”,原因何在? 南京在江南丘陵南缘,以军事要塞担任南朝的政治首都,因此南京人口的主要来源地是江淮丘陵(安徽),朱元璋就是代表,南京话也属于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区,但南京并不在江南地区的中心地带,南朝真正的“腹地”是环太湖平原,这里土地平整(利农业)、河网密布(利交通),所谓“膏腴之地”,是南朝财政的支柱,民间也富足殷实,人口很少向北流动,因此语言也不属于北方方言而属于吴方言。环太湖平原另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在古典时代是苏州,(近代是上海,涉及海洋地缘不展开)。 各位对苏州有什么印象? 小桥流水,鱼米之乡,江南才子,伊斯兰教盛行,抱歉,儒学盛行。 如果把“儒教”替换为“伊斯兰教”,大概就是中亚人对布哈拉的印象。如果说撒马尔罕是内亚的南京,布哈拉就是内亚的苏州——泽拉夫尚地区腹地的中心城市。 布哈拉Bukhara,意思是幸福之城,是中亚几乎唯一一个不靠山的城市,在平原基本等于沙漠的内亚地区相当特殊,原因还是泽拉夫尚河相当于1/4黄河的丰富水量。泽拉夫尚河自纳沃伊(何国)以下,完全离开了山地,当地人修建了大量灌溉河渠,将泽拉夫尚河河水几乎是“平摊”在平原之上,形成了一大片繁盛的农耕地带,甚至把自然状态下本应注入阿姆河的泽拉夫尚河变成了一条独立河流。这一片农耕地带“大城四十,小堡千余”,格局和环太湖平原群星璀璨的众多富裕县份类似,众星拱月,布哈拉就是这片明珠城市地带的城上之城。 布哈拉农业发达,盛产水果,其中有一种浆果,花红果甜,汉唐间传至中原,以原产地命名,叫安石榴,唐代诗人元稹有诗赞之:“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安石国就是布哈拉+塔什干,都以出产安石榴著名。久之安字被省略,就是大家熟悉的石榴。 布哈拉的另外一个特产是江南秀才——当然是伊斯兰教的秀才。比如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布哈里,他尊贵的全称是Abū‘AbdAllāhMu?ammadibnIsmā‘īlibnIbrāhīmibnal-MughīrahibnBardizbahal-Ju‘fīal-Bukhārī,布哈拉是他的出生地。布哈里生于伊历年(年),为了收集圣训(记载穆罕默德言行的文字,相当于儒家的《论语》),曾遍历中东西亚各地,请教过名长老,记录60万条圣训,回到布哈拉后又用了16年时间进行分析,筛选出条,再按教法题材分类,编为《布哈里圣训实录》,是逊尼派六大圣训集之首,仅次于《古兰经》。全书卷帙浩繁,中译本共四册页,出自一人之手,相当不易。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中译本,资料来自网络) 另一个著名的布哈拉“秀才”是伊斯兰医学家、哲学家伊本?西纳(-),全名AbūAlīal-HusaynibnAbdAllāhibnAl-HasanibnAliibnSīnā,布哈拉人,祖先可能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因此名字中表籍贯的尾词是sina即中国。伊本?西纳生在萨曼王朝的晚期,原为宫廷御医,喀喇汗王朝攻占布哈拉时逃往波斯,辗转西亚各地,著有《医典》传世。该书首先是一部医学巨著,在十七世纪以前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医学教科书和参考书。书中的哲学部分,传入当时文化还很落后的西欧,影响很大,西欧人称他为阿维森纳Avicenna,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托马斯?阿奎那,在整个世界哲学史中都有一定的地位。 (阿维森纳像,塔吉克斯坦纸币) 建筑方面,撒马尔罕旅游看皇陵,布哈拉旅游看园林。布哈拉的园林建筑也是山水结合,和中国园林的精华苏州园林有类似之处,比如中亚的狮子林(张士诚的王宫)——末代中亚政权布哈拉汗国的夏宫: 夏宫除宫殿本身建筑外,还包括一个很大的花园,内有喷泉、池塘、房屋等设施。据说宫殿前池塘为宫女戏水所用,国王坐于楼上观赏,看中某个宫女后向其抛出苹果,该宫女即受宠幸。这种带水的建筑在全内亚都是比较罕见的。传说该宫建设之前,曾杀死四只羊悬于城市四角,城北之羊最后腐烂,于是选择城北作为建宫地址,可见当地也有类似中国江南“风水学”的知识。 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都有伊斯兰经学院/清真寺,撒马尔罕的清真寺风格是宏大气派,有天坛/国子监的感觉;布哈拉的清真寺则是细密精致,有江南佛寺/书院的味道。代表建筑是卡扬清真寺和宣礼塔,相当于苏州北寺塔(报恩寺塔)和无锡东林书院的合体: 布哈拉极盛时有上千所清真寺和神学院,密度不下于“江南四百八十寺”。卡扬宣礼塔建于7年(和苏州北寺塔相距4年),为全市最高点,卡扬清真寺于年建成,(和东林书院重修相距90年),院中有回廊,旁边是由个双层顶壳的楼顶组成的主体建筑,上面的圆顶用耀眼的蓝砖建砌,大门上的伊斯兰图案由磨光并涂釉的砖制成,类似马赛克,但分辨率比马赛克要高得多,图案十分精美,据亲身参观过的网友的说法,“需要坐在地上,认真地仰观,细细地品味”。 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基本情况就介绍到这里,再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多朋友都读过狄更斯的《双城记》,以伦敦和巴黎为舞台,各种左右互殴。其实世界上凡领土稍大的国家,常有政治/军事中心和人口/经济/文化中心不一致的现象,历史上常会上演类似“双城记”的节目,如中国大统一王朝的长安和洛阳(汉-唐)、北京和南京(元-清)/上海(鸦片战争至今),南方王朝的南京和苏州(即淮南军人和苏南地主之间的争斗,以明朝为最)。对于中亚来说,最经典的双城记就在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之间,大致撒马尔罕扮演南京的角色,布哈拉扮演苏州的角色;撒马尔罕干燥,布哈拉湿润;撒马尔罕雄壮,布哈拉细腻;撒马尔罕尚武,布哈拉修文;撒马尔罕出勇士,布哈拉出秀才;撒马尔罕亲东方(中亚意义的东方,包括中国内地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布哈拉亲西方(中亚意义的西方,主要是波斯-阿拉伯,和西欧基本无关)。 (撒马尔罕古城东门遗址“中国门”,因连通中国商路而得名) 在中亚历史的土著王朝中,凡是源自西方的王朝——自阿拉伯帝国晚期地方割据而起的萨曼王朝、自南俄草原的金帐汗国南下的乌兹别克汗国,都城都在布哈拉,相反,凡是源自东方的王朝——西喀喇汗朝、西察合台国、帖木儿汗国,都城都在撒马尔罕。所有这些王朝的最大内政,就是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之间的互殴。下面可以开始介绍喀喇汗王朝在泽拉夫尚地区的历史了。 萨曼王朝是从阿拉伯帝国晚期地方割据势力逐渐演化而来的,因此根本之地在西方,都城在布哈拉。萨曼王朝发展到晚期,布哈拉的宗教界已经成了王国最大的麻烦,情形和东汉、北宋、明朝这些起自东南的王朝晚期党争不断的局面非常相似。喀喇汗王朝的纳赛尔进军布哈拉,之所以没有遇到抵抗,和这些布哈拉的宗教人士有极大的关系。 亲历此事的伊斯兰作家希拉尔?萨比记载了一件事:“当喀喇汗的军队来到时,我在布哈拉。萨曼王朝的哈提布(大教长)登上大清真寺的讲坛,鼓动人民去斗争,以萨曼王朝的名义号召“你们须知,我们待你们是多么的好,多么的温和。现在这个敌人又在威胁着你们,因此你们现在应该帮助我们,为我们而战斗,祈祷真主吧,让他赐福你们,帮助我们”。布哈拉人也像河中居民一样随身携带武器,他们便走到法赫基(教法学家)们那里,请问他们是否需要作战的费特瓦(法学家根据伊斯兰教法作出的决定)。法赫基们却说,如果汗是为了宗教而来,就必须同他们战斗;如果只是为了争夺萨曼王的财富,那么穆斯林不许自相残杀。汗的生活方式非常好,他们的信仰无可指责,你们最好放弃战斗。”这就是纳赛尔兵不血刃拿下布哈拉的重要原因。如果各位不理解布哈拉的宗教人士的发言,可以参照明清易代之际,抗租抗税的东林党群臣即苏州地主、吊死煤山的明朝皇帝即淮西军人、刚刚入关的清军三方之间的互动,大体也就能明白了。 下面稍微跨越一下时间轴,跳过早期,介绍一下喀喇汗王朝中后期的历史,这一阶段王朝的对外扩张基本停止,内政问题更加明显。(如果没有耐心阅读喀喇汗王朝史的细节,也可以直接转入下一个红色字体)。 喀喇汗王朝王室不实行长子继承制,大致分以萨图克汗的长孙阿里和次孙哈桑两支,前者称阿里系,后者称哈桑系,轮流担任汗位并互相竞争,晚期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可汗世系非常复杂,人名又是伊斯兰式姓名规则,重名率极高,初学者读起来非常不易。下面先列出喀喇汗王朝的完整世系表,以便后文查询。资料摘自魏良弢教授的《喀喇汗王朝史》,这是国内唯一一部喀喇汗王朝史的专著,本文大多数关于喀喇汗王朝的资料都来自该书,特此表示敬意。 (喀喇汗王朝世系,如看不清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有大图) 阿里系的纳赛尔占据泽拉夫尚地区时,还在其兄、驻喀什的阿赫马德托干汗的领导之下,以阿尔斯兰伊利克的名义驻撒马尔罕。纳赛尔死后,他的弟弟曼苏尔继任,此时东部的阿赫马德托干汗已经被和田的征服者、哈桑之子玉素甫从喀什赶到巴拉沙衮,玉素甫自称卡迪尔汗,控制汗国东部,曼苏尔于是自称阿尔斯兰汗,控制汗国西部,并将哈桑的另一个儿子、玉素甫的弟弟阿里囚禁。 不久阿里从撒马尔罕越狱成功,跑到布哈拉,自称“特勤”,(喀喇汗王朝的尊号中,“汗”相当于王,“伊利克”相当于侯,“特勤”低于伊利克,相当于将军)。曼苏尔派兵讨伐,估计此时布哈拉的宗教界人士也已经切换到反清复明模式,转而支持阿里对抗曼苏尔。阿里又联系上了西方呼罗珊地区的游牧民族——土库曼人或称塞尔柱人,有钱有枪,不仅击败了曼苏尔的讨伐,而且成功的打回撒马尔罕,把曼苏尔赶回到阿里系在费尔干纳的老巢。阿里特勤自称桃花石博格拉汗,割据泽拉夫尚地区,以布哈拉为首都。 阿里在位约15年(-),死后其子即位,具体情况不详,在费尔干纳的曼苏尔家族又恢复过来,曼苏尔之侄、纳赛尔伊利克的长子穆罕默德在乌兹根袭阿尔斯兰汗,次子易卜拉欣称贝里(意思是狼)特勤,从乌兹根进兵,年又把阿里特勤的儿子们从布哈拉赶走,转投东部的哈桑系汗王。易卜拉欣仍以撒马尔罕为首都,也自称桃花石博格拉汗,与东部哈桑系分庭抗礼,喀喇汗王朝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汗国。 因为易卜拉欣失去东方的游牧民族大本营的支持,所以尽量拢布哈拉的宗教人士,以巩固政权基础。时逢什叶派在埃及建立法蒂玛王朝,伊斯兰世界普遍出现什叶派异端,易卜拉欣尽力镇压布哈拉的什叶派以取悦正统派。他对宗教人士非常尊敬,甚至有一次因为布哈拉教士阿布?舒贾说“你不配做国王”,就自闭于宫门,准备让位,经“撒马尔罕居民代表的请求”而作罢。当然对熟悉中国历史的同学来说,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戏码,只能说明这位汗王权威不足。其实易卜拉欣和宗教人士仍有冲突,一旦根基稍稳,就在首都撒马尔罕的地盘上处死了谢赫-伊玛目(圣裔、教长)阿布勒卡西姆?撒马尔罕迪。他是否真的如布哈拉宗教界称颂那样是“虔诚的正统信徒”,恐怕也只有真主知道了。 易卜拉欣晚年中风,传位长子纳赛尔,纳赛尔年轻气盛,执政次年就处死了布哈拉的伊玛目阿布?易卜拉欣?易斯马仪尔?本?阿布?纳赛尔?萨法尔,结果遭致布哈拉宗教界反击,他们跳过喀喇汗人,直接向呼罗珊的塞尔柱人求援,年,塞尔柱人开始攻击喀喇汗王朝,年纳赛尔死后,其弟希兹尔被迫启用宗教人士阿布?纳赛尔?本?苏莱曼?卡桑尼担任宰相,塞尔柱人攻势暂停,一年后希兹尔去世,其子阿赫马德即位,不久处死了卡桑尼,年塞尔柱人又开始进攻,不战而下布哈拉,阿赫马德躲到撒马尔罕,城破被俘,被送往波斯囚禁。 不久阿赫马德的余部得到七河地区喀喇汗军的支持,连续发起骚乱,塞尔柱人又把阿赫马德放回撒马尔罕,在塞尔柱总督的监视下收拾局面。阿赫马德不甘充当傀儡,继续谋求权力,教法学家们遂以他在波斯期间接触什叶派为由,号召他部下的军官造反。年,阿赫马德被一群军官抓住,举行了正式的宗教审判后用弓弦勒死,这标志着布哈拉对撒马尔罕、宗教界对汗的胜利。此后西部喀喇汗王朝连续更换了几个傀儡喀喇汗,丧失独立性,成为塞尔柱人的附庸。 年,阿赫马德的堂侄、傀儡喀喇汗穆罕默德继位,他一方面把女儿嫁给塞尔柱苏丹桑贾尔,获得了苏丹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大兴土木,重修了布哈拉的内外城,在撒马尔罕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清真寺,还自己出钱修建了一座宣礼塔,都是为了取悦宗教界。他还对一位伊斯兰教修士“谢赫?哈桑?本?玉素甫?布哈里?萨曼”(本名哈桑,父名玉素甫,布哈拉人,有萨曼王朝血统,兼有圣裔身份。此人绰号聂梅德?普什,意思是穿毯衣者,以苦行著称)特别尊敬,甚至称他为父亲。布哈拉的宗教人士终于满意,又开始称颂这位喀喇汗是“虔诚的穆斯林”,泽拉夫尚地区也安静了20年。 实际上,即使是这位傀儡喀喇汗,和宗教界仍有潜在的冲突,晚年还闹出了一场大乌龙。先是被纳赛尔处死的萨法尔的儿子阿布?伊斯哈克?易卜拉欣?本?易斯马仪反对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请求自己的女婿、塞尔柱苏丹桑贾尔把他流放到呼罗珊;不久阿布勒卡西姆?撒马尔罕迪的族人、阿什拉博?本?穆罕默德?撒马尔迪罕法官又在首都组织阴谋集团,在宗教法庭上借故处死了穆罕默德的长子纳赛尔,随即被穆罕默德的次子阿赫马德杀死。汗和宗教界都向苏丹寻求支持,结果桑贾尔带兵赶来时候,穆罕默德已经控制了局面,撒马尔罕的宗教界又改变态度,反而写信为汗求情。同为游牧民族的塞尔柱苏丹也被这些大头巾搞的不胜其烦,把穆罕默德和宗教首领统统流放了事。 年西辽击败塞尔柱人,西喀喇汗王朝转为西辽的附庸,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双城记依旧,至12世纪中期,布哈拉实际上已经独立,出现了一个所谓“布尔罕王朝”的政治实体,核心是自称是哈里发奥马尔的后裔、尊号为“萨德尔?贾汗”(意思是世界的支柱)的世袭宗教家族,萨德尔家族直接向宗主国西辽缴纳贡赋,并且利用代西辽征税的权利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萨德尔?穆罕默德?本?阿赫马德?本?阿布杜?阿兹斯曾去麦加朝圣,驮运行李就用了几百头骆驼,被民众讽之为萨德尔?贾汗纳姆(意思是地狱的支柱)。年,布哈拉人在市民桑贾尔的带领下发动起义,注意这不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农民起义”,而是类似明朝天启年间苏州抗税事件的“市民起义”。萨德尔家族在起义中垮台,布哈拉转而依附新兴的花剌子模,并带领花剌子模人彻底消灭了在撒马尔罕的西喀喇汗最后势力,直到9年后蒙古人到来时,在未来的云南省长、圣裔赛典赤的带领下再次出卖花剌子模人。顺便说一句,蒙古察合台国时代,布哈拉人又在“反蒙复花”,察合台国唯一一次市民起义——马合木?塔拉比起义,就发生在布哈拉,距喀喇汗王朝历史已经太远,不展开。 Ok,各位如果已经被枯燥的中亚历史尤其是伊斯兰式人名搞晕的话,只要记住一个简单的事实:对入主中亚的北方游牧民族征服者来说,布哈拉的教法学家们实在是非常难缠的,真是兵遇到秀才,有理说不清,还是撒马尔罕更安静些。 关于喀喇汗王朝的内部地缘政治和中后期历史,暂时介绍到这里,还是回到王朝征服中亚之初。布哈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能量,也不仅仅是靠黄金河谷的水量,更重要的因素是交通。泽拉夫尚地区的交通条件简直太优越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亚洲大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中亚地区一共六大板块,泽拉夫尚地区居于正中,北临白水城地带,东接费尔干纳,西北通花剌子模,东南达吐火罗,西南至呼罗珊,而这五个地区又分别连接北疆草原、南疆绿洲、钦察地、波斯、阿富汗五个中型板块,再连接蒙古高原、中国、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印度这五个巨型板块。自古以来,商贾、军人和传法者在此地穿梭不绝,各方势力轮番登场,此消彼长,从未稳定的属于某一方面。 作为控制了东、北两个方向的喀喇汗王朝,入主黄金河谷之后,还将面临东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的挑战,我们仍然继续喀喇汗王朝的早期历史,逐次分析这三个板块,首先是吐火罗地区,这个方向上,喀喇汗王朝的对手是另一个突厥语王朝——迦兹尼王朝。 (未完待续) 翟按:本节介绍了中亚的核心地区——泽拉夫尚河谷地带,顺便八卦了一下双城记这种地缘政治常见的现象。为了减少阅读内亚历史的枯燥感,借用了几个中国地名,示意而已,布哈拉的“水多”只是中亚意义上的,远不及苏南地区湿润,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各与其地理环境相适应,内涵差别很大,仅在政治功能上有类似之处,各位同学不要误解。另外,学习历史地理,最怕对号入座,本文只是介绍中亚知识,误伤之处,再次请各位原谅,政治经济不平衡是各国内政的常见现象,都是中国人,就不要内斗了。 君竹按:本文是续去年的1-5,没有看前五章的可以点击历史阅读获取,本文是老师在人人网推出,仅作共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