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村岗遗址 张非垢 公元年的清明节,阴雨绵绵,黄河和以前一样开始涨水……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涨水居然持续到了当年的农历六月。就在那月的十一日,在兰考县东坝头一个叫做铜瓦厢的地方,黄河水突然改道向北奔流而去。此后,黄河不再经过江苏进入黄海,而是改由山东进入渤海。事先没有任何征兆,黄河从此与商丘告别,只留下空躯壳一般的河堤。地图上将黄河曾经流经的河道,也开始标注为“废黄河”或者黄河故道。 睢宁柘境内有条废黄河支流,亦称“废黄河”。《柘城县志》对其记载与描述为:“废黄河为惠济河左岸的一条支流,县境中部的重要排水河道。源于睢县何庄东南,流经宁陵县平乐、郭子敬至柘城代口、慈圣、朱寨、半坡、郭村岗、城东关、李伯侯至梁湾村西南入惠济河。长60余公里,其中在柘境长28.2公里。集水面积.2平方公里。宋朝名‘运粮河’,后黄河断流,称之‘老黄河’或‘废黄河’。” 追溯废黄河的由来及在柘城县境内的流向,只因为在其河畔曾发掘出土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且传说此遗址是赵匡胤晒粮台,在民国时期此厚土之上还走出一位河南的抗日先驱张非垢…… 神奇郭村岗文化遗址传曾为赵匡胤晒粮台 当废黄河自睢县、宁陵流入柘城境内后,途经一处高大的岗子西侧,那处高岗名郭村岗。清光绪二十二年《柘城县志·古迹》:“郭村岗,在城北五里许。”后来人们在此建村,村庄即以此岗命名。59岁的郭村岗村民曹金中说:“村里人都称这高岗为岗顶子,据说岗西的河水涨,岗就向上长,从没淹到过岗顶子上。” 曹金中所说的岗顶子,如今位于郭村岗村西。原来是一处占五六亩地、高出地面的特大土岗。岗西的废黄河是北宋时期的运河,是贯穿南北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据传,北宋皇帝赵匡胤乘船南下时路经此地,发现漕粮受潮,便停泊下来,在此高台上晒粮。粮食晒干后过秤,不但重量不减,而且还增加了许多。于是,郭村岗便由此出名。从这以后,当地百姓每到收获季节,都争先恐后地在台上晒粮食。再者,此台还有一个“雨过即干”的特点,不论雨水多大,也不论别处的地面是多么泥泞不堪,唯有此处的地面在雨过之后,即可干爽,是一处打场晒粮的好场地。因此,千百年来该村村民总是将该遗址作晒场使用。 高大的土岗令人奇怪,更令人惊奇的是村民发现岗顶下面都是小砂姜,还经常从里面挖出一些古时候的罐子、铜钱等,年出土有已炭化的窖藏小麦数包。岗子上部土层为耕土层,村民在深翻土地时曾出土过汉代空心砖墓和小薄砖墓,收集到的遗物多是两汉时期的陶罐、陶鼎、陶鸡等。这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里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比较见效
|